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 那些景, 相遇在江南

2021-04-01 03:17:34蒋宇浩
师道(人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汉阴溧阳镇江

蒋宇浩

我是一个懒人, 之所以选择北固楼来写点文字, 还得从镇江说起。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 我和胡主任一起到苏北兴化讲学, 并介绍汉阴区域一体化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教育的经验, 返程的时候便是从镇江南站出发。 我们是从扬州到的镇江, 陪同我们的是兴化教师发展中心的罗鹤军先生。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天气不好, 寒风细雨, 而罗先生却热心地带着我们品味扬州早茶,感受淮扬文化。 他在瘦西湖里唱吟诗词, 在平山堂前缅怀文忠, 那一幕幕陶醉的镜头, 吸引了在场的游客, 更给予了我们行程中的温暖。

平山堂是瘦西湖南边大明寺内的一个建筑群, 是古代专供士大夫、 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 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 于此筑堂。 坐此堂上, 江南诸山, 历历在目, 似与堂平, 平山堂因而得名。 我们三人伫立堂前, 罗先生吟读起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 我也随声应和, 场景犹在昨日。 后来先生又告诉我们, 天气晴好的时候, 可以从这里看见长江对岸的北固山和焦山。

临别的时候, 得知我们要去镇江返程, 先生又不顾劳累, 陪着我们一起横渡长江, 到达南站所在的丹徒区。 丹徒是镇江的下辖区, 离市区京口较远, 因为时间原因, 不能久留, 只能在长江大桥上看看有名的镇江三山。 遗憾的是天气实在不好, 愈发阴暗, 加之浓雾, 到而不见。

抵达宾馆后, 想起罗先生的话, 虽然自己的才干和先生相差甚远, 但是还是想写点什么, 于是记录了一点文字:

己亥年辛丑月晦日, 余同胡君因公事过扬州。 是日天作寒风, 又洒冷雨, 山水俱愁。 幸逢兴化罗君, 顾前陪后。 罗君儒风道韵, 承范公之正气, 兼板桥之才谋。 或侃谈理念, 引研训潮流; 或现身说法, 除教者忧愁; 或登台而咏, 壮国学之美; 或临湖而歌, 酬天地之厚。 余立左右, 实乃惭羞, 今当记之, 以励此游, 其词曰: 俯瞰大江愁, 天地一云收。 湖中忆参军, 堂前读太守。 栽诗竹下卧, 提笔画里游。 江南多雅士, 罗君自风流。

关于区域一体化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 我们是比江苏起步早, 但身为教师, 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并不比他们强。 去年这段文字本想用毛笔写下来的, 可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懒没能完成。

我来溧阳挂职交流已经三月有余。 溧阳位于江苏最南部, 是常州的一个下辖县级市。 此地和安徽、浙江接壤, 有山有水, 有情有味。江苏是一个平原省份, 没有过高的山丘。 和其他苏南城市不同, 溧阳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原野, 还有竹海茫茫的山峦, 有烟波浩渺的湖泊,也有小桥流水的画卷。 在苏南人的心中, 溧阳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里可以平息城市中的喧嚣和烦恼, 可以品尝真正意义上的土菜和佳肴, 还可以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 放松心情。

殊不知, 汉阴也是如此。 只不过, 汉阴的山多了一些雄浑, 水少了一些妩媚。 虽然两地隔了千里之遥, 风俗饮食迥异, 但也有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共地域。 名字上都是以水为名, 只分阴阳; 历史上, 溧阳被誉为吴头楚尾, 汉阴被称作秦头楚尾, 虽然都是边缘地域的尾巴, 好歹也共属于楚国。 其次是共秉性。 上海、 苏南一带, 已经富裕了千年, 经济基础好, 百姓的生活质量高, 自然优越感强。 媒体上都说苏南人性格薄情轻礼, 不够豪爽, 而溧阳是个例外。 这里的人重义讲礼, 热情好客, 就像汉阴人一样, 总觉得汉阴是安康最好的地方,汉阴人是最厚道的人, 没有之一。

溧阳离南京90 公里, 是淮扬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融地, 这一点从语言和饮食中足以体会到。 他们的方言属于吴语区, 但是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又有不同, 夹杂着大量俚语词汇; 他们吃的饭菜带有浓厚的江南味道, 但也不乏土菜乡肴, 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有辣味。 到了南京, 供人选择的口味便多了起来, 这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包容。

南京是个好地方。 没来之前,说它虎踞龙盘, 六朝风韵, 我总想着怎么能有长安的底蕴丰厚? 来了之后, 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长江如练, 江山如画, 梧桐如盖, 史事如烟……简而言之, 还是包容, 包容中国南北的饮食, 包容粗犷灵秀的风韵, 包容迁客骚人的忧愁。 据考, 明清时期全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 是名副其实的天下文枢。 所以, 城市因包容而有魅力,人亦如此。

从溧阳向北大概80 公里处,便是镇江, 雄镇江流是此地最初的含义。 凭什么雄? 拿什么镇? 修几个塔能镇吗? 开发几座山能雄吗?这仅仅是古人的愿望而已。 2000多年前, 镇江还是一座沿海城市。那时的长江入海口就像一个喇叭,镇江就位于喇叭口的边缘。 所以,王湾才有了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的诗句。 后来由于泥沙堆积, 入海口逐渐向东推进, 现在的入海口距离镇江已经有250 公里。历史上的雄伟壮阔我们已经无法亲眼印证, 然而这个城市因山为垒,缘江为境, 背山面江, 形势雄峻,自古便是军事要塞, 让众多能文能武的人到此感慨。

“三山一渡” 是镇江的代表,三山是金山、 焦山、 北固山, 一渡是西津渡。 在看惯了秦巴山脉的雄浑之后, 你会觉得镇江的山并不是山, 它们都只有几十米高。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镇江的这三座山完全是因为文化的沉淀。

11 月30 日, 我独自一人前往镇江。 早上8 点半坐汽车出发, 原以为一个多小时便到, 但溧阳的车境内不走高速, 非要出了本地才上路, 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 先到了金山, 因为是农历的十五, 又是下元节, 人有点多。 其实金山的魅力就是看金山寺。 江南一带的寺庙,大多是黄墙青瓦, 有别于我们的红墙。 金山寺的颜色基调就是黄色。我不是太懂佛家的什么禅宗、 密宗, 只了解到这里是禅宗之宗。 金山寺的官方名称是 “江天禅寺”,牌匾是康熙皇帝御书。 南朝的梁武帝首创此寺, 至今已1600 多年。

在中国, 汉传佛教寺庙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的, 这里的大雄宝殿既有北方寺庙的雄浑富丽, 又有南方园林的精美雅致, 显得格外巍峨壮丽, 金碧辉煌。 尤其特别的是,大雄宝殿后方屋脊上, 写了 “度一切苦厄” 几个字, 让人不由得念起般若心经。 游览途中, 不时会听到有人问, 白蛇在哪里? 法海在何处? 其实, 哪有什么水漫金山, 那个神话故事中关许仙的慈寿塔已经毁了多少次, 只剩下石头上 “天地同庚” 四个字, 供过往的游人拍照怀想。

站在时间的屋檐下, 感受被岁月冲洗过的金山寺, 金山还是金山, 古寺依旧是古寺, 而行客却成了流水。 昔日的帝王将相、 名人雅士留下多少让后人景仰的故事和诗篇, 也只落得时过境迁, 物是人非。

其实, 现存大多数的风景名胜, 都是后人新修和复建的。 以江南为例, 西湖早已被商业化, 遗迹大多为后人翻修, 雷峰塔是在废墟上新建的仿古水泥建筑; 苏州园林除了亭台楼榭的基座在, 大多数也是后人翻修。 但还是要来, 这就是这些名胜毁不掉的价值所在——文化。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以儒家为主导的家国观念。 以金山寺为例, 一座寺庙来过历史上的几个名人, 他们在此留下来的诗文、 足迹都是教人向善向美。 苏轼在此把酒问青天, 传递的是一种家国情怀; 法海在此苦心修道, 展示的是一种坚韧精神。 文化是沉淀下来的, 不是创造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文化或许带有某些功利性, 为了文化而创造文化、 挖掘文化。 一些学校, 为了打造校园文化, 把顶层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 变成口号理念, 写在墙上纸上。 更有甚者, 一口气在校园内贴满了圣人名言、 道德标语, 再弄些诗词歌赋之类的营造氛围……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

在溧阳的这几个月, 我发现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且标新立异, 各有千秋。 从竹文化到渡文化, 从琴文化到石文化,看了之后我很震撼。 他们起步早,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实践, 已经把上述的几种文化内化于心、 实践于行了。 更重要的是, 学校会通过课程的形式将文化展现出来, 以此推进学生发展。 但是我们不行, 溧阳有溧阳的文化底蕴, 我们有我们的现实环境, 不能原样照搬。

而且, 文化的核心是人。 因此, 人的状态、 面貌、 品行都可以作为文化展现。 所以, 良好的校园风气算文化吗? 科学的规章制度算吗? 和谐的师生关系算吗? 敬业的工作态度算吗? 我认为都是文化。

在文化面前, 没有高下; 在学问面前, 不分贵贱, 这就是应有的精神追求。 因此, 学校管理者们在建构校园文化、 追求品位的过程中, 要多一些思考, 讲一些实际,多一些过程, 留一些等待, 既不急于求成, 也不邯郸学步, 真正让校园文化为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服务, 切莫刻意制造而违背初衷。

从金山寺出来, 沿着江边往东走大约5 公里, 你会看到一个类似拳头一样的小山丘, 这便是北固山。

这座山只有55 米高, 由于北临长江, 形势险固, 故名北固。 中国历史上, 有几个以长江为界划分朝代的时期, 于是, 很多爱国文人和将军喜欢登临此山, 向北俯瞰,以北顾而思国, 所以又叫北顾山。南朝梁武帝曾题书 “天下第一江山” 来赞其形胜, 我想, 梁武帝何尝没见过比它雄伟百倍的高山, 只不过这里更能让人感受大江浩渺的磅礴气势罢了。

它的出名绝不仅仅因为高高在上的梁武帝, 更多的是因家喻户晓的刘皇叔。 罗贯中为了丰富人物形象, 设计了甘露寺这个故事。 “周郎妙计安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 北固山成了令东吴耻辱的地方。 除此之外, 还有辛弃疾的词。辛弃疾曾经做过镇江知府, 他在此写了一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以 “生子当如孙仲谋” 的词句, 呼唤国魂、 民族魂; 后来, 等到66 岁的时候,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第二次担任镇江知府, 戍守镇江,于是又写下了堪称 “辛词第一” 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我登上这座仿宋建筑楼阁的时候, 极目远眺, 长江在冬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 满眼风光北固楼, 风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阔。 逝者如斯, 江天如画, 辛弃疾眼中的风光, 更多的是他心中永远没有实现的梦, 而我心中, 却是发自肺腑的崇敬和感怀。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梦。 即使再难实现, 也要 “冥顽不化” 地为之努力。 说起来容易, 实现起来难, 但绝不能因为难就不做。 哪有什么才华横溢, 只不过是岁月代笔, 坚韧不拔; 哪有什么博学多识,只不过是信念作墨, 心无旁骛。

回想在江苏、 在溧阳遇到的人和事, 他们的教育之所以能够领先, 其核心还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 在城区, 学校是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先锋, 即使是下课, 校园里也依然安静, 只有老师给学生讲题的声音。 或许是天黑得早, 午休的时候, 老师们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休息, 要么就是在教室里和学生“缠” 在一起, 利用为数不多的时间 “抢” 自习讲题, 或者在办公室单独辅导。 中学老师每周还要负责出考卷, 让学生测验。 在农村, 学校便是当地传播文化的高地, 即使大多数都是老教师, 但他们还是毅然坚守, 争先代课。 印象最深的是周城初中。 我们去的时候, 鲁校长在教室上课。 我以为校长很忙, 也不会教主课, 同行的罗主任告诉我, 他教语文。 后来他带我们参观了几个部室, 问及实验室及图书室管理员的事, 罗主任说, 学校里的老师没人愿意干这活, 全校48 个老师, 大部分是老教师, 除了一个生病的之外, 47 个都在一线。

或许这就是态度不同罢了。 也只有对工作敬畏和敬重, 才会有这样的敬业和认同。 所以我常告诫自己, 不要浪费时间, 不要无所事事, 不要在你该奋斗的年龄去选择安逸。 当然, 时间重要, 方法效率更重要。 回到教学上来说, 邱俊老师曾说, 我们一味地关注终点而忽略了过程, 没有方法和效率的过程自然也不会有所收获。 我很赞赏这样的观点,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它是有温度的, 可冷可热, 是有味道的, 有滋有味。 前几年, 我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的概念和环节在全县做了总结和推广, 其中有个核心的环节叫作“学法指导”。 简单地说, 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怎么把文本理解清楚, 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把知识点掌握牢靠。 就像语文课一样, 我们分析作者语言, 品味作者情怀, 获得理性认知。 如果没有学法指导,即使课程设计得再完美, 语言表述得再优美, 讲完之后仍旧停留在表面, 停留在课堂那仅有的精彩而已。

江苏是全国教育大省, 他们的理念、 科研、 方法都是丰实而前卫的。 实际上, 溧阳的教学课堂很简洁朴素, 目的明了。 老师们的课堂有一个共性, 在反复大量的实践练习基础上, 很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 他们的互动很自然, 评价很真切, 尤其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的板书, 就只有几个简单的汉字, 但你怎么看都美观协调, 大方有力, 透露出教者自身的素养和功力。 后来, 周主任告诉我,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传承, 教学方法和理念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实际上, 即使是教教材, 你讲透彻了, 把学生教懂了, 也是好事。

回想在江南见过的人, 走过的地方, 零零星星地记录了一些文字, 发表了一点感受。 只希望能给自己平淡的日子添一些精彩, 给平庸的情怀增一丝慰藉。

或许生活无奈, 或许前路永夜, 即便如此, 我们也要前进。 苔花即使微小, 也会仿照牡丹盛开;星光即使微弱, 也会照亮前行之路。 所以, 无论前路如何, 都要走上这一遭, 这个世界终究是值得我们去爱的。 一路遇见, 一路收获,我始终相信, 只要我们不忘初衷,尽心竭力, 我们终将拥有逐梦教育的幸福, 终将在育人路上留下铿锵有力的脚印。

猜你喜欢
汉阴溧阳镇江
海归吴凡:激情追梦的“新溧阳人”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12
汉阴老人
走进溧阳忘记四季
黄河之声(2021年22期)2021-03-16 02:04:30
我的家乡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0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我的家乡
汉阴蒲溪镇人大代表监督脱贫工作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7-08-15 00:44:21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溧阳中材重型机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