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红,卢 苏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226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绝经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症状[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失眠在围绝经期女性中发生率为70.6%,居围绝经期常见症状的第一位[2],且以非器质性失眠最为常见[3]。本病属中医“不寐”“经断前后诸证”等范畴。关于绝经前后的生理变化,多认为与心火旺、肾阴虚有关,患者多以失眠、烘热、出汗为主要症状。本研究采用清心滋肾方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绝经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将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门诊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各30 例。中药组患者平均年龄(52.2±7.4)岁;病程(16.2±3.5)月;穴位贴敷组平均年龄(51.9±6.5)岁;病程(17.1±3.8)月;综合疗法组平均年龄(51.7±6.2)岁;病程(17.5±3.4)月。3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按《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失眠及《妇产科学》[5]中绝经综合征制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按《中医内科学》[6]中不寐和《中医妇科学》[7]中绝经前后诸证心肾不交型制定。
1.3 纳入标准1)符合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患者;2)年龄40~60 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且依从性好者。
1.4 排除标准1)因子宫或卵巢手术出现绝经综合征者;2)对中药成分过敏者;3)近期曾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及疗法者;4)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等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5)依从性差或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1.5.1 中药组清心滋肾汤药物组成:莲子心3 g,黄连6 g,钩藤10 g,龙齿15 g,淮山药10 g,山萸肉10 g,干地黄10 g,太子参20 g,酸枣仁10 g,浮小麦30 g,丹参10 g,合欢皮10 g,临证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加减;均为颗粒剂(江阴天江药业提供),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1.5.2 穴位贴敷组将吴茱萸、白术免煎颗粒剂(江阴天江药业提供)按1∶1 比例混匀,加入白醋调成糊状,取约1 g置于双侧内关、外关、三阴交,予无菌敷贴覆盖固定,每日1次,每次贴敷3 h。
1.5.3 综合疗法组清心滋肾方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用药、选穴等方法同中药组、穴位贴敷组。
3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Kupperman症状积分,性激素3项包括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拟定失眠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每日睡眠时间6 h 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每日睡眠时间增加3 h 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每日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睡眠状况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PSQI 评分3 组治疗后PSQ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综合疗法组较中药组和穴位贴敷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s) 分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s) 分
注:*表示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与综合疗法组比较,P<0.05
2.2 Kupperman症状积分中药组及综合疗法组与穴位贴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与综合疗法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积分(±s)分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积分(±s)分
注: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5;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5
2.3 性激素水平中药组及综合疗法组FSH、L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E2无明显变化(P>0.05);穴位贴敷组FSH、LH 及E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s)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s)
注: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表示P>0.05;治疗后与穴位贴敷组比较,△表示P<0.05
2.4 临床疗效中药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9 例、6 例、6 例、9 例及70.0%(21/30),穴位贴敷组分别为4 例、5 例、9 例、12 例及60.0%(18/30),综合疗法组分别为10 例、12 例、3例、5 例及83.3%(25/30)。总有效率综合疗法组高于中药组和穴位贴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3 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中医学中无专篇论述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睡眠是阴阳调和、心肾相交的结果,而围绝经期女性因“经、孕、胎、产、乳”耗伤肾精,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水火失济、心肾失交、阴阳失衡,而致失眠,正如《灵枢·邪客》篇中所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合理辨证用药,“交通心肾于顷刻”。因此,交通心肾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清心滋肾汤方重在清心火,故以莲子心为首,莲子心专清心火,伍以黄连清心胃之上焦火,两者合用加强清心安神之功;钩藤清心肝而安神魄;浮小麦、炒枣仁养心安神,并有敛汗固摄之效;丹参补血安神、清心除烦;龙齿泻心肝,镇心安神;合欢皮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以上均以清心为主,并有降心火、安神魄、和心血的作用,同时又以淮山药、干地黄、山茱萸补肾之阴以治癸水不足之本;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生津。诸药合用,使心肾合治,清滋同用,达到水火相济,脏腑协调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可发挥镇静安神作用[9];黄连具有抗心律失常、调血脂、调血糖、抗肿瘤等作用[10];钩藤可调节神经递质代谢,如上调5-HT、下调NE,保护神经元细胞起镇静等作用[11];龙齿含有大量Ca2+,可镇静、减弱神经细胞兴奋性而缓解更年期症状,改善睡眠质量[12];浮小麦敛汗作用明显[13];酸枣仁有镇静安眠、调节脂质代谢、抗焦虑等作用[14];干地黄有降低脑组织胆碱酯酶活性、保护脑组织从而防止记忆力减退等作用[15];淮山药中的薯蓣皂苷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机体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对生殖系统起保护作用[16];山萸肉含有熊果酸,有明显降脂抗氧化作用[17];太子参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抗应激等作用;丹参成分主要为丹参酮,有改善循环障碍、扩张冠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8];合欢皮具有抗焦虑、镇静作用[19]。
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吴茱萸及白术与白醋调和有收敛镇静之效,吴茱萸入心、肝、肾,能温中、下气、安五脏,味酸主敛,敛则静。现代药理研究[20]表明,吴茱萸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白术健脾益气,补中燥湿止汗,与吴茱萸合用有补脾行气、辛开苦降、升阴降阳之功,使阴阳调和而心神得安。给药穴位选用内关、外关、三阴交,有研究[21]表明内关透外关配穴简便,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三阴交是足三阴交会穴,可调达肝气,行气血,营养周身,《针灸甲乙经》曰:“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说明三阴交有治疗失眠的功效。故本研究选用吴茱萸加白术混合贴敷予内关、外关、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阴阳同治之效,使阴阳调和,失眠得缓。
本研究结果表明,清心滋肾汤、穴位贴敷均可缓解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两者合用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效果更优,且安全方便、无副反应,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