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 开封 475003)
内容提要: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应用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70例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应用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提高一次完整切除率。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内镜技术不断成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肿瘤中被广泛应用,对于无淋巴结转移风险早期肿瘤患者应用该治疗方法的效果较理想[1]。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易受患者病变位置、病灶性质、病灶大小影响,操作难度较大,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为了确保术中视野清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临床将牵引法应用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圈套器牵引法可对方向进行转换,在上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辅助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2]。本研究选取7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将2019年7月~2020年7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将7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食管胃早癌15例,黏膜下肿瘤2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食管胃早癌17例,黏膜下肿瘤18例。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可对比。
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医务人员在病灶边缘3mm处利用Dual刀进行标记,每隔2mm标记1点,将1mL亚甲蓝+1mL肾上腺素+100mL生理盐水在标记点外进行黏膜下注射,每标记点注射2mL,利用Dual刀在标记点3mm处切开黏膜,对病灶黏膜下层进行剥离,若为黏膜下肿瘤,利用IT刀将暴露瘤体剥离。
研究组实施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在黏膜层剥离过程中出现视野暴露困难时,可对其进行牵引,将软夹置入活检通道,将套圈器在镜身外推送,将电圈挂在组织夹两臂中间,缩小电圈,组织夹关闭,并将其退至透明帽内,在直视下将圈套器进镜,同时将组织夹释放,在病变黏膜层固定电圈。操作者通过推拉外圈套器套管,对牵引方向进行转换,暴露手术视野,对瘤体进行剥离。
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一次完整切除率。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计算研究组与对照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患者相关指标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35例患者手术时间(47.62±10.37)min、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20.12±3.88)mL,对照组35例患者手术时间(71.59±25.42)min、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51.23±8.61)mL,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低于对照组,t=5.1653、19.4887,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35例患者中一次完整切除35例,占比100.00%,对照组35例患者中一次完整切除29例,占比82.85%,研究组患者一次完整切除率比对照组高,χ2=6.5625,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良好手术视野是确保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黏膜层肿瘤病灶安全首要前提,可以降低术中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牵引技术可为手术提供良好视野,可使医生对病灶进行安全剥离与切割[3]。
随着牵引技术逐渐成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在外科手术中牵引方面与力度可进行转换。双通道内镜、双内镜联合、体外辅助牵引技术等是临床常见牵引方法。体外线牵引技术操作较方便,并且材料较简单,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该牵引技术方向较单一,无法推,在力度过大时会导致钛夹脱落的现象出现,同时会延长手术时间,严重时会导致病灶组织缺失[4]。圈套器牵引可以弥补方向单一缺陷,圈套器牵引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效果较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传统圈套器牵引,无法将圈套器在内镜直视下送入,同时会增加境外圈直径。传统圈套器透明帽外较为粗糙,从而增加咽部损伤风险。此外传统圈套器在进入患者体内后,将其送至病变部位较困难,特别是倒镜操作部位。传统圈套器牵拉方式较单一,需在剥离一部病灶上对圈套器圈套牵引,并且在组织剥离足够多的情况下才可稳定圈套,在脱离圈套时可能会对病灶组织造成损伤[5]。钛夹钳夹病变黏膜,推到需牵引位置,对圈套器固定牵引方向收紧后,释放钛夹,需专人在牵拉过程中对圈套器进行收紧,传统圈套器对手术时间长患者实用性不强,同时还会存在套圈脱落风险,从而增加手术时间。
改良圈套器组织夹可在活检钳通道进行反开闭,可在直视下将其送入人体,从而提高操作安全,降低对黏膜造成损伤。圈套器是由组织夹钳夹固定送入病灶,在倒镜中操作较容易,在组织夹钳夹套圈器同时,对病灶组织黏膜进行钳夹,可降低圈套器脱落风险。此外科压线法对其进行辅助牵拉,无需专人在牵拉过程中对圈套器进行收。改良圈套器可进行推拉,可对牵引方向进行改变。在对固有肌层肿瘤进行全切时,圈套器无需更换双腔镜,可降低肿瘤掉入腹腔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效果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