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妹,王泓午,赵铁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
膜性肾病是以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1]。肾脏病理学诊断根据其病因分为特发性、继发性及家族性三大类。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逐渐引起肾病学领域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中医药成为膜性肾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水肿”“虚劳”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风、湿、热、毒、瘀互结是本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性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况,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热点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1 资料来源主要采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已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8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策略为主题:“膜性肾病”并且“中医药”。维普数据库检索策略为:题名或关键词;“膜性肾病”并且“中医药”。
1.2 诊断标准膜性肾病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沉积较多的免疫复合物。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膜性肾病的诊断依靠排除法,必须逐一去除继发因素后方能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3]。
1.3 纳入标准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中医药疗法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
1.4 排除标准1)涉及综述、名医经验、中医基础理论、会议纪要、保健科普类文献;2)重复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 3.2.0 中,排除重复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得到符合标准的文献。利用软件NoteExpress 3.2.0 的功能,对纳入文献的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所在单位及文献类型分布与干预方法和高频关键词等情况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文献66 篇,万方数据库中157 篇,维普数据库中69 篇,共计292 篇。排除重复文献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得到符合标准文献77篇。
2.1 文献年代分布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相关文献年代分布情况分析:2016 年最多,2017 年之后略微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逐渐受到临床及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中2016 年是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关注的热点时期,论文产出10 篇,占全部论文量的12.99%(10/77)。见图1。
图1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文献年代分布
2.2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77篇文献共分布在28种期刊上。其中发文量≥2 篇的期刊有4 个;发表文献1 篇的期刊有24 个,为《北京中医药》《光明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医》等。发文量≥2篇的期刊见表1。
表1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2.3 文献作者分布关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性文献中,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为占永立(4篇,占5.19%),其次为王琳、鲁欢、韩莉等。见表2。
2.4 文献来源单位发文量分布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研究地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布于北京(12 篇,占15.58%)、黑龙江(9篇,占11.69%)、上海(7 篇,占9.09%)、天津(4 篇,占5.19%)、广州(4 篇,占5.19%)、河北(4 篇,占5.19%)浙江(4 篇,占5.19%)等地区,多为国内一线城市或沿海地区。见表3。
表2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文献作者分布
表3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布
2.5 文献类型分布77 篇文献来源主要分为3类:期刊文献38 篇占49.35%;学位论文31 篇占40.26%;会议论文8 篇占10.39%。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所占比例均大于40%,说明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是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成果发表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类型分布,其中临床研究47 篇,基础研究27篇,药效学研究3篇。
2.6 文献所涉及的干预方法77 篇文献中中药汤剂23 篇,中成药治疗22 篇,中西结合治疗20篇,中药成分或提取物治疗8篇,综合疗法4篇,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中药、中成药和中西医结合为主,中药提取物为辅,综合治疗在临床亦较为常见。
2.7 发表文献机构类型发表文献机构类型包括医院、大学、研究院,其中医院工作者发文量最多,共41 篇,占53.25%,说明临床医生对于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关注度最高。大学发表文献31篇,占40.26%,表明大学对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科研的关注度较高,近几年大学教授以及在读研究生发表的研究性文献越来越多。研究院所发表文献5 篇占6.49%,提示科研院所对于中医药治疗模型肾病的研究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提高。
2.8 文献关键词频数分布关键词是作者对于文献核心的概括和精炼,是一篇文献的精髓。因此,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4]。剔除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等检索的关键词后,得到关键词见表4。
表4 频次≥2的高频关键词频率分布
2.9 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对提取的关键词进行同义词整理、合并,截取适当频次的关键词,生成共词矩阵,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通过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膜性肾病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趋势。截取频次为2 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共计22 个。共词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
图1 关键词聚类分析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年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确诊方式主要为肾活检指标,以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基底膜增厚为病理特征。西方国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为(6~10)/100万,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约占30%[5-6]。以40~5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约2∶1[7-8]。据统计,在我国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约9.89%[9]。但近年有报道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40 岁以下膜性肾病患者发病率增加[10-12]。中医药在防治和延缓膜性肾病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相关文献发表呈平稳上升趋势。刊载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文献的期刊较多,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医杂志》发表的文献量较多。但是关于膜性肾病的发表文献总体数量不足。占永立、王琳、鲁欢、韩莉等作者发文量相对较多,高水平研究性论文较多,为本领域知名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另外,国内对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北京、黑龙江、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区,与地区发病率、科研能力、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分布有密切联系。文献所涉及的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干预方法多样,以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为主。中药汤剂多依据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拟定,具有个体化治疗优势。中成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基础研究水平,建立更加深入的中医药干预疾病研究模式。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主要分为6 类,分别为1)尿蛋白定量、治疗组、中药、免疫组化、足细胞、益肾通络方、活血利水、气血水;2)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芪蒌固肾方、扶正祛风方、动物实验;3)免疫抑制剂、辨证分型、临床疗效、糖皮质激素、血清皮质醇、中西医结合;4)临床观察;5)发病机制;6)辨证论治、中医证候。综合聚类结果初步得出:1)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应用中通常以气、血、水为理论指导,益气活血利水法为重要治则,代表方有益肾通络方,该方由黄芪、当归、党参、绞股蓝、地龙等组成,相关研究[13-15]显示绞股蓝可以减轻足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从而保护足细胞,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2)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扶正祛风方与芪蒌固肾方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膜性肾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较为显著,可为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16];3)膜性肾病的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较好,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西医以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为主,辅以减少尿蛋白、利尿消肿及合理膳食等,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