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外治中药聚类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

2021-03-31 10:38王芳明刘贵军
西部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治黄柏湿疹

王芳明,刘贵军

1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 沈阳110005;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儿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有局限、有浸润及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1]。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冬季常易复发,病情轻重不一,甚者会出现大面积皮肤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患儿因瘙痒剧烈,出现抓挠或哭闹烦躁,常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较大痛苦[2]。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有悠久历史,外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处,有利于药物吸收进而加快皮损皮肤复原,减轻症状。本研究整理近10 年文献,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湿疹外用新方,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以“湿疹”“小儿”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检索2009年1月至2019 年3 月(近10 年)有关中药外治小儿湿疹的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下载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全文进行第二次筛选,进一步确定纳入文献。

1.2 临床资料将2019年3~8月于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湿疹患儿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 例,脱落5 例。治疗组28 例中男16 例,女12 例;平均月龄(14.1±3.08)月。对照组27 例中男14 例,女13 例;平均月龄(13.5±2.78)月。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纳入标准

1.3.1 文献纳入标准1)中医药外治小儿湿疹的临床研究文献;2)同1项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按1篇计;3)1篇多投者按1篇计。

1.3.2 病例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湿疹诊疗指南》[3],符合湿疹诊断标准者;2)年龄<3 岁,男女不限;3)皮损处无感染征象;4)对所用中药无过敏反应者。

1.4 排除标准

1.4.1 文献排除标准1)只有口服中药没有外用中药的文献;2)综述类文献;3)纯理论性文献;4)重复文献;5)动物实验类文献;6)不完整文献。

1.4.2 病例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治疗前1 个月使用过长效类固醇激素药物;3)治疗前口服或外用过其他中药制剂者。

1.5 研究方法根据检索所获得的有关外治小儿湿疹的文献,将文献中使用的中药按功效分类,然后根据所用药物使用频次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形成自拟新方。鉴于中药药名具有别称及简写的特性,本研究将药物的别名进行统一处理,如“白矾”“枯矾”统一为“明矾”,“川椒”统一为“花椒”,“云苓”统一为“茯苓”,“飞扬草”统一为“大飞扬”。中药功效、性味分类参考《中药学》[4]。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照组应用炉甘石洗剂涂于患处,治疗组应用自拟新方湿敷患处,每次15 min,每日2 次,两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第1周与第2周观察临床疗效。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积分皮损面积按照0~6 分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5]。0分:无皮损;1分:皮损<10%;2分:10%≤皮损<20%;3 分:20%≤皮损<50%;4 分:50%≤皮损<70%;5 分:70%≤皮损<90%;6分:皮损≥90%。面积计算按患儿手掌面积大小为1%,头颈部面积20%,双上肢面积20%,躯干面积为20%,双下肢面积为30%。瘙痒程度按照0~3 分进行评分,0 分:无瘙痒感;1 分:轻度瘙痒、不使人烦躁;2分:明显瘙痒、使人烦躁;3 分:影响睡眠的剧烈瘙痒。

1.6.2 疗效标准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90%;有效:2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20%[6]。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用药频率≥10%的22味常用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以树状图形式输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功效及使用频次分析共筛选中药外治小儿湿疹的临床研究文献139篇,涉及药物148味。用药频率≥10%的药物有22味;用药频率5%~10%的药物有15 味;频率1%~5%的药物有46 味;小于1%的药物有65味。将用药频率大于1%的82味中药根据中药学药物分类标准分为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16类,其中频次100以上为清热药、解表药;频次100 以下50 以上为利水渗湿药、杀虫止痒药;频次50以下10以上为补虚药、化湿药、止血药、化痰止咳药、开窍药、泻下药、收涩药、涌吐药;频次10 以下药物为祛风湿药、温里药、驱虫药、活血化瘀药。见表1—2。

表1 中药分类味数、频次及频率分布情况

表2 用药频率>10%的药物情况

2.2 聚类分析对用药频率大于10%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调整距离聚类合并,得树状图,结果显示,使用频率大于10%的22 味药物在系数10 处分为6 类,第1 类药物为荆芥、防风、蒲公英、紫草、马齿苋、明矾、土茯苓、苍术、薄荷、连翘、大黄、黄芩、冰片、黄连、野菊花;第2 类药物为甘草;第3 类药物为金银花;第4 类药物为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第5 类药物为白鲜皮;第6 类药物为黄柏。根据树状图结合临床经验形成自拟新方组成:黄柏、苦参、白鲜皮、金银花、野菊花、马齿苋、甘草。见图1。

图1 中药变量聚类图

2.3 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两组治疗两周后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两组皮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周后治疗组皮损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瘙痒程度治疗1周及两周后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积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 例(17.9%)、19 例(67.9%)、2 例(7.1%)、2 例(7.1%)及92.9%(26/29),对照组分别为1 例(3.7%)、11 例(40.7%)、7 例(25.9%)、8 例(29.6%)及70.4%(19/27),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湿疹在中医学中被称作“湿疮”,《诸病源候论》中曰:“瘑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湿疹在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慢性期以表皮肥厚及苔藓样改变为主,该疾病在任何年龄、部位、季节均可发生,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7]。

小儿湿疹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或饮食不节而致。若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伤于脾胃,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则湿疹发于皮肤。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小儿湿疹的外用中药以清热药为主,其中黄柏使用率最高。黄柏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善于治疗湿疮湿疹。有研究[8]证实黄柏可抑制免疫反应,能抗菌、抗溃疡。苦参使用频率仅次于黄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杀虫及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苦参碱具有抗感染、止痒、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降低组织胺释放[9]。《本草纲目》亦云:“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除寒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清热药频次最高,说明湿疹以湿热证常见,取其清热燥湿、解毒清虚热之功;寒凉药也为中药外治湿疹的常用药物类型。此外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杀虫止痒药应用较多。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类一药物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要功效。类二药物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效。类三药物清热解毒,有研究[10]显示外敷金银花有明显抗炎效果,其治疗效果和皮炎平相当。类四药物在燥湿的基础上有止痒作用,临床可配伍其他中药以改善湿疹症状,降低瘙痒带来的痛苦。类五药物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类六药物为黄柏,使用频率较多,为主要药物。通过对外治小儿湿疹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形成小儿湿疹新方。本研究结果显示,湿疹新方能够有效改善小儿湿疹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所选新方中黄柏具有清热燥湿和解毒疗疮的功效,可降低迟发型超敏反应值[11];苦参在燥湿基础上有止痒作用;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多用于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璃、湿疹、风疹、皮肤瘙痒[12],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鲜皮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13];野菊花能够有效调节Th1/Th2 细胞因子平衡状态,减少炎症反应介质释放,同时有效抑制IgE、LTB4 水平[14];马齿苋除抗炎作用外还能调节机体免疫[15]。

综上所述,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治疗中药外治湿疹之有效药物,结合临床形成自拟新方,初步揭示了中药外治湿疹的用药特点,有助于临床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治疗该病的用药方法,同时也显示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具有一定优势,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外治黄柏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关黄柏及川黄柏差异性研究
甬优1540再生栽培留桩高度试验总结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治疥疮
一包中草药
归藤止痒洗剂外用治疗慢性手湿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湿疹护理YES OR NO
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治疗哮喘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中医外治药物(贴剂)疗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