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化瘀法辅治川崎病临床观察

2021-03-31 06:21周钊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凉血川崎计数

周钊鹤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儿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川崎病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儿科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发热(持续5天以上,呈弛张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充血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损伤冠状动脉,并发冠状动脉瘤。本研究用解毒化瘀法辅治川崎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根据盲抽法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5岁,平均(3.06±0.24)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3.08±0.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1]川崎病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儿科学》[2]川崎病诊治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营两燔,症见壮热不退,昼轻夜重,眼红目赤,唇赤干裂,烦躁不宁,肌肤斑疹,颈部淋巴结肿痛、手足硬肿、随后指趾端蜕皮,舌质红绛,状如草莓,苔黄或少,脉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家属知情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③无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

排除标准:①患精神系统疾病;②对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③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或中途退出。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3011)治疗用量2g/次,于10~12h内缓慢滴入,使用1次。阿司匹林片口服,每日30~50mg/(Kg·d),日3次;体温正常后减至每日3~5mg/(Kg·d),日1次,顿服,至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月。冠状动脉损伤或对阿司匹林片不耐受者,加服潘生丁片3~5mg/(Kg·d),日3次。

观察组加用解毒化瘀法治疗。以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生石膏20g(先煎),水牛角10g,黄芩10g,丹皮5g,连翘10g,玄参10g,生地10g,紫草5g,甘草3g。便秘者加生大黄,腹痛腹泻者加黄连、苍术等。根据患儿体质调节药量。每日1剂,水煎服,日100~200mL,日3次。

两组均于7天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儿科学》川崎病诊治标准,对两组治疗前、治疗7天后症状进行评估,主要从发热、目赤、口唇干红咽红、皮疹、四肢硬肿/手足肛周蜕皮方面评估,依据病情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血小板计数:于治疗前、治疗7天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3mL,采用荧光法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

4 疗效标准

显效:体温正常,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低大于等于70%。有效:体温接近正常,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有效好转,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剧,证候积分降低小于30%。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发热 目赤 口唇干红咽红 皮疹 四肢硬肿/手足肛周蜕皮治疗前 观察组 34 2.05±0.58 2.04±0.61 1.92±0.61 2.11±0.74 1.94±0.69对照组 34 2.07±0.56 2.02±0.64 2.02±0.59 2.09±0.77 1.97±0.65 t 0.145 0.132 0.687 0.109 0.185 P 0.885 0.896 0.494 0.913 0.854治疗后 观察组 34 0.48±0.22* 0.69±0.25* 0.52±0.18* 0.58±0.26* 0.69±0.31*对照组 34 0.86±0.69* 1.14±0.89* 1.09±0.81* 1.04±0.95* 1.22±0.86*t 3.060 2.839 4.006 2.730 3.381 P 0.003 0.006 <0.001 0.008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109,±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109,±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4 532.03±69.35 255.64±40.58 20.057 <0.001对照组 34 529.55±71.52 291.69±45.52 16.360 <0.001 t 0.145 3.447 P 0.885 0.00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且尚未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常见症为发热、皮疹、口唇充血裂开、两侧眼结膜充血、杨梅舌等,严重可导致心脏或冠状动脉受累,造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3]。目前治疗川崎病主要以药物治疗提高免疫力和杀菌消炎为主,丙种球蛋白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可缓解症状,还可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可将血液内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相关受体封闭,从而降低血管免疫反应,起到消炎效果,还可调整白细胞水平,起到退热作用[4-6]。

川崎病属中医“温病”范畴。主要因感受温热邪毒、从口鼻侵入,犯于肺部,蕴于肌腠,侵犯营血所致。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7]。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可见解毒化瘀法治疗川崎病效果较好,可使血小板计数降低,减轻症状。解毒化瘀法具有祛邪毒、畅血脉、营血之效。清瘟败毒饮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功效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中生石膏清阳明经火热,甘草和中益胃,连翘轻清宣透,黄芩清上焦之火。诸药合用,可大清气分之热毒。水牛角、生地、丹皮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使得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紫草凉血活血,透疹解毒,加强药效。诸药共用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畅通气血,从而缓解症状。便不通则邪毒蕴结,至邪无出路,故对于便秘者加生大黄通便排毒,引邪外出;苍术性味苦温,胃脘胀满可加以苍术健脾调胃,同时苍术还具有祛痰除湿之功效;黄连性味苦,归心、胃、脾、肝等,对心火亢盛、高热神昏加黄连泻火败毒、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8],清热活血类中药能抗炎、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清瘟败毒饮能解热镇静、抗炎、解毒、抗血小板凝聚、拮抗高黏综合征[9],能减轻LPS所致的肺损伤,减少炎症细胞深处、浸润,减少肺组织中NF-kBp65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10]。此外,解毒化瘀法可畅通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与丙种球蛋白联合使用可加速发挥药效,快速缓解症状,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解毒化瘀法辅治川崎病效果较好,可降低血小板计数,缓解症状。

猜你喜欢
凉血川崎计数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古人计数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古代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