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波(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607)
众所周知,《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将工程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我国部分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该课程就是根据工程项目方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决策及评价,重点培养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在项目前期从经济学视角下技术方案评价能力和决策能力。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譬如,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问题长期存在,“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之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标准不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弱化[1]。
当前,“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正在悄然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实践改革,极大程度丰富了《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是对传统《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有益补充,只有将信息化技术和《工程经济学》课堂深度融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工程经济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鉴于此,立足于现状,坚持学生的内在价值需求为动向,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显著优势,积极开展《工程经济学》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系统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经济学》课程融合的具体途径,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首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对于《工程经济学》的课堂形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群体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积极整合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快速完成教师提前上传的预习任务和教学内容,识别重点、难点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课堂的互动交流学习环节,进一步对难点、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起到由表及里、循环渐进的效果,从而有效缩短教师“灌输式”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克服时空束缚。高校可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工程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前提下,自由进行学习,比如在图书馆、宿舍、校外等环境进行自由学习,这无疑对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目前,信息化技术在传统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难点重点内容和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本质上是将现实课堂与线上(网络)课堂有效结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凸显学生群体在学习此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实际《工程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未能很好把握尺度,也未能掌控好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间的平衡性,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采取信息化学习形式,教师在《工程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讲解被忽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目标感有所降低,无法组建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对于《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而言,信息化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既有课程理论知识目标,又有专业技能学习目标,两者间的有效衔接更加注重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群体在面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时,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客观地选择自己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方式,当然也不会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2]。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信息化技术和传统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一个“散乱”的状态,导致学习目标和规划模糊。
众所周知,基于《工程经济学》视角下,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改革路径体系是构建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任务,并非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现状,以学生内在价值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信息化教学资源,健全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为全面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在需求,须科学引导教师和学生间的主体属性的有效转变,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和相关教研机构需共同开展研究并探索时代发展潮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3]。与此同时,比如现在较为流行的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在线网络学习平台逐渐进入社会群体的视野。在此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要想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必须结合实际,针对性地选择本课程属性的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工程经济学》课程基础性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延伸与本课程相关的行业信息资源,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及多视角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合理选择教学平台是教学活动和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积极开展《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建议以信息化平台为主要载体,达成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从本质上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现状,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4]。采取信息化平台的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将《工程经济学》课程指导性资源、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课件、项目案例、教学资源、文献等)提前上传至信息化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课前预习,采取线上提问和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在线上针对性答疑学生间共性难点;线下课程教学,针对工程经济行业的自身属性,建议采取研讨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比如分组讨论、案例讨论、实训基地等教学活动,为学生群体营造出浓厚、轻松、自由的教学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
实践证明,高校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优势,比如微课,对《工程经济学》课堂中重点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在具体实践项目上锻炼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积极整合高校的信息化技术(硬件和软件),针对《工程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现状,积极组建《工程经济学》微课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从评定方式来分析,建议采取过程性评定、即时性评定、结果性评定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方式凸显了学生群体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出勤率、知识掌握程度等;即时性评定凸显了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结果性评定凸显了课程的结课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总之,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力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意识等综合能力。在完成传统课堂评价方式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线上学习情况的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考量。譬如,线上学习次数、作业完成次数、教学资源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根据每项数据的完成情况,综合量化打分,确保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普及推广,为全面提升高校《工程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提高了更加多元化、灵活化且丰富化的信息教学资源,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证明,信息化技术和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使得《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改革,为工程经济领域输出更为优质人才创造有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