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审美映射下的江南山水主题空间营造
——以金华山霞客古道为例

2021-03-31 03:07张召航孙雯倩
西部皮革 2021年6期
关键词:徐霞客华山诗性

张召航,孙雯倩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引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重要代表。历代文人墨客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许许多多足迹,上万首诗篇及书画佳作。诗性底蕴积淀深厚,诗性文化传承永续。金华山,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美。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金华山,在《徐霞客游记》中的“浙游日记”以较多文字篇幅真实地记录了他探访的旅游目的、详细路径、丰富感受与客观评价。

1 诗性空间的审美哲思

中国传统哲学“道、释、儒”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营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与社会、与本心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认知。传统哲学下的物质空间承载着诗性文化的审美思考,人们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不同体系的审美追求,但是都会通过诗性智慧来表达,诗性空间中承载的诗性审美语境,通过作者的意象及物象空间中的景观呈现,使情景交融,传达出当时审美追求,通过理解其主要审美思想关照江南山水的主题文化空间营造设计。

1.1 羽化成仙的隐逸思想

金华山是黄大仙修炼成仙的地方,南朝,东阳郡(治在今金华)太守沈约,在人间游览赤松山写下《赤松涧》“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惟有清涧流,潺湲终不息。神丹在滋化,去輧于此陟。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渴就华池饮,饥向进霞食。何时当还来,延伫青岩侧。”[1]诗中描述的赤松涧是金华山上的一条溪流,此处有许多典故和大仙遗迹,沈约有感而发,做此诗文,希望自己像黄大仙一样能够羽化成仙,随心山林,这种理想也得到了其他文人的推崇。[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十七首中“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长诗中,“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能够看出李白的创作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其创作的许多首中,多有对神仙隐士形象的塑造,表达作者的审美志趣。

1.2 君子比德的审美思想

儒家学者们对于“美”的表达,则是通过“君子比德”来对自然的客观事物进行赋意,进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重社会美,轻自然美。《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礼”则是宗法血缘关系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中伦理要求,并非自然领域的美。儒家的一切艺术标准和审美实践都是按照伦理优先的原则进行的。孔子《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把人的道德素养、性格和自然相联系,把自然看作人类伦理道德的化的审美内涵,从而表达自然的美学价值。

1.3 身心自由的审美思想

禅宗的思想指导我们学会放下,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我们之所以不够快乐,是因为我们牵挂太多,羁绊太多,应该打开我们心中禁锢自己的枷锁,通过自由的精神向往构建心灵的审美境界,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颗心灵都是一片宇宙,我即是众生,众生皆我,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对自然深切同情与关怀,最终让人们的心灵世界走上自由与永恒。王维隐居终南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参禅悟道,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顺应自然、悠然闲适的人生境界。

2 山水空间的画境天成

金华山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山水林田湖自然要素各具特色,是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实践地,生态环境优美,步步皆景,点点如画,自古诗人对金华山的吟咏诗词较多,通过自然山水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霞客古道穿梭在金华山中,能够感受到山的平缓秀丽与陡峭惊奇,一路奇峰异林、溪流瀑布、怪石深壑,相看不厌。在金华山的半山腰处便可以观赏金华城全景,山与城之间形成“相看两不厌”之势,登上虎头岩可以俯瞰芙蓉峰的俊秀,远眺婺江水、湖海塘,直至天地融为一体。

2.1 山之奇逸

金华山霞客古道是浙江省高差较大的古道之一,沿途景观性好,具有江南山水特点,山峰秀美、山石奇特,一路高低交错,风景变幻。这里的山与石承载着许多当地人的记忆、历史典故、民俗故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之美。

白望峰及山下村庄鹿田村皆以“玉女驱鹿”典故得名,宋朝玉女与小鹿的凄惨故事,体现出农耕社会耕作方便及山地乡民对生活便利的期盼。举岩茶山是位于海拔六百多米的高山上,山地小气候明显,云雾常绕,所产的茶叶有“婺州碧乳”之称,闻名于宋,至清道光年间仍保持进贡。此处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鹿田听雨”景观。鹿田村“浪石”,是地壳运动时的地质遗迹,徐霞客记载:“其东北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狮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是为石浪,即初平叱石成羊处相传有董初平见白石乃叱喊‘羊起’,白石遂变成羊群,……”棋盘石是北山山腰处的一块巨石,10平方米不到,20度左右往南倾斜,相传是黄初平兄弟对弈之处,也是黄大仙度徐公成仙处,此处建有“北山第一庙”供奉徐公,徐公掌管金华风雨,为风雨神,是金华求雨之处。虎头岩山位于棋盘石东侧,高度约一千米处,向下俯视为峭壁悬崖,是金华山赏景之处。

2.2 水之多样

霞客古道沿乾溪而上,白路下村对面山间有一条瀑布,一年四季,流淌不断,下为方形潭,满则溢出,流向乾溪,潭名“有方潭”,为纪念徐霞客“游必有方”的孝心。一路沿溪,到达高山湖泊鹿女湖,景观生态性好,现在是金华地区的“网红打卡点”。向上到达棋盘石处有一潭,名曰“龙潭”,大小如盆。清光绪《金华县志·山川》载“潭中不时翻涌,水高数尺,飞花滚雪如潮汐,石皆翻动,真仙幻也。”传说明代有彭知府为民求雨至此,出言不敬,潭水泛起成洪,将其吓死于归途。

2.3 植之繁茂

金华山绿色资源丰富,湿地植物、林地植物较多,沿溪水源充足,草本植物生长旺盛,形成较多生态草丛,溪岸边有许多农户开垦的农田,春季油菜花盛开时,层层叠叠,观赏性极佳。古树名木较多,有的为村口风水林所种植,以枫树、樟树为主,树龄为二三百年。山林中树木种类繁杂毛竹、水杉较多,树荫下绿荫萤烁,复照青苔。

3 “履游圣之迹,舒性灵之本”主题阐释

金华山霞客古道项目,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提炼“履游圣之迹,舒性灵之本”主题,以具探索精神的霞客文化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当地名人文化、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营造心灵平静之所,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体验山林的审美愉悦,感悟“诗意栖居”的生存哲理。

在对徐霞客及其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已有的“霞客古道”做进一步的提升与改善,完整还原古道线路,充分展现相关自然与人文资源,增加创意小品与景观,全面诠释徐霞客的事迹与精神。本规划旨在使“古道游”不仅可以成为“名人游”“山水游”和“访古游”,同时还是“性灵游”“治愈游”和“养生游”。

4 诗性审美空间营造

霞客古道沿线经过智者寺、白路下村、羊甲山村、鹿田村、鹿田书院、黄大仙祖宫、徐公庙等地,对沿线景观效果进行提升后增设景观节点,如自然科普长廊、观光车换乘站、综合服务中心、霞客文化馆、游圣亭等。我们针对每个空间进行把脉诊断,提出符合整体又有场地个性的方案设计。

对于建设观光车换乘站、综合服务中心、霞客文化馆等公共性基础设施的设计,将从本土地域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对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表现上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运用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景观营造时注重乡土元素、材料的应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为目标,充分发挥乡土景观中的地域特色。

4.1 霞客文化馆

霞客文化馆,位于白露下村旧址,在半山腰的一处山坳,三面环山,形成紫气东来之势。对面山间有修建好的一期霞客古道牌坊及石阶步道,穿过谷底与其形成完整路段。基地地坪到谷底形成较大高差,沿阶而下穿过一片竹林,越过小溪,到达古道牌坊。

现状基地拆迁之前为典型山地民居建筑风格,其建筑平面布局各异,根据高差建造。在设计文化馆建筑方面,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对现状基地高差尽量减少破坏,让建筑适应地形,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文化馆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徐霞客文化,包括3D影音展示馆、模型展示馆、文献资料展示馆等多个展馆对徐霞客的游迹进行展示,是徐学爱好者了解金华山霞客文化的门户。

通过调研,浙江山地村落民居建筑比较典型的材料为木材、石材和夯土墙,为了适应多雨季节,将屋檐挑出较多。我们在设计时延续这种建筑的材料及形式,还原质朴的山地建筑,结构采用木构架、墙面采用石砌和部分仿夯土饰面以及较多的挑檐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为增加场地面积和景观趣味性,设计观景平台,可远眺、可小憩。

基地位置南、西、北面三面为山体,日落时间较早,采光方面我们考虑墙体长排窗设计屋顶部分与玻璃结合,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光线。霞客文化馆建筑根据高差分为三个两层以上主体建筑,多设挑台等灰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桥进行连接,开合变化多样,步移景异,增加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4.2 观光车换乘站

霞客文化谷规划两条游览路线,一条为游步道,另一条为观光车道,在综合服务中心与霞客文化馆的中间设计观光车换乘站,游客乘车到达此站点,下车后向上向下约200米到达目的地,观光车换乘站设计休息廊亭和售票服务点,采用金华山本土的建筑方式,售票服务店设计两层空间,有限的空间内纵向拓展,采用木构架与夯土的结合,使其能够融入现有的生态环境中。

4.3 综合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多种休闲空间,包括茶社、驿站、书吧等,徒步霞客古道到达此点休息后,继续前行。也可在此驻足,感受山谷的天然氧吧的生态环境。

此节点建筑,体块穿插形式丰富,设计一个相对大的平台,添置茶座后便是歇脚的最佳打卡点,建筑房顶下的五十公分处为木格栅,既可以满足采光需要,也可以通风。建筑前方设置一口水池,引山上溪水流过,能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观近水,看远山。

4.4 游圣亭

较长路段休息点较少,古道中途增加路亭景观节点,并且增设相应的古道介绍文化牌,可供游客了解金华山文化、休息。游圣亭,此亭旨在纪念徐霞客在中国旅游史上的“游圣”地位。左右对联:“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5 总结

项目提炼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徐霞客对山川的情感,将古代旅游精神与现代旅游文学相结合,打造更深层次的霞客文化景观。意为弘扬徐霞客勇于探索的爱国精神,激发游客对自然的热爱。跟随徐霞客足迹,翻阅祖国大地上的文章,感受自然带给我们最直接的乐趣。

猜你喜欢
徐霞客华山诗性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华山论“剑”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徐霞客志在四方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