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里,李丹文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 330201)
贵州剑河苗族锡绣与无锡锡绣都是刺绣艺术的独特代表,两者都能体现出当地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风貌。无锡锡绣以地域得名,传统的无锡锡绣延续了苏绣的艺术风格,借鉴其大部分技法的同时又融于了无锡丰富的地方文化,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贵州苗族锡绣以材质取名,是将金属锡代替普通的丝绒线对面料进行再次装饰的传统手工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剑河县。这两种锡绣艺术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也都是我国刺绣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者也存在不同点:在材质选取、纹样特征及工艺手法等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无锡锡绣或剑河苗族锡绣的艺术特征分别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而将两种锡绣的艺术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更有助于归纳与总结两种锡绣艺术的构成形式与造型特征,并希望通过对两种锡绣文化的对比研究,为容易混淆两种锡绣艺术特征的人提供了解的途径,并为传播传统文化尽显微薄之力。
无锡锡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晚期,当时无锡地区的手工业者们就已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艺。直到清代光绪以前,无锡刺绣始终仅为手工艺的形式流传在妇女之间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如绣制鞋头、被面、袄衣等,在图案纹样的选择上比较简单,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直到嘉庆、道光年间无锡锡绣才达到兴盛,丁佩的著作《绣谱》对锡绣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刺绣的地位。光绪三十三年,李佩黻创办了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并在书画家华文川、陈旧村等帮助下,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指导绣工创作设计和传授绣艺。在这些著名书画家的推动下,刺绣艺术得到改良,无论技法表现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促进锡绣以商品的形式流通于市场,从而使锡绣的发展进入到鼎盛时期。1927 年无锡锡绣逐渐没落,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恢复。2008 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相对于无锡锡绣清晰的发展脉络,贵州苗族锡绣的历史起源较为模糊。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所以对于锡绣的文化来源没有准确的书面记录,这对于我们探求苗族锡绣的历史沿革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在贵州剑河苗族的语言文字中,都是通过歌词或故事的方式来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据《苗族古歌》记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剑河县,至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而苗族锡绣出现在剑河境内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据《剑河县志》记载,苗族先民来到剑河县清水江两岸定居后,发现锡与银子色泽相近,且不易氧化方便保存,于是将金属锡融入到刺绣艺术中。由于锡绣制品色泽度好,质感强烈,深受剑河苗族的喜爱,当地妇女们喜欢将锡作为刺绣材料用于自己的服饰当中,逐渐金属锡成为剑河苗族人民刺绣制品中最常用的材料,以此称之为锡绣。由于贵州剑河县地理位置偏僻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锡绣受到其他手工艺的冲击不多,所以至今为止锡绣制品还很好地保留了古朴的传统风格,2006 年贵州苗族锡绣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
无锡濒临太湖,地处江南温山软水之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发达的桑蚕养殖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的丝绸业研发出更加精美轻软的绸缎面料,这些色彩淡雅、薄透光亮的真丝绢、尼龙纱绢作为底料。除了精美的绸缎底料,绣线也是无锡锡绣必备的材料,绣线的质量将决定绣品的效果。无锡充分利用地源优势,生产的绣线精妙细腻、柔顺光亮,完全满足无锡精微绣对绣线材料的高标准要求。无锡锡绣精美的艺术效果与其精妙的制作工具息息相关,除了底料和绣线外,锡绣材料还包括绣绷、绣凳、绣凳、绣针等一系列工具。锡绣制品的规格、用途和材质决定了锡绣工具的选择:通常根据绣品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圆绷或卷绷;用于日用品的绣品一般会采用棉麻底料和棉线,以方便洗涤;而陈设品则使用真丝底料和蚕丝线,以实现观赏效果;绣花针的型号则根据绣底的材质和纹样决定。
贵州苗族锡绣在材料的选择上非常特殊,它用金属锡材料代替普通的丝绒线来缝制图案,这种用料方式改变了传统刺绣的材质属性。金属锡在常温状态下是银白色带蓝色的金属,有延展性并易塑型,金属锡材料的融入形成苗族锡绣了特有的刺绣风格。苗族人选择金属锡作为刺绣的主要用料原因有二:一是苗族人尚银,相对贵金属银而言,锡的光亮度能达到银的效果,且价格低廉易购得。二是银制品易氧化,相较而言,锡制品不易氧化,且易保存,长时间存放依然可以光亮如旧。除了刺绣材料的选择外,苗族锡绣所使用的底料也非常特别,苗族当地人称其为“亮布”,这种布料多为藏青色,在染制过程中经过涂猪血、蛋清和水牛皮液浸泡,并加以不断敲打布面形成的。这样制成的布料色彩饱和、闪闪发亮,配以银色金属锡的镶嵌,对比强烈、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无锡锡绣追求绣工与书画的结合,从中汲取养分,艺术手法鲜明。无锡锡绣的纹样取材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无锡刺绣的题材也更加丰富。传统的无锡刺绣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以中国画的精髓为托,在纹样上借着绘画的手法,构图丰富,动静相宜。有以自然意境的抒发为主,如花卉虫鸟、山水林木、飞鱼走兽等,绣品意境丰富,虚实相宜;也有象征荣华富贵的吉祥纹样,如多子多福、功成名就、平安如意等,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无锡锡绣的纹样风格以具象写实为主,贵州苗族锡绣的图案则以高抽象的几何线条为主,这一特征有别于其他传统苗绣及国内其他绣种的纹样构成形式。直线与斜线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了剑河锡绣有代表性的、充满农耕寓意的几何抽象纹。锡绣图案主要以“花”、“纹”命名,使用最多的是“尺纹”与“耙纹”,简洁的纹样通过简洁的形式排列起来构成了锡绣经典的图案纹样,图案中有象征的牛鞍、秤钩、小人头、老人头、木工弯尺、耙花、山岭、屋脊等纹样,寄寓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辈迁徙的怀念。在图案构成上,锡绣特别注重对称性的分布,锡绣的针脚具有一定的规格,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的感觉。在锡绣整体的纹样中,不仅整个大的图案是对称的,而且大图案和图案之间的排列也是对称的。
造成无锡锡绣难以传承下去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制作周期长,且费时费力;二、锡绣因制作成本高所以售价较高,属于观赏性刺绣,所以市场萎缩;三、锡绣技艺对刺绣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刺绣技能更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具备这些条件的刺绣从业者也面临着年龄增长而影响锡绣传承的困境,正如非遗传承人赵育红大师所诉:“人未亡,艺先绝。”综合以上无锡锡绣目前面临的困境,无锡刺绣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更应该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这样才能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取向。无锡锡绣的纹样主要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并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精微绣,其纹样以国画为主,所以精微绣的学艺者必须具备绘画功底和中国画鉴赏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初学者和非学术专业爱好者学习技艺的难度,而且传统纹样在当今的市场上不具备较大的竞争力。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扩大精微绣纹样的选取范围,适当开发或融入现代艺术中的纹样作品,如抽象艺术作品或流行纹样,增加受众人群并减小爱好者的学习难度。精微绣的特点是制作精美且周期较长,考虑这些特点,精微绣可做为局部装饰的元素融入到服饰品当中,以实现锡绣的传承和发展。
剑河苗族锡绣主要分布在剑河县南寨乡的周边地区,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在外务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导致从事锡绣工作的年轻人也随之减少,当代年轻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而发生转变,使锡绣文化的传承遇到阻碍。虽然国家已在为锡绣的传承制定了扶植政策,但仅是作为观赏品被少数感兴趣的学者收藏。所以锡绣当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当下的服装市场而被大众所了解。长期以来,剑河苗族锡绣由于受到经济和交通的制约,绣品的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当地的民俗旅游业为主。如果想拓宽销路,锡绣必须适应当下多元化的服装市场,提取锡绣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并加以提炼和创新,在保持锡绣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品质的基础上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避免盲目开发。在锡绣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过程中,更要进行专业的民族品牌注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民族文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传递出苗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在品牌效应下,剑河苗族文化和民间本土文化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代表着苏绣文化的无锡锡绣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沉淀的产物,而锡绣的传承与发展,要求从业者听取时代的召唤,拓展理念,开发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品和实用品,使无锡锡绣艺术在获得现代演化的基础上,迈向新高度。代表着剑河苗族族群文化的锡修用料大胆、工艺复杂、成品精美,是苗绣的刺绣文化的独特代表,从服装设计的角度看,锡修在面料上缝制装饰材料的手法,与现代面料再造使得布料产生肌理感的方式相同,我们应该尝试将民族工艺或民族元与当代服装设计结合,既能体现文化内涵,又能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