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董永传说人物形象设计的呈现方式分析

2021-03-31 06:33韦银雨覃会优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董永七仙女

韦银雨,覃会优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1 董永传说概述

董永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更新迭代,其故事内容不断地演变发展,形式上不断创新,其传说故事的细节描述愈加细致生动。在董永故事被传颂的早期,其内容呈现上浅显且单薄,这与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孝感动天的董永故事,以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去甚远,董永故事的其人其事发生、流传在民间,千百年历史的流转不断影响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作为叙事的主体要素之一,在整个故事的发展流变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董永与七仙女这两个主体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受到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人物形象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各有特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 董永传说人物形象设计的呈现方式

2.1 汉画像

汉画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祭祀、丧葬以及建筑应用上,秦汉时期得到空前繁盛的发展,也对后代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儒家的忠孝思想为画像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现代的考古发现,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汉画占有很大的比例[1]。汉画像是董永传说最早由口头传承转为书面传承的形式,对董永传说的视觉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永行孝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汉画像作为早期流传的视觉载体,画像中主要表现的是董永侍奉父亲的孝行,最具典型的“鹿车载父”以及“生养”展现了董永的孝亲行为,与后世以“爱”为主题的董永故事有着明显的不同。据考古发现,有关“董永故事”的画像石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山东嘉祥武梁祠和泰安大汶口,济南、临沂等地的东汉画像石墓中,以及四川乐山和达州渠县的汉阙之上,此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也有董永侍父图像。通过对比山东和四川的汉画像石资料,山东地区的图像内容更加的丰富,画像中除了鹿车载父、佣耕力作的场景,更多了羽人、猴、象、飞鸟等元素;而四川画像石中图像更加偏重写实,画像中董永、董永父亲、大树、水罐等都比较单一。

在汉画像中表现的“董永故事”其内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面貌,壁画的主题都围绕着董永耕作且孝养父亲,通过壁画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想法,彰显的是一种孝养之义,即“生养”之情之孝,而并不是后世的“卖身葬父”等孝感情景[2]。

2.2 二十四孝图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社会以“孝”作为道德准则来衡量维系家庭关系,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编著孝典《二十四孝》,由同时代的王克孝绘制插图,《二十四孝图》由此诞生。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古物考证,孝子图源于汉画像。清代画家王素对二十四孝中最具典型的情节进行创作为其配图,后称为《二十四孝图》,其中就包括董永卖身葬父中与七仙女一同织锦赎身的情节,人物形象古典精细,画面色彩丽而不艳,这也成为了后代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现代画家陈少梅先生绘制的《二十四孝图》,是一部以传统画题为题材的宣扬孝道的话本,画面笔墨工雅,设色清丽,在对画面的设置上,陈少梅先生将画面主要定格在故事发展的最高潮,在对画面的设计上不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感,当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能够结合自身对画面的内容进行思考,这也是审美活动的产生,让观众因为自己的内心与画面产生共鸣而产生愉悦感。其中董永传说中的场景定格在董永卖身之后与七仙女月织三百锦,为其赎身的场景[3]。

2.3 戏曲

漫长历史的流变中,董永故事的核心情节一直未变,这也成为了戏曲改编的主要故事模板,自戏曲兴盛后,董永遇仙故事一直活跃在民间戏台上,董永传说也借助戏曲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舞台成功实现视觉转化。

最早出现的董永遇仙戏,出现在元代的南戏和元杂剧中。南戏作品的重点放在了书生董秀才的遇仙故事,而元杂剧中,包含了后世描绘的“槐荫相会”以及“上工织锦”这两个情节中的部分内容。明代顾觉宇的《织锦记》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一度成为戏曲舞台的主流趋势,全本的流传中一直有着几个大方向的改编,情节上卖身葬母改编为如今人们所知的卖身葬父,槐荫树也从无到有。人物设定上,主人公的形象也从模糊的介绍到清晰的呈现。清代地方戏兴盛,董永遇仙戏分布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较大,其中故事的情节也更加多样化,人物也趋于生活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时代的影响下,黄梅戏《天仙配》应运而生,极富时代特色。在人物关系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阶级分化,在传统的《天仙配》中没有极恶之人,改编过后的黄梅戏中主角的善更加突出,七仙女是个天真调皮的女孩,但在对待恶势力时却也是坚强不屈,董永朴实善良,性格坚强。在塑造傅员外以及傅官保的形象时,将他们的恶进一步强化,一个阴险一个滑稽,成为了人人憎恶的反叛角色[4]。

2.4 影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董永传说不再局限于戏曲舞台,建国后改编过的《天仙配》正式通过影视走入人们的视野,此后众多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55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黄梅戏《天仙配》拍摄制作了第一部戏曲电影,其中对于人物的设置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形象,在电影中七仙女因为违背天规并主动下凡,结局被劫回天宫,而并非传统戏曲中的奉命下凡;将董永塑造为农民,一改传统的书生形象;傅员外的形象被刻画成一个狠毒奸诈的剥削者,不再是宽厚仁义的形象。对这些主要人物形象的改编与当时电影政治教化功能的定位有着密切关联。

电视剧的改编则更为复杂,涉及到的情节以及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更多,在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女主角由七仙女及其姐妹组成,剧情中不仅讲述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婚恋磨难,同时增加了另外六位仙女的爱情故事以及主角们与邪恶势力的斗争,这一过程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展现得一览无遗,这一改变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而且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宣泄口[5]。

2.5 邮票设计

2002 年,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特种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其中就描绘了董永传说中的五个主要故事情节: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上天、七仙女因其孝行下凡与之结缘、二人共同织锦赎身、赎身回家、七仙女返回天庭。俞宏理大师在对这5 枚图案的设计上,运用了写实与装饰相结合的全新表现形式,在画面的人物绘制上采用了写实手法,不对人物作夸张变形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感受到作品的平民化以及生活化;在对场景的设计上,采用了装饰化手法,树木、山石和建筑赋予了作品浪漫且具有想象的空间,使得作品在具有通俗性的同时,形成生动的视觉形象,能够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2.5.1 孝心感天

画面上的董永背着行囊,手握雨伞独自走在去偿工还债的路上,表情沉重,体现出其丧父的悲痛以及生活的艰辛,而站在云端上的七仙女身穿云衣霓裳,望向董永的表情有惊异也有爱慕,她被这位青年的孝心感动。

2.5.2 下凡结缘

画面中的七仙女不再是华衣而是一副民间女子装扮,与董永在老槐树下邂逅,她右手托腮,表情中有着少女的羞涩,反观董永直立拱手,彬彬有礼的同时尽显憨厚老实,也流露出无限的惊喜。

2.5.3 织锦赎身

画面中的七仙女坐在织布机前,专心织锦,而董永则在磨坊里辛勤地劳动,忍受着这奴役之苦。

2.5.4 满工回家

画面中的七仙女与董永结伴走在归家的路上,他们满面笑容,同时欣赏着这一路的自然好景色。

2.5.5 天地同心

画面中的七仙女恢复了原来的云衣霓裳,足生祥云,脸上满是依依不舍之情,而人间的董永仰天大哭,无奈且愤怒[6]。

3 董永传说人物形象的当代价值分析

人既是历史的主题,也是文化的主体。民间传说是一个被历史、民俗、时代不断拼接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民众深层的价值观[7]。董永传说历经千百余年传承至今,其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人民建立认同的民俗核心符号“孝”与“爱”。这一民间集体大众塑造的形象集中表达了传统中国民间社会对“孝”“爱”的诠释,这就是董永传说的文化价值之根,也是传说认同的源泉。

当今社会是一个各种视觉形式爆炸式传播以及扩散的时代,这样一个崭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给民间传说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这种形式下,董永传说的视觉化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董永故事不断演变,人物塑造愈加丰满,人物越来越多,情节也越来越细致,再依靠传统的口头传承,难以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书面传承则能将传说的主干情节稳固下来,对比口头传承,书面传承更易传播。

民间传说通过文本形式得以长久留存,又借助图像艺术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视觉传播形态。对比文字,图像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它更为直观且浅显易懂,营造出强大的视觉震撼力,由此能够更加迅速地引起受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8]。影视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如何在原本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是影视作品最主要的考量维度。人物形象经由影视作品改编大多呈现出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5]。

对董永传说的视觉体系构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情节元素设计构建和故事叙事设计构建。情节元素设计构建是运用图形、图像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等元素进行设计再现,根据传说里的描写归纳总结其特征,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可视化形象。故事叙事设计构建是从视觉艺术的传达功能着手,利用文字与图像结合的表现形式,对董永传说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提炼并加工,保留其民族特点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董永遇仙传说的视觉体系构建,就是运用视觉符号对叙事内容进行转化。视觉形态的多元化传播,将董永遇仙传说的核心要素符号化,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IP,通过设计出民众喜闻乐道的视觉形象,利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使得董永遇仙这一民间传说能够以更加多元化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野[9]。

4 结语

董永传说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发展,从口传的语言艺术转变成以图文为载体的视觉化艺术,是传播孝文化的有效途径,视觉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使董永遇仙的传说故事更能引起受众的认同,能够在现代获得民众的关注和共鸣,使其在现代的媒介体系中也能够有着广泛的传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董永传说。

猜你喜欢
董永七仙女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天仙配
上海酒店进化史
董永与织女
董永与织女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七仙女”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