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君
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1
红色革命遗址一大会议旧址位于上海城市中心新天地街道。旧址建筑受石库门风貌保护区的限制,室内空间狭小、展陈设施陈旧。2017年十九大会议后,一大会址的参观客流呈爆发式增长。原有旧址建筑由于场地限制、客流激增等原因,已无法承载全部红色文化展品的展出能力,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扬。紧邻原有一大会址,依托原有一大文化建造相应红色文化纪念馆,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需求。
如果说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那么新建一大纪念馆就是守护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堡垒”[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建设一座反映党创建史的主题性纪念馆,对于维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心聚力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建一大纪念馆在承担原有一大会址文物展出、红色科普教育的功能外,也将是新天地地区城市历史文化的景观地标。
新建一大纪念馆基地周边的城市环境非常复杂,东侧为超高层办公楼、现代商业综合体及太平桥绿地;西侧是包含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成片石库门历史街区,基地两侧的城市肌理截然不同(图1)。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处理一大纪念馆在城市中的角色定位是设计团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凸显自身打造纪念性地标,还是融入城市统一街区风貌[3]。
图1 纪念馆及太平桥公园整体鸟瞰图
设计团队与多方专家经过数月论证,否定了彰显建筑个性的地标型方案,选择了重现石库门细节与风貌的融合型方案,并且提出了“城市-融入街区风貌、场地-保留视觉通廊、形象-呼应一大会址”的设计策略。设计团队在纪念馆区域总体规划上采用了“街区还原”[4]的设计方案。首先,在城市肌理上延续原有兴业路、黄陂南路的道路结构,在道路尽端设置开放的国旗广场,保留兴业路的景观视觉通廊,打通太平湖的城市轴线(图2)。
图2 新天地街区城市肌理变迁
其次,结合一大会址展览、学术报告、文献保存等多次层次功能需求,设计保留基地上原有的373号、363号楼并进行修缮更新,新建新馆主楼、新馆辅楼两栋建筑。纪念馆地上功能部分被分解为多个独立建筑,避免大体量建筑单体破坏小尺度街区氛围[5]。以国旗广场为中心,广场南侧为新馆主楼,首层主要功能为门厅、过厅及其他公共空间;广场北侧新馆辅楼及保留建筑,辅楼首层主要功能为游客服务中心和多功能厅,相邻的373、363号楼更新后主要功能分别为贵宾接待、行政办公和党建资料中心。
新建一大纪念馆项周边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原有功能为民居住宅,建筑层高低跨度小,室内空间尺度近人。新建一大纪念馆体量收到周边石库门风貌区的控制,但是其功能为现代展览馆,需要大面积、大跨度且层高较大的展厅空间。新展馆大尺度空间与旧居民小尺度空间的差异,为新馆功能布局带来了挑战。
经多方案比较后,新馆功能布置上采用倒置式的布局。地面和地下建筑面积分配比约为1:2,所有展厅空间放在地下室。倒置式布局解决了超尺度功能需求与合理地面体量之间的关系。一大纪念馆新建总建筑面积969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9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6780平方米。纪念馆地下挖深10米,设地下室共一层,所有展厅空间均位于地下,展厅积约3300平方米。新建建筑充分利用层高设置夹层,功能为库房及设备用房。
建筑地上部分功能为公共空间,包括门厅、过厅、多功能厅、游客中心及交通设施,是建筑中的动区。建筑地下部分为展区及库房,是建筑中的静区。地上地下分区明确,互不干扰。新馆主楼为参观者的主要出入口,其地下空间对应展厅。辅楼为游客服务中心、多功能厅及货梯,其地下空间对应库房、设备及辅助空间。两侧建筑主辅分区明确,联系紧密。
一大纪念馆项目以“源起石库门,走进新时代”为设计理念,以“石库门中的伟大开端、石库门中的开天辟地、石库门中的精神家园”为设计总体定位。纪念馆常设“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是讲述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的红色殿堂(图3)。
图3 新建一大纪念馆鸟瞰图
新馆立面设计从石库门出发,坚持“呼应一大会址、融入城市风貌”的设计原则。建筑整体为砖砌立面,局部以红砖拼花和斗拱装饰。建筑每侧均有石库门意向的拱券作为立面母题,与一大会址、新天地整体风貌一致[6]。建筑的六个转角处设置铜制壁画,壁画主题结合党的六个重要阶段制定。纪念馆主门头采用五开间的设计,中间三开间较高,是新馆主要出入口;两侧辅开间较低,装饰有镂空铁艺壁画。建筑屋面为瓦材质铺面,主楼屋脊两侧设置可开启采光天窗,利用现代建筑的做法与传统石库门的形象呼应[7]。
游客首先通过新馆主楼入口进入门厅(图4),入口处的缓冲区结合安检需求设置了东进西出的独立流线,大门正中为礼仪出入口。主楼室内采用简洁明亮的风格。门厅顶部结合建筑的两个坡屋面造型设置天窗,满足室内自然采光、节约能源、消防排烟的多重需求。宁静自然的天光,与地下室展厅全人工的灯光氛围也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隐喻“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正对门厅空间的是一副完整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砖红色瓷板画,与门厅左右两侧主题为“中流砥柱”和“民族脊梁”的瓷版画相呼应,三幅画作三位一体形成整个地上公共空间的主要装饰。
图4 新馆主楼入口大厅
主题壁画的背后是地面前往序厅,及参观结束后自尾厅返回地面的两部扶梯(图5)。游客通过10米深的自动扶梯缓缓由地面过厅来到地下展厅,培养观展情绪。进入序厅的扶梯空间装饰条形灯带,模拟时光隧道将参观者带回1921年。返回地面的扶梯设置LED天幕,参观者在观展最后仰望红色的党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图6)。
图5 通往地下室扶梯
图6 新馆室内观展流线
地面室内设计结合地面楼梯、电梯厅的设置,形成从门厅到过厅再到壁画后自动扶梯的三进空间,空间层次开阔丰富。地下室的室内色彩风格与地面统一,同时作为序厅的起始部分与展陈设计相得益彰。
新馆东侧紧邻太平桥公园,景观设计与太平桥公园整体绿化提升方案相结合。在太平湖岸正对城市轴线设置约450平方米的集散广场。广场场地划分方式灵活,日常功能为游客集散、进馆排队、集体合影等,也可满足200人左右的室外集会活动。根据广场尺度研究,确定旗杆高度15-16米。最终设计高度为15.61米,以吴淞高程计算为19.21米。旗杆高度即满足了空间尺度要求,也被赋予了历史纪念意义。广场沿水驳岸以柔化绿植为主,打造亲水绿色平台及缤纷花台,建筑周边配置乔木、灌木、花卉,一年四季鲜花不断,营造欢乐祥和的景观氛围(图7)。
图7 从湖滨路望向太平桥公园
在环太平湖区域,对原有绿地进行绿化抽稀、重新配置增加了多种珍稀数目。设置百米长的八仙花带、百棵乔木林带、百米红色步道,在体现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的同时,兼具红色文化特色,构建独具特色的街景花园,为市民呈献一道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风景线[8]。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项目的建成对于整合、保护、传承建党历史资源,打造上海红色文化源头新地标具有重大意义[9]。设计团队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独具匠心、不断创新,积极配合业主及施工单位,顺利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及建设任务。新的一大纪念馆会将共产党员忠于党与人民、艰苦奋斗、执著追求真理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它将会是见证中国共产党下一个一百年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