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1-04-01 11:16
运动精品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运动运动

张 旭

首都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张 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北京 102249)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首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三个维度六个分支的调查问卷,研究体育素养框架下大学生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指标,分析当下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效果。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育素养呈中上水平。由于学业压力的加重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高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多的好感和依赖,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知,但运动机会明显减少。大学生的运动意愿和运动行为、科学知识和运动规范间存在不匹配现象,且随年级增高而加重。大学体育理论教育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

体育素养;运动实践;问卷调查

体育素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持续下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一贯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1],培养青年学子积极锻炼、健康生活的作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 号),强调了强化学校体育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体育素养对青少年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行的体育教育远不仅仅限于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早已拓展到体育素养的培养。对于体育素养,众多学者对其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胡曼玲(2016)[4]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于素梅(2016)[5]认为体育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全面发展所需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姜勇等(2016)[6]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维度以及九个要素。在教学实践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3]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各类强化体育教育文件的出台,学校不断加大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体育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首都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8所首都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大学生体育素养进行调查。参考学者于素梅[7]提出的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本文从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下设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六个分支进行研究,全面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养。

1.2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设计《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大学生体育精神、运动能力和健康促进三方面内容。随机选取6所首都高校发放问卷,共回收1849份问卷。其中,男生857人,女生992人,有效问卷1849份,有效率为100%。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进行,相关系数为0.74,可信性较高,符合社会学调查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本文分别从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三个维度及六个分支进行调研,各自选取有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由调查对象年级差异引起的体育素养差异。再将三个维度下有关联性的问题进行整合,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体育素养三个维度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随着年级变化各维度观测重心的偏移。

2.1 大学生体育素养基本分析

2.1.1大学生体育精神调查分析

2.1.1.1体育情感

体育情感方面,本文选取“对体育偶像的崇拜程度”为衡量指标之一。体育明星往往代表着行业的最高竞技水平和崇高的体育精神,因而人们对于一项体育运动的喜欢,很大程度会反映在对于行业中明星人物的崇拜上。研究表明,除大四年级外其余年级的调查对象对该问题所持态度均集中于“一般”,且崇拜的趋势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反映了受访者随着学业的深入,越来越需要一位与自己专业无关却精神可嘉的偶像的引领,而体育偶像乐观积极的态度更加吸引当代大学生。这种现象尤其反映在大四学生上。大四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心理压力增大而更需要体育偶像的精神寄托,故而“崇拜体育偶像”的人所占比例远远超过该年级持其他态度的人以及其他年级持相同态度的人所占比例。

表1 大学生体育情感调查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不崇拜23.8118.0621.3523.089.68 不排斥13.7616.7719.17.6912.9 一般42.3345.8137.0815.3845.16 崇拜15.3417.4221.3519.2329.03 非常崇拜4.761.941.1234.623.23

注:表格中所示为某年级学生中对该问题持某一态度的学生人数占该年级调查人数的比例,单位为百分比(%)。

2.1.1.2体育品格

体育品格方面,本文选取“对团队合作项目的喜爱程度”为衡量指标之一。团队合作精神是体育精神中无比重要的内容。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不仅反映在体育运动中,更反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研究表明,大一至研究生年级选择中上水平,即“一般”、“喜欢”和“特别喜欢”的学生占各年级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0.47%、86.45%、87.64%、84.62%和96.78%,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团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十分可观,这种倾向随着年级增高而增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学生更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愿意在团队合作项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另外,选择“喜欢”的大四学生中,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在诸多单兵作战的考研和就业活动中,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可以给他们带来陪伴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2.1.2大学生运动实践调查分析

2.1.2.1运动能力

对于运动能力,本文选取“在学校组织的体质测试中是否达标”为衡量指标之一。高校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进行的体质测试可以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研究表明,各年级学生体质水平均集中于“及格”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48.15%、89.04%、87.64%、92.31和64.51,符合大多数正常人的身体机能水平。而在大四年级和研究生中,“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处在“及格”水平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大四期间忙于升学和就业,运动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体质测试只能草草了事。而研究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备战和身份转换后,身体素质有待恢复。

2.1.2.2运动习惯

对于运动习惯,本文选取“是否会为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定期参加训练或有长期培训计划”为衡量指标之一。大学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能否为自己喜欢的项目坚持下去反映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衷程度和对自我管理的约束程度。研究表明,五个年级选择中上水平,即“可能会”“经常会”和“特别愿意”的学生占各年级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64.56%,70.97%,59.54%,80.77%和77.41%,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和自我管理的水平较高。而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欲望也越强烈。结合上文对体育精神的调研,可以认为在学业压力加重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高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多的好感和依赖,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有意愿为之努力。

2.1.2.3大学生健康促进调查分析

(1)健康知识

对于健康知识,本文选取“是否学习过伤病防治、受伤急救、饮食营养等知识”作为衡量指标之一。急救防治和健康生活涉及体育素养的外延,现行的体育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更包括对学生健康生活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五个年级选择中下水平,即“没有”、“略有耳闻”和“学习过”的学生比例为96.82%、92.9%、92.13%、88.46%和93.55%,绝大多数年级学生对该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表现为略有耳闻但一知半解。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大学体育教育较少而对该类知识掌握程度不高,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多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情况略好于低年级学生。由此看来,大学体育课中理论教育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

(2)健康行为

对于健康行为,本文选取“日常睡眠时长”[8]为衡量指标之一。睡眠保证了一个人新陈代谢和机能恢复的畅通,对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研究表,各年级学生日常睡眠时间集中于5~7小时,占比分别为40.21%、41.94%、48.31%、50%和38.71%。结合大学生日常课程安排,可认为属于正常现象。大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处于5~7小时的比例在各年级中居首,符合其所处阶段特征。大三年级处于保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关键期,其睡眠时间处于5~7小时的比例仅次于大四学生。7.69%的大四年级和16.13%的研究生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明显高出低年级学生,更加证明了高年级学生所面对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2.2 大学生体育素养关联分析

在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下,本文认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衡量的内容有所关联,存在变化趋势相同的现象以及年级差异。故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问题进行赋值,将相关问题整合,进行关联分析。

2.2.1大学生运动意愿与行为调查分析

本文将衡量体育精神中体育情感的“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衡量运动实践中运动能力的“是否有擅长的体育项目”以及衡量运动习惯的“是否有经常运动的习惯”相结合,考察大学生运动意愿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赋值情况如表2。

表2 赋值情况一

12345 是否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不排斥一般喜欢特别喜欢 有无擅长的体育项目没有基本没有一般擅长有有很多 有无经常运动的习惯基本不运动1次/周2-3次/周3-4次/周5次以上/周

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运动意愿,是否有擅长的体育项目受学生运动意愿、运动能力和锻炼时间影响,是否有经常运动的习惯更多取决于学生的运动意愿、课业安排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由图1可知,在各年级中,“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问题峰值对应的分数与“是否有擅长的体育项目”基本一致,前者峰值所占比例高于后者,且二者峰值对应的分数均高于“是否有经常运动的习惯”。在“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问题中,高年级峰值所占比例超过50%,高于低年级学生;而在“是否有经常运动的习惯”问题中,高年级峰值所占比例有逐渐降低趋势。可以认为,大学生的运动意愿和行为存在不匹配现象,且随年级增高,在课业压力之下,运动意愿更难转变为运动行动。

图1 各年级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

2.2.2大学生体育科学知识学习意愿与掌握情况调查

本文将衡量体育精神中体育情感的“是否观看体育比赛”、衡量健康促进中健康知识的“是否了解体育基本科学知识”以及衡量健康行为的“运动前是否会做准备活动”相结合,考察大学生体育科学知识学习意愿与掌握情况间的关系。

是否观看体育比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和课余时间的丰裕程度,也是大学生获取体育专业知识的途径之一;是否了解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受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意愿、获取专业知识途径和学校体育理论教育影响,运动前是否会做准备活动更多反映了学生体育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表明,在各年级中,“是否了解体育基本科学知识”问题对应的分数与“运动前是否会做准备活动”基本一致,其峰值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两条曲线,在“是否了解体育基本科学知识”问题中,高年级峰值所占比例超过50%,高于低年级学生;而在“是否观看体育比赛”问题中,高年级峰值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认为,大学生的体育科学知识储备较丰富,且在观看体育比赛机会较少的情况下仍有较高掌握水平,表明高校体育理论教育有较大成效。高年级学生经过大学体育教育后,体育科学知识掌握较好,运动规范施行较好,但缺乏空闲时间观看体育比赛,学业压力较大。

3 结论与建议

整体而言,大学生在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三个体育素养维度中均有中上程度表现,对体育精神的爱好程度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年级升高而增强,但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指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当代大学生存在体育素养存在运动意愿与行为不匹配现象,且随着年级升高而加重。而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但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现象,由于高校体育课及体育理论课的开展而有所缓解。在对高年级学生的调研中,本文认为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对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生活有重要意义。大部分大四学生由于处在升学和就业的关键期,心理压力较大,更加需要体育运动的排解,但也因学业紧张而不得已失去很多体育锻炼的机会。

本文提出建议:(1)加强高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提升体育素养。(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加强体育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3)注重考虑高年级或毕业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配合其身份转换阶段开展合适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运动满足其心理诉求。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EB/OL]. [2017-06-10].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 号)[EB/OL]. (2016-05-06)[2017-06-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 70778.htm.

[3]胡曼玲.追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课堂[J].江苏教育,2016(Z3):148-150.

[4]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36(7):29-33.

[5]姜勇,王梓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10):39-43.

[6]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apital Universities

ZHANG Xu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 Beijing 102249, China)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金项目“新时期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ZX20200090)。

张旭(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运动运动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呆呆和朵朵(13)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