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奶牛产后代谢病调查与原因分析

2021-03-31 08:17施春美角根琴陈中秀
中国乳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洱源县粗饲料牛舍

文/施春美 角根琴 陈中秀

(1洱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洱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洱源县是云南省奶牛养殖大县,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均居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一位,奶业是洱源县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开展奶牛产后代谢病调查,全面了解奶牛产后代谢病对奶牛生产造成的影响,解决奶牛养殖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减少奶牛养殖业损失,提高奶牛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情况调查

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走访和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包括规模奶牛场和散养户,调查地点为大理州的洱源县右所镇、三营镇、茈碧湖镇等,其分别代表了洱源县奶牛养殖主产区。调查内容包括产后奶牛发生代谢病的比例、年龄、胎次、发病时期、发病症状、牛舍设计和饲料饲喂等情况。

2 发病情况

调查发现,近年来洱源县奶牛产后代谢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有产后不食、真胃移位、产后瘫痪、酮病等。经产牛产后不食发病率为48%左右,在临床上多以复合型出现,是产后奶牛酮病、产后瘫痪、四胃变位等代谢病发病的根源。真胃移位的发病率在33%左右,奶牛表现出食欲不振,拒绝采食精料,反刍减少,但依旧能够采食一些青干草和粗饲料,多数病例在产后一周内发病,高产奶牛的发病率往往高于低产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在10%左右,产奶多和膘情好的奶牛,5~10岁多发,二胎之后最易发生,表现为病牛起初反刍停止,站立时频繁倒腿,走路步态不稳,精神沉郁,后腿无力而麻痹,躺下不能起立。奶牛酮病经产奶牛发病率约为5%,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牛精神状况差、采食量下降、出现异食癖;站立困难,昏睡、呼吸、心跳变慢,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和尿液有醋酮气味;奶量下降,日渐消瘦、贫血,腹泻或便秘;极少数病牛出现精神兴奋、狂躁不安等神经症状。

3 原因分析

奶牛产后代谢病是影响奶牛健康与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各种代谢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运动不足、营养成分含量不足或者营养在体内转化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3.1 奶牛饲养管理不当

一是饲养方式不当。近年来,随着洱源县洱海保护、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及洱海流域禁牧工作的开展,洱源县的奶牛养殖场(户)也改变了原来奶牛放牧饲养习惯,适应了当前的舍饲,牛舍面积小,多数奶牛养殖场(户)还将奶牛用牛绳拴系在牛舍栏杆上,长期缺乏运动,瘤胃蠕动减少,从而引起少食或者不食等代谢病。二是精饲料饲喂不合理。有的奶牛养殖场(户)片面认为围产期奶牛营养需求增加,增加精饲料饲喂量,使得胎儿快速生长发育,体积不断增大,奶牛肠胃受到子宫挤压,肠胃蠕动慢,导致围产期奶牛出现采食量减少的现象,从而导致奶牛产后胃肠麻痹和营养失调,引发不食现象。分娩后的奶牛如果采食大量精饲料,会导致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无法及时进行转换的乳酸会蓄积在瘤胃内,从而引起慢性酸中毒,破坏瘤胃微生物区系平衡,导致奶牛消化功能减弱,引发少食或者不食现象。三是粗饲料饲喂不足或质量差。有的奶牛养殖场(户)在奶牛妊娠期间粗饲料饲喂不足,能量饲料过剩,引发奶牛分娩后营养代谢紊乱,造成产后不食。有的奶牛采食的粗饲料质量差,适口性不好,导致采食量减少,日粮中粗蛋白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四是粗饲料细碎。有的奶牛养殖场(户)将草料切碎后饲喂,造成过瘤胃蠕动速度太快,还因咀嚼和反刍减少而导致唾液也相对减少,唾液中产生的碳酸氢钠调节瘤胃中酸碱度的含量减少,使瘤胃酸中毒、生产瘫痪、四胃变位等代谢病出现的频率增加。

3.2 应激因素

奶牛在妊娠、分娩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奶牛机体产生了应激作用,造成迷走神经失调,引发前胃神经调节机能发生紊乱,降低前胃壁兴奋性,同时减弱收缩力,导致胃肠麻痹,从而出现消化功能障碍,进而发生不食。有的奶牛产后由于腹腔内环境(如腹腔压力等)及身体血液分布剧烈变化,腹压急剧降低,导致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度发生变化,致使支配胃肠活动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度下降,抑制了胃肠活动,造成食欲下降,从而引起少食或者不食等代谢病。

3.3 产后奶牛体能严重受损

产后奶牛在分娩过程中腹肌及子宫平滑肌剧烈运动,汗液、水份等体液大量流失,损失大量营养物质,产程越长,流失的营养物质越多,产后奶牛越虚弱,发生产后不食的概率越大;再加上胎儿及羊水、尿囊液、胎衣等从腹腔中排出,腹腔压力突然减小,大量血液流向腹腔,会造成重要器官暂时缺血,这时身体各组织就必须有大量组织液流向血管以补充血容量,造成组织暂时性脱水,消化系统功能弱,导致不食。

3.4 营养平衡失调

奶牛产犊后,身体处于能量负平衡和低血钙的状态,容易出现代谢病。奶牛产后既要维持自身营养需要,又要维持泌乳需要和犊牛哺食母乳需要,营养物质需求量大,代谢强度大,很容易造成营养负平衡以及代谢中间产物积累性中毒,当能量供给不足时,奶牛会动员自身内部储存的脂肪等能量物质,过度的能量物质动员会使血液内酮体增多,容易引发奶牛酮病。另外,产后奶牛分泌的初乳中排出的钙也比较多,奶牛钙流失量大,钙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血浆中钙离子迅速减少,引发不同程度的低血钙症,严重时造成生产瘫痪,特别是对高产奶牛,大量的钙经乳汁排出后,钙严重不足,钙平衡失调,更容易引发生产瘫痪。

3.5 产科疾病

本地常见的奶牛产科疾病有难产、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这些产科疾病也会引发奶牛产后不食等代谢疾病。当奶牛出现难产时,如果接产和助产不合理,不仅会损伤奶牛产道,还会引发奶牛恶露排出不完全,胎衣不下或子宫内残留的胎衣碎片、羊水无法及时排出,子宫内病菌迅速滋生繁殖等问题,容易导致自体中毒,或者引起败血症,从而出现不食现象,甚至出现奶牛产后瘫痪和真胃变位。本地产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较高,当奶牛发生乳房炎时会引起奶牛乳房发生肿胀和疼痛,奶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出现减少采食或不食的现象。

4 建议

奶牛产后代谢病常常相互关联而又趋向于同时发作,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也比较严重。若想使奶牛健康、高产,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至关重要,建议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干奶期奶牛饲养管理

做好干奶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对减少奶牛产后代谢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优质饲料饲喂干奶期奶牛,合理调控日粮,保持适宜的蛋白能量比,干奶期母牛不可过肥也不可过瘦,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况;奶牛养殖不能拴系饲养,奶牛场应建有运动场,散养户应保证干奶期奶牛每天适量运动,促进奶牛消化等各系统健康;保证充足的阳光,促进维生素D3合成,增强钙的吸收和利用;每天应保证供给3~4 kg不用切短的稻草,自由采食;保持牛舍及运动场所的卫生,定期进行全面消毒;有条件的奶牛场可以对围产期奶牛实行定期血常规检查制度,及时监测血液中pH值、细胞成分,提前发现疾病征兆,及时治疗,减少损失。

4.2 科学接产助产

一是产房准备。保持分娩奶牛舍(产房)干净、舒适、保暖,夏季防暑,冬季防寒,奶牛起卧场所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在分娩过程中经产道侵入有害微生物而引起奶牛产后感染;二是合理接产助产,避免过早接产和突然将牛犊拉出体外,以免腹腔突然清空,胎儿产出后让奶牛自然站起,不可急于轰赶。遇到胎儿较大或者奶牛出现难产,要立即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助产,避免产道损伤和产程延长;三是奶牛分娩后立即用旧棉被、旧毛毯、麻袋等保暖物覆盖其身上,避免奶牛受凉发生应激,同时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对奶牛的外阴进行清洗和消毒,尽快清理地面的羊水和污物,对产房进行喷雾消毒;四是产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传统做法是产后饮麸皮温水,起利便和补水作用。有的同仁推荐灌服丙二醇、丙酸钙等生糖物质,补充B族维生素,提高糖异生水平、调节瘤胃功能和奶牛食欲;五是为防止产后感染和解热镇痛,可肌内注射福安达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

4.3 高度重视奶牛产后阶段管理

奶牛产后阶段是奶牛疾病的多发时期,做好奶牛产后管理,有助于降低奶牛产后期代谢病的发生率,提高产奶量。一是做好奶牛产后牛舍环境控制。牛舍应舒适度好、配置合理的牛舍,牛床垫草或床垫要保持松软、干净,足够的运动场地,能有效提高产奶牛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夏季配备相应的防暑降温设备和遮阳设施,冬季防风,同时保证充足的采光和定时通风,以降低各种应激的发生。每天对产后奶牛外阴及后驱进行消毒,对牛舍、运动场、食槽、水槽进行全面消毒,以预防病菌感染。二是监测奶牛产后各项指标。对奶牛产后1~10 天体温、阴道分泌物、尿酮进行监测;每天观察奶牛的采食行为、精神状态、恶露分泌情况、粪便排泄情况、乳房状况、肷部充盈度、步态等,做好记录,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三是注意精饲料与粗饲料的饲喂量。奶牛产后体质虚弱,往往呈饥饿状,此时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饲喂量,要逐渐增加,使肠胃功能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当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则可正常饲喂。奶牛产犊后5 天内,要少喂精饲料;5 天后,根据奶牛产奶量的不断上升逐步增加精料饲喂量,但每天不得超过0.5 kg,要多饲喂优质粗饲料,如青贮玉米、苜蓿干草等,确保奶牛自由采食。四是保证充足和清洁的饮水。五是做好初乳管理。为防止奶牛发生乳房炎引起不食,奶牛产后挤初乳以“少挤、勤挤”为原则,第1天每次挤0.5~1 kg,每天挤5~6 次;第2天每次挤1~3 kg,每天挤4~5 次;以此类推,到第6天时才挤净初乳。

猜你喜欢
洱源县粗饲料牛舍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粗饲料分级指数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基于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模拟
家庭小规模肉牛舍建造
县域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洱源县高寒山区彝族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