吴朝春 余欢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认识钟表》的内容,对钟面的外部结构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在《认识时间》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了解时、分的含义及关系,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因此,笔者将以下内容作为学生提前在家完成及学习的任务:①梳理一年级所学的关于“认识钟表”的知识;②自学《认识时间》第1课时的内容。
同时,在课前通过FEG未来课堂向学生端下发学习任务,学生在家下载任务单,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内容,完成后再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教师端,形成《认识时间》这一课的教学资源库,以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取使用。
课 例 呈 现
●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从FEG未来课堂教师端进入资源库,打开《认识时间》文件夹,随机调取两位学生提前上传的预学任务一成果,它们分别是以思维导图和视频讲解的形式归纳梳理的《认识钟表》相关知识。在呈现思维导图时,该学生上台进行学习分享。学生在完成预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其他同学的成果讲解,在回顾相关联的旧知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平台资源调取功能,在文件夹中随机调取两位学生预学任务一的成果,高效地完成旧知导入。
赋能路径:应用资源库功能实现灵活教学。学生提前在平台的学生端资源库里上传自己的预学成果,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调用。
● 互动交流,学习新知
新授环节,教师进入资源库随机调取某位学生上传的预学任务二成果,该成果以视频讲解的形式呈现“在钟面上认识1分、几分”等知识点。待视频分享完,教师组织学生互动交流,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或进行补充。接着,教师以问题引导方式对本环节做知识小结,让学生从动态的钟面上理解分针指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调取学生上传的预学成果,让学生在预学基础上,结合其他同学的微课成果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答疑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达到能“在钟面上认识1分、几分”这一教学目标。
赋能路径:学生提前在平台的学生端资源库里上传预学新课的成果视频。
● 习题检测,即时反馈
此环节,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在钟表上填写相应分钟数”的选择题。当教师端呈现选择题时,学生端平板电脑会相应地接收到选择题的选项,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后提交;学生选择的答案会在线反馈到教师端,教师点击“学生反馈”“反馈显示面板”,可以选择以柱状图、饼状图等多种形式呈现全班学生作答的整体情况。教师可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在习题测试中,借助在线测试和数据分析的功能,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教师能有效定位个别还未掌握知识的学生。
赋能路径:利用即时反馈功能,全班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的作答情况能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展示出来。
● 合作游戏,巩固提高
本环节设计了“你拨我说”的游戏环节,教师先示范演练并呈现游戏规则,接着下发“你拨我说”游戏页面的任务单,学生点击下载任务单便可在PPT的钟面页面上和同桌一起合作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在和同桌合作完成“你拨我说”的游戏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拨动分针,以及根据同桌拨分针的情况说出经过的分钟数这一过程,不仅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还能运用新知。
赋能路径:利用任务单功能,在任务单中设置了一个可拨动分针、时针的钟表模型,代替钟表学具,更加便于组织教学。
● 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分针、时针的转动轨迹,学生自主对比思考时针与分针转动路径,从而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认读时间的方法。之后的巩固环节,教师通过FEG未来课堂上传下发功能,下发练习题,学生操作完成习题后再回传到教师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钟面上时针、分针动静结合的转动轨迹,突破重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总结认读时间的方法,再通过习题巩固环节的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赋能路径:借助动态课件呈现时针、分针动态的转动及静态情况,还利用了FEG未来课堂“上传下发”的功能,教师下发练习题,学生操作完成后将结果回传。
课 堂 观 察
数学实验是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第一个课例借助FEG未来课堂,在数学实验的实践操作中,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1)化静为动,在实验操作中建构知识。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除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摆得出计算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一个三角形的切拼,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FEG未来课堂可以方便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2)分层练习,在精准反馈中个性推送。文章中的课例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教学平台实现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于主观题目,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出、订正;对于客观题目,学生以答题器的方式进行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答了多少,分别点击了哪些选项”的数据分析,判断教学效果,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并且根据“小数据”(学生个体数据)进行个体辅导和精准推送。
未來课堂,从个性化的教与学开始。“个性学、精准教”是技术赋能课堂的主要路径。第二个课例只是个性化教与学的雏形,虽然稚嫩,但是在课堂生成、有效反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以学定教,有效翻转。学生课前通过任务单进行学习,根据视频进行讨论,对题目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填写问卷提出建议。教师根据学习平台反馈的学生预学行为、测试正确率、待加强知识点、提出的学习问题与讨论等信息拟定教学内容,解决学生课前学习的困难与障碍。虽然课例没有明确提到翻转课堂的思想,但这确实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条有效路径。
(2)以教促学,搭建支架。文章中的课例充分展示了FEG未来课堂非线性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备课与上课的界线,在课堂中随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静态钟面的分析发现、动态钟面的动画演示中理解“分针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在逐层梳理和递进分析中突破教学难点。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曾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