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体系的传承与发展

2021-04-01 07:04孙天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筑学维度建筑

倪 琪, 孙天泽

(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 ,辽宁 大连116650)

建筑学这门学科是近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虽然渊远流长,但是在作为专门的学科之前,传统建筑以“匠作”而延传,所以赋予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与其建造技艺并不完全在一个主线上,所反映出来的是“道”和“术”的两条轨迹,其结果是在营建方式和建造技艺上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点直至19世纪末依然存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是匠人们经验积累之上的缓慢推进,其特征是“建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组成和融合,而是经验的“科学”,所反映出的人文色彩是自然和生态的。这一点与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明显不同。在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建筑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和逻辑的影响下得以延展。建筑发展的主导由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坊”完成,进而逐步形成建筑教育的基础,发展至现代形式的“大学”是在这种基础上的必然。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和演绎做一个梳理,要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不是现代建筑教育发展的史学部分。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的史学部分,前辈学者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现代教育史(1920-1980)》、《中央大学建筑系与民国时期的建筑师群体》等专著、专论。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未来中国建筑教育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更加宽泛、多元和民族化的建筑教育道路。

1 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思想源流概述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年院系调整后形成的中国主流建筑教育院系的老八校为线索,对其进行概括性的溯源,主要从学校的渊源、基本教学思想倾向和代表性人物三个角度进行概述。中国近现代建筑脉络不过100多年的历程,其建筑教育家是由为数不多的前辈精英组成,各个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均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努力和身影,本文中所罗列的代表性人物是第一代建筑教育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播种者的一部分,笔者以其对该校办学思想的影响为摘录要点。办学的思想体系根源的粗略追溯可以在两条路径上找到线索,现代建筑技术与工程应用的路线和艺术与技术交织的路线。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教育体系为“布杂”(美术学院派风格,Beaux-Arts style,或称美术风格、布杂风格,以源于欧洲古典风格为模板,将其思想与表现形式运用在当时的建筑)。本文以建筑教育史源流中所形成的教育根基及教育思想为重点,这种根基可以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理念延续的基因,通过对这些学校源流的谱系化可以发现学风及教育的传统均由此发展而来。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谱系图如图1,图1的绘制源于对参考文献[1-30]的汇总和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建筑教育理念源自于西方近现代建筑教育的主流思想,在接受西方古典教育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

(2)虽然前辈建筑教育精英们大多继承了西方建筑教育文化和理念,但是他们骨髓里融汇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大化的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文化;

(3)教育模式融汇中西,建设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近现代建筑教育模式;

(4)第一代中国近现代大师们对当时的城市建设和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思潮影响至今。但是,当时主要服务对象为上层社会和统治阶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人才的培养。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前辈大师们无一不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提供了基础保证。

2 面向未来的建筑学教育思想根源与基本立场

中国高等院校中设置建筑学类专业的有300多所,通过专业评估的有60多所,而建筑学教育水平已经与世界同步,所培养的建筑师已具备国际级的水准。在信息传播及摄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学、教育模式也势必趋向多元化、多样化。对于教学教育手段的关注如果不是站在一个目标清晰的立场上去思考,那么结果无疑是碎片化和片段式的理解,所以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教育的思想立场和观念。

关于人才培养的话题在现代教育环境下被不断的提出和思考,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建筑学教育的宏观思考可以表现在两个维度上,即思想维度和技术维度。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至今,任何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必然有内因和外因的驱动,内因反映在思想维度,外因反映在技术维度,并且这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思想维度不仅仅是建筑学教育本身,每个时代的人才培养,在宏观目标上都有着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观念与理念,当今的中国建筑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服务人本化、社会结构的应对、民族事业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充分面向有效的需求等问题,做到个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高度契合与一体化应是普适性的认识。

技术维度的问题是自然科学成果的直接反映,因此建筑历史演变的节点能够清晰地被展现,同时单纯通过建筑营建的技术分析就可以得出考古学方面的结论,这在建筑史学的研究过程中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当代以技术为先导的先锋性设计思潮及超出建筑学本源问题的技术核心现象,对建筑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引导性,特别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先锋思潮和时尚建筑,满足了很多浮躁的社会需求;经济权力的短视主导了扭曲的审美,并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建筑学教育的浮躁,直接的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看到今天和未来建筑行业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但是针对建筑教育发展趋势的探讨,有必要追溯到建筑学的本源上,寻求今天和未来建筑教育的趋势。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养成,建筑学专业所要求具备的价值是多元的,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技能技术的培养并不完全是唯一的核心价值。

图1 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谱系图

3 探索适合现代中国的民族建筑教育理念

梁思成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31]。今天的中国建筑教育已经到了有必要站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上进行再一次的反思:应如何对待具备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城乡建设,应如何面对中国建筑学发展过程中的诉求。

建筑学专业的文化背景是普适性技术教育基础的拓展,文化背景是影响建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之一,也是办学宗旨在宏观层面上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民族传统与民族文化对建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

站在民族传统城乡建设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建筑学不仅解决物质进步带来的需求,还解决了社会化行为的基本问题,值得关注的有两点:

(1)解决技术内容之中赋予建筑形而上学的部分。由于建筑所承载的内容可以被无限放大,所以建筑师更应具备社会学工作者的能力和表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是建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之一。总体来说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核心部分不仅是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经验性、应用性、人文性所组成的知识链,这些内容的获取和培养体系的构成,都需要在编排上有所反映。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更趋向人文性与灵活性,定量性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建筑学生的培养需求;

(2)主流的建筑史学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核心是官式建筑、正统工匠营建的建筑和城市的建筑遗存,这些主要的遗存是传统文化认识范围内的标志,而梁思成先生的工作为提升中国传统建筑在史学上的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不仅是第一位用现代史学研究视角来研究中国官式建筑的学者,还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建筑思想和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播者。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是农业生态文明的土壤上结出的硕果,民间建筑和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思想维度上中国未来城乡建设必须直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而与之对应的是在未来中国建筑教育的思想维度上面疾呼“培养人民的建筑师”。

4 总 结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学教育是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对其现代建筑教育演绎的推移可以得出初步的认识,今天的建筑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左右,这在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无疑是必然的。但是,教育没有脱离开其宏观的轨迹,而其维度的中心在改变。因此,在其历史的演绎过程中把握这两个维度的平衡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建筑学科的人文特点在于其本身内涵的宽泛性和逻辑性,因此必须开展基本和普遍之间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关于人行为的满足,应解决建筑所要承载的基本内容。建筑学的普遍性问题是其内涵的通融性,其“形而上学”的部分决定了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的人文表现。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32]宏观的看待建筑问题要建立其相应的建筑哲学观念,中国建筑学科未来发展的哲学根基,应该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上。建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技术是载体,非物质文明内容才是承载的核心,而今天的中国建造技术已挤进世界的先进行列。同时建筑文化对于社会教养的教化作用是持续和直接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当今中国的建筑教育有必要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
建筑学维度建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