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与提升

2021-03-31 13:43王淑娟冯在麒
关键词: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

王淑娟 冯在麒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应当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构建起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多种载体协同作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与“入脑入心”的系统性教育内容。基于此,文章从系统育人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产学研”办学特色,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教学与学工队伍的紧密联结为起点搭建了多元教育主体互补共生的协同教育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改进与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育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77-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着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精神气质,是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体现,更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应当坚持系统育人的理念,在把握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协同多方教育力量进行系统谋划与创新,力求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与提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催生系统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也更加艰巨。现实中的育人主体、育人内容与育人机制等多个方面与环节均存在需要弥合与改进的缝隙与弊端,突出问题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教育教学”与“思政工作”的割裂与分散

教学队伍负责利用“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做好知识传授,思政队伍负责利用“第二课堂”做好学生品德培养与素质提升。二者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专业素养提升、生涯目标确定、品质素养强化的过程,而后者亦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与扎实技能,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因此,“教育教学”与“思政工作”应当是相辅相成、互补配合、相嵌交融的和谐关系。尽管国家近两年开始大力推行课程思政,要求每个课堂都要体现出思政元素,发挥出育人功能,但长久以来,第一课堂教育本身的功利性已经侵入教学的整个系统,演变成为了“功利化”,偏离了其“育人”的本真状态[1]。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实,需要教育教学与思政工作更加深度地融合才能有所改观。而“思政工作”队伍在“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内容上也缺乏与教学队伍、学科专业更加深度的连结,削弱了思政工作在学生学业生涯发展中的教育功能。

(二)“思政工作”与“育人目标”的偏离与弥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始终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期待,与高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也真正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实运行中常常陷入“为思政而思政”的尴尬局面,相应的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导致“工作看似顺利完成,教育实效却有待商榷”的局面。究其缘由,在于“思政工作”对“育人目标”的偏离与弥散。当“思政”偏离了“目标”,偏离了价值理性,便难免会陷入纯粹的工具理性,变成“为了工作而工作”,思政工作弥散、偏离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周围,难以直击学生思想的痛点与难点,始终都在隔靴搔痒,没有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反映出了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的重要性。

(三)“教育供给”与“成长需求”的断裂与矛盾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对他们所进行的知识体系构建、价值观塑造、思想意识引领与道德情操引导,必须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其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即实现“教育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的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并非互相脱离的两层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政教育应当深刻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教育的有效供给,增强自身工作的内生动力。在具体工作中,“教育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却存在一定的断裂甚至矛盾,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在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愈发明显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日益明显:教育工作者在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台下坦然成为“低头族”,亦或是“配合”教育工作者完成“演出”,原本承载着重大使命的教育活动最终沦为教育者自娱自乐的“狂欢”。

二、“系统育人”概念的引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程度[2]。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是多方力量、多种载体、多个环节的叠加与融合。“系统育人”是对上述观点很好的概括与丰富。“系统育人”这一概念比较清晰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应当始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中共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要求应“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系统育人”概念的提出,直指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各种教育力量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系统合力。“系统育人”意味着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围绕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多元教育主体有机配合,各种教育载体相联相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按照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特定的成长阶段与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视角为其提供集层次性与系统性、普遍性与个性化、感染力与亲和力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形式上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内容上注重教育实效,强调“入脑入心”。

上述三大问题:“教育教学”与“思政工作”的割裂与分散、“思政工作”与“育人目标”的偏离与弥散、“教育供给”与“成长需求”的断裂与矛盾,其实质是育人力量的割裂,育人过程的断裂,育人内容的孤立、错位与残缺,其根源是对教育“三大规律”的忽略与漠视。“系统育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即应当用各个教育主体与教育载体彼此相互间的“配合、互补、协同、相嵌、相融”取代当下的“弥散、孤立、割裂、互斥、消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系统育人”

实践探索

围绕上述问题,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按照“系统育人”的理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以下简称“园艺学院”)进行了长期而持续的深入思考,在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对园艺学院相应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协同多方教育主体,深入挖掘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设立了“学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创建了“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打造了“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动、实施了

“1123模式”实践育人工程,对“系统育人”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同向同行,建立“学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衔接“教学”与“思政”两大育人主体,发挥同向同行的育人力量,园艺学院设立了“学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学生发展”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人员、学工队伍、有关教学人员及科研推广等人员围绕教育事业的“三项规律”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共商育人大计,研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与整合、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重大问题,致力于追求最佳的协同育人效果。“学生发展”联席会议重点对“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系统设计,从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出发,为“第二课堂”注入更多的专业育人元素,在“讲授”“体验”与“实践”三个层面分别创建了“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

动、“1123模式”实践育人工程,并在定期研讨中及时对上述三项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

(二)个性课堂,创建“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

“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是园艺学院在整合校友、专家、优秀在校生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的研討式互动交流平台。基于此平台,我们通过凝聚同质群体,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期待,准确把握当代学生学习、思维及个性特征,联合教育教学多方力量,以教育效果为导向,充分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主导性功能,瞄准学生的现实知识关切,精心构建集“叙事性、知识性、亲和力与感染力”于一体的知识内容体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沙龙交流、品鉴会、茶话会等活泼新颖的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与交流,实现教育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并启迪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彰显教育内容本身的魅力,极好地强化了“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并弥补其不足,唤醒并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同时,在教育研讨过程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知识传授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在思想的引领中强化理论的学习。

(三)以文化人,打造“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动

“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动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园艺学院丰富的试验示范站(基地)资源,借助校内外科研推广专家的力量,围绕“园艺文化建设、科研成果共享、学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四大主题精心设计了“全民饮茶日”“园艺嘉年华”“蔬菜与花卉栽培

能手大赛”“科研成果享·售大赛”及“苹果文化节”等九大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融入园艺文化因子及学科专业元素,实现学科专业与校园活动的紧密联结、科研成果与专业教育的相嵌交融,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直观、生动地领悟到园艺文化与学科魅力,畅享园艺科研成果,畅想园艺传统文化、唱响爱院爱校主旋律,于无形中稳固专业思想教育,于无声处激发学习动力与三农情怀,为国家培养“学农、爱农、为农”的优秀人才。整体活动寓教于乐,格调清新高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和成果育人的效果。

(四)知行合一,实施“1123模式”实践育人工程

对知识真正的信服与吸收,源自于其真理性与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园艺学院依托二十多个试验示范站(基地),按照“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强化项目管理、完善支持机制”的思路,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基地,系统实施“1123模式”实践育人工程。

“1123模式”中的两个“1”意味着围绕一个产业或农户需求,“2”代表专业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两类指导教师,

“3”指向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整体意思即为:由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在两类指导教师的精细指导与带领下,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围绕一个产业或者农户的需求长期开展实际调查研究与生产实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检验,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家三农形势与现实的理解,产生新的知识需求,继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动、“1123模式”实践育人工程是“学生发展”联席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基于对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有效把握。三项工作依次从“讲授、体验、实践”三个层面展开,有机衔接、相辅相成、层层深入。每个层面都体现出教育教学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的深度协作,体现出鲜明的需求导向,服务于国家立德树人需求、顺应学生成长需求。“讲授”层面重点关注主客体认同的规律,“体验”层面重点围绕思想转化递进规律,“实践”层面重点遵循知行统一规律。“TALK空间”在“讲授”层面通过知识传授强化了大家对“第一课堂”书本理论的认同与理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畅享园艺”在“体验”层面促使学生在生动鲜活的近距离“知识触摸”中实现知识领悟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让知识在心中得以转化递进;“1123模式”实践育人在“实践”层面让学生将内化于心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

促进“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的均衡发展,实现对理论知识“从知道到懂得”的跨越。同时,在体验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兴趣、困惑又激发自身探寻“知识”的内动力,三者形成闭合的良性循环,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在“系统育人”的理念指引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TALK空间”多元交流平台打造的个性课堂已经围绕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内容开展了四十余场精致的专业性研讨交流,“畅享园艺”精品主题活动每年均吸引上万名师生的热情参与,“1123模式”实践育人每年选派二十余支队伍奔赴各个试验示范站(基地)进行实践调研。三项工作极大地稳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与自豪感;丰富了园艺学科文化,学生及家长的好评有效推动了院校的对外口碑宣传;激发了学生爱院爱校的情怀,坚定了“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与决心;创新了体验式教学新方法,搭建了协同育人新平台,推动了“系统育人”的发展。今后,园艺学院将继续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协同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与力量,围绕学科专业特色对“系统育人”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为农林高校提供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的“系统育人”模式,为国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三农情怀、为农意识、助农能力”的德才兼备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    国高等教育,2017(7).

[2]韩振峰.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5(5).

[3]朱文辉,靳玉乐.教学功利化剖析与出路探讨[J].中国教育    学刊,2015(12).

[4]李政涛,文娟.凝聚“系统教育力”[N].光明日报,     2017-11-14.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