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教科书字体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演变

2021-04-01 09:16乔思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清末新中国字号

摘 要: 当代教科书的字体和字号的使用有很强的规律性和规范,它不仅需要考虑教科书各元素的功能和实用性,也需要兼顾版式美观和艺术性。自清末近代出版技术进入中国以来,教科书的字体和字号受到中国传统出版模式和近代出版模式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传承性,宋体和楷体成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的主要字体。按课文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字号区分成为固定模式,并且字号大小随着年级的升高成逐渐递减趋势。本文通过收集各个时期教科书实例,采用实际测量的方法,对字体和字号进行了全面研究,并通过比较和统计,对各个时期教科书字体和字号的使用特征、时代特色和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呈现了中国百年教科书字体和字号的发展历程,对当代教科书字体字号的使用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科书 字体 字号 清末 民国 新中国

一、 清末教科书的字体字号特征和演变

(一)清末教科书的字体构成

清末时期,随着铅字印刷术的流入和使用,教科书的字体逐渐形成了以宋体为主,楷体为辅的格局。宋体字作为教科书印刷主要字体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古代雕版印书不可能选用手写风格很强或艺术感很强的字体,客观要求以一种比较容易制版的字体进行印刷,而宋体字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其次,雕刻所用木板具有木纹一般为横向,横向较为结实而纵向容易断裂,这样客观要求字体的纵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因此宋体字形也是横细纵粗。再次,宋体字的字形方正,整齐均匀,结构严谨,棱角分明,横平竖直,适合雕版刻字,以至于后来的铅字印刷也采用宋体字作为制作字模的标准字体。

由此看来,清末的教科书主要选择了宋体字作为印刷字體也就不足为奇。清末以宋体字印刷的教科书代表作品有南阳公学《蒙学课本》,文明书局《蒙学科学全书》,商务印书馆的《绘图文学初阶》和《最新教科书》系列。

与宋体相比,楷体是一种比较标准的手写体,更接近毛笔字。楷体结构匀称、笔画清晰,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之一。清末教科书也有以楷体印刷的范例,如澄衷学堂的 《字课图说》 和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

(二)清末教科书的字号选择

现代书籍中对字号的选择体现了差异化原则,比如标题字一般最大,正文字次之,注释和文献字较小。清末教科书字号的选择也体现了一定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差异化原则。比如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从卷一到卷七,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及注释,都遵循字号逐渐缩小的原则,说明当时已经有意识地在不同阶段的课本中使用不同大小的字号。

另外,清末教科书字号的选择也体现了一定的按功能区分的差异化原则。标题的字号与正文大字的字号相同或相近,说明当时并没有形成区分标题和正文字号的习惯。而正文的字号无一例外的大于注释的字号,说明当时已经有意识区分正文和非正文。字号的区分有利于读者阅读,清末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已经与现代书籍十分相似。

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教科书字体字号使用规则基本成型

(一)民国时期教科书字体的特征

民国教科书的字体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的表现是,宋体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变,民国教科书以楷体字为主、宋体字为辅的局面得以确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清末教科书中以宋体为主与当时没有楷体字模有一定关系,而民国时期楷体字的大量运用与楷体字模的出现有很大关系。其次,楷体字在教科书中的大量运用恰好处于民国建立初期,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式变化、教科书编写的指导原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楷体字比宋体字更接近书写文字,其在小学课本中的应用兼顾了学认字和学写字的双重功能。如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以楷体印刷,与时代变迁不谋而合。再次,整体上讲在民国教科书中宋体虽然不如楷体字使用频繁,但民国中后期的教科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教科书中,宋体字仍然是主要的印刷字体。

此外,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字体使用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区分。民国早期的教科书多采用楷体为主要字体,而到了中后期,低年级课本中采用楷体,而高年级课本采用了宋体为主要字体,这符合儿童教育心理学。首先,儿童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敏感,更容易接受富于艺术感和美感的类毛笔字体。其次,儿童在学习中首先看到整体,然后才注意局部。楷体字整体感较强,给人的视觉刺激和美感比较强烈。再次,楷体字比宋体字有利于儿童学习写字,以类毛笔字的楷体作为学习初期的模仿字体十分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教科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高年级课本中对宋体字的运用方面。如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中,1-4册低年级课本使用了楷体为主要字体,而5-8册高年级课本中使用了宋体为主要字体。这是由于当时社会上各种文字媒体采用的主流字体仍然是宋体,高年级采用宋体为主是与社会接轨。高年级课本中文字密度的增加,也客观上要求课本采用比较规范的宋体字作为主要字体。

(二)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字号选择

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字号也遵循文字功能的不同,字号的大小也有所差异。首先,低年级课本字号比较大,文字信息量不大,配以插图,而高年级课本字号较小,信息量较大,这种差异化的原则符合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其次,正文字号最大,其次是标题,注释字号一般最小。正文字号依年级的增长,逐渐缩小,比如1929—1930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新主义教科书前期小学国语读本》中,第一册正文为46磅和26磅楷体字,而第五册为22磅楷体字,而注释为16磅楷体字,此规律在民国教科书中十分明显,可以说是无一例外。这说明在民国时期,教科书字体字号的使用原则已经确立。

总之,民国时期低年级以楷体而高年级以宋体为主的字体使用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科书的发展,当代教科书仍然遵循了这一原则,成为百年不变的规律。

三、新中国教科书字体字号时代特征和演变(一)新中国初期教科书字体字号的应用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简体字的标准并未出台,所以很多教科书出现了繁体字和简化字混合使用的情况。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编印《简化字总表》完成。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要求出版社、印刷厂、字模厂等都要按照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来设计铅活字字体。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均使用了较为规范的简体字。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一批新字体,比如各种宋体字和仿宋体字、各种楷体字、各种黑体字和隶书体字,但在教科书中,使用的字体比较单一和保守。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字體运用上看,主要使用了楷体、宋体和黑体三种字体。楷体字和宋体字的运用较黑体字更多。从文字的功能来看,标题的字体基本采用了从17磅至12磅的字体,而正文采用了22磅至9磅的字体。总的来说,标题字号大于或等于正文字号。另外,从教科书字号与年级的关系来看,低年级正文采用的文字普遍较大,以楷体为主,高年级正文字体较小,以宋体为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字体和字号的运用比较规范,根据不同文字功能所采用不同字体和字号,比较科学合理。

(二)改革开放后教科书字体字号的完善和改进

1.改革开放后教科书字体字号的使用特征

1977年之后的教科书字体和字号的使用原则基本继承了之前教科书的原则,即按不同文字功能及重要性以不同字体和字号加以区分。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科书按内容可以分为课文、课后问答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练习/语文天地)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字体和字号选择均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正文的标题以仿宋体和宋体为主,兼顾黑体,字号的范围从12磅到26磅均有。课文正文部分的字体主要为宋体和楷体,低年级主要以楷体为主,高年级主要以宋体为主。在正文的字号方面,从10.5磅到22磅均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和年代出版的教科书差别较大。课后问答部分的字体以宋体和楷体为主,偶见仿宋体,字号范围从9磅到17磅,以10.5磅、12磅和16磅居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年代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中,课文正文部分的字体使用,在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明显的区分,而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代的教科书相比,字体及字号的使用差别较大。

2.电脑字体在教科书中的使用

在铅字排版的时代,传统字体在教科书版面中的体现依赖于铅字印刷,保证了印刷的标准化和均一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字库的应用,大量新款电脑字体不断推出,极大丰富了字体的类型,为教科书中的字体运用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虽然字型字体多种多样,但教科书中采用的字体往往是比较标准和成熟的电脑字体。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科书中,字体的选用主要来自于汉仪字库,字体的风格样式仍以楷体、宋体、仿宋和黑体为主。

参考文献:

[1] 刘钊.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

作 者: 乔思瑾,文学硕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研究方向:书籍设计、插图设计。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清末新中国字号
为何中国的战斗机都是 “歼”字号?
“械”字号与“妆”字号之争
字号保护的法律分析
还原真实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