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诗文、求索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1-03-31 10:11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思政

张 丹

经典古诗文是历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早已于无形中融入全球华人骨血,是华夏儿女共同认同的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古诗文以文学载体的形式传承着传统文化,在整个高职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古诗文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经典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体现着民族意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提高审美素养、滋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典诗文可以凭借平仄押韵、富有节奏的韵律吸引学生,可以依靠色彩的渲染和搭配、留白想象的空间画面触动学生,可以运用意蕴深远富含哲理的意境打动学生,也可以通过文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还可以借助文人超越常人的胸怀抱负、人生境界激励学生。[2]李燕:《美读·品悟·提升》,《新课程导学》2015 年第8 期,第25 页。无论哪种情况,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开辟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挖掘思政教育与古诗文教育中的契合点,结合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开展教育,才可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紧密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一、陶冶审美情趣,感受中国情

我国古典诗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古诗文中和谐的韵律,整齐的节奏,含蓄精炼的语言,深沉炽热的感情,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在古诗文教学中践行美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特有的音韵与节奏,用中国独有的汉字艺术陶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实现语文课程思政对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独特功能。

(一)浅吟低唱,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古诗文是最美的文学体裁之一,[3]陈晓艳:《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9 年第1 期,第64 页。诗文诵读是感受美的第一步。学生可以在诗文的浅吟低唱中受到美的陶冶,并由此在思想上形成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高职语文所选古诗文大都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扣人心弦。学生在读通文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反复吟读,细心地体味诗词的平仄、声韵、节奏,散文的重音、断句,领略到古典诗文的声韵之美,必然会受到中国古典诗文独特审美情趣的感染,滋养内心厚重的中国情。

1.抓准韵脚,读出韵律美。诵读古诗文自古有之,古人学诗文,从幼儿启蒙阶段就开始摇头晃脑地吟咏背诵了。当代也有一些书院进行仿古教学,小孩子一边读诗文,一边依据诗文词语的平仄、韵脚等不自觉地在固定的节点上点头或扬头,诵读完成,心满意足、自得其乐。这些美好的审美体验同样可以开启高职学生的古诗文美育之旅,诵读出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连而不断,体会节奏美。要感受诗文的美感,把握诵读的节奏尤其重要。特别在长篇古诗文学习中,把握诵读节奏,可以通过感受诗文诵读的节奏,缓解古诗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降低背诵长篇诗文的难度。比如教学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当学生翻看教材,看到诗文长度以及背诵要求以后,便直接将它视为不能完成或不易完成的任务。学生如果带着这样的消极情绪学习,就很难体会诗文的美感。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先以娱乐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打着节拍朗读诗文。当教师打着拍子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时,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跟着打拍子读诗了。感受着全班节奏一致的节拍,学生自然放松了对长篇诗文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当学生自己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文具有西方诗歌无法做到的精工对仗时,对中国诗文的爱油然而生,随即对中国文化也就情根深种了。

(二)推敲咀嚼,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

古诗文具有汉语言独有的文辞简练、内涵丰富等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智慧。在学习、领悟古诗文内涵时,要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古人语言智慧,通过品味诗文的文字旨趣、感受诗词的意境,诗文的理趣以及作者的情怀,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中国情。

1.恰切之美。孔子说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古诗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讲究语言美。一个字,就是一种心情;一个字,就是一种意境。细致品味古诗文字词的运用,将古诗文中形象的表意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就能体会到其用词的恰切之美。推敲品味诗文语言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也反映出诗文语言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论诗[5]援引河南师范大学杜书霞的硕士士论文《新密市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中的案例。,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索后,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再评“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问道:“依小妹高见,该加何字呢?”小妹笑吟“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与黄山谷皆为叹服。“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动态外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恰到好处,与“轻”“细”想宜,让人感受和谐的美感。而人格化的轻风轻扶细柳,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微微摆动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下句中用“失”描摹出恬静的月光照映下,梅花没有白天那么亮眼,勾画出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美景。给了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触。真是一字生辉!此外还有贾岛、韩愈“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等,都已成为古诗文语言运用恰当而增强诗文美感的传诵不衰的嘉例。而一字变幻之妙,只有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才能达到,这必然激起学生内心奔涌的中国情。

2.风格之美。中国古诗文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诗文大家也都有各自的写作风格。直露型的文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文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文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文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文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无论哪种风格中都蕴含着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熟识的诗文大家中,我们可以从孟子散文中学习机智缜密的论辩艺术、从王勃骈文中领略典丽精工的藻饰文风、从杜甫的诗中感受沉郁顿挫之美、从陶渊明的诗中品味自然清新之情等等。另外,不同题材的诗文也有各自风格。比如写宫廷的诗文多缠绵婉转、写边塞的诗文多悲凉慷慨。我们既可以享受田园风格的恬淡宁谧,又能够欣赏咏史题材的雄浑壮阔。古往今来,还有很多诗文大家的风格是多样的,比如李清照前后时期词风的差异,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当然,无论语言风格是朴素还是精工,是豪放还是婉约,都带着满满的中国元素。在思政育人中,深入把握其艺术魅力、提升阅读感受,让学生更深入地与古诗文内涵靠近。这些中国元素会让学生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荣,以自己身为炎黄子孙为傲。

3.意境之美。意境是由整体意象构织而成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到:“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6]朱光潜:《谈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19 页。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要启发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敞开感受美的心灵。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将诗人所描写的抽象、凝炼的语言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既而提升审美品味,感受诗文传达的中国色彩。比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画面的勾勒,从视觉上先给了读者直观审美感受,让人沉浸在幽美邈远、寥廓宁静的境界之中。接着又将“美”的感受递加,从景物之美到情感之美再到理趣之美,除了宇宙人生的思考,还涵盖了游子思妇这样特有的中国式情愫。受到中国独特审美情趣的感染,古诗文中的中国情怀溢满胸腔,让人读来酣畅淋漓、美不胜收。

二、引领修身养德,铸就中国魂

古诗文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滋养,它以其特殊的形式,向后人传达着前人的所闻、所见、所忆、所感。强化古诗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吟其语,品其言,嚼其味,感其情,悟其理,陶醉其中,摒弃喧闹的躁动、物欲的诱惑,不知不觉地成为品德高尚、胸怀宽广、志向远大、忧乐天下、关爱民生的人。[7]王瑾、陈珊:《解读古诗文的教育价值观》,《语文建设》2015 年第17 期,第3 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典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优秀的古典诗词,不仅在音韵格律、节奏曲调上给人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更在思想内涵、品德修养等方面潜移默化地拓宽人们的视野,深化人们的思想,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气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引领学生修身养德,铸就中国魂。

(一)追求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8]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文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自我内在的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9]出自汉《毛诗序·大序》。。

古典诗文往往是文人志士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为坚持理想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保全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苏轼暮年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他宝刀未老、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几乎每一篇经典古诗文都能展现出了中国古人的优秀品质。读这些诗文,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道德境界和家国情怀推向高点。将课程思政与古诗文教学结合,无疑可以让学生在古代先贤的思想境界中陶冶性情、修身养德。

高职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都已经成年,但是是非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静下心来去感受和判断。将课程思政引入古诗文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足。古诗文善于把古代文字艺术的美与我国文人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巧妙融为一体,能够给人从思想、情感等方面带来特殊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可以给学生美的熏陶,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文浸透着文人的风骨,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核心所在。“关注人”是诗文与人文精神相通的主题。我国的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包含人文精神营养的作品。在品读古诗文内涵中,要善于汲取人文精神养料、形成精神情感育人意识。古诗文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教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提高自我审视的能力,借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中有很多诗句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反复吟咏这样的诗句,能给人诸多启迪。从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认识到君子易于常人的品行;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又一村”中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不抛弃不放弃,仍有可能绝境逢生;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经典古诗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启迪智慧、修身养德。经典古诗文中不乏美景、情感、理趣三者结合的佳作,抓住诗文景、情、理结合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通过学习古典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内涵,极大地强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精神境界的追求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感受生活之美

“静以修心,俭以养德。”[10]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嘈杂的环境下,古诗文可以帮助我们养护内心,开拓心灵的一方净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概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了。然而浮躁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让我们不得不分出心思学会融入社会。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伸出审美的触角,将感受古诗文的美作为最高档、最有效的解压的方式。

尤其是在如今物欲横流、人心躁动的快节奏社会里,需要终身在古诗文的浩瀚海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养。阅读古典诗文,不仅可以净化和矫正我们的欣赏能力,还可以让我们远离喧嚣,回归宁静,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骆宾王的《咏鹅》描述白天鹅的外表与游泳时的憨态,接近生活而不俗套,证明了美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杨万里《小池》初夏是荷塘的静谧与生机勃勃,流动的泉水,浓密的树林,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以及立于荷叶上的蜻蜓,都是我们常见的事物,而杨万里则是让这些鲜活的事物跃然于纸上,仿佛美景就在眼前。清代高鼎《村居》描述了乡村美景,春烟朦胧的小村庄,欢乐奔跑在原野上放飞风筝的孩子们,祥和宁静的画面感让人不自觉放松身心,投入令人愉悦的环境中去。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独自出行于寒山之上,游走于红叶飘飘的枫林之中,看着凹凸不平的山路,与一片寂静中发现隐于高山之下的人家,内心欣喜,放空身心,一眼望去,枫叶红红火火,竟比二月时绽放的花朵还要鲜艳,让周围一切显得更加鲜活,视觉体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11]罗敏华:《古诗词于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 年第6 期,第46 页

正所谓“诗以道志”[12]《庄子·天下》。,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之中。古诗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明辨是非的过程,是思政育人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视野,激荡学生的情怀,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从而回归内心的宁静。

三、深植家国情怀,滋养中国心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民教育组成,在培养学生的民族信仰和爱国情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终身教育的起点和重点必须是爱国主义教育。古典诗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的培养是课程思政的最佳切入口。

(一)追忆古人,感受爱国情怀

我国古诗文中不乏爱国主题的经典之作。无论是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还是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亦或是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等,都中华民族崇高爱国精神的体现。学习这些经典诗文,家国情怀无一刻不深植内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

1.乱世之中的慷慨悲歌与铮铮铁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历经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只要提及爱国之情,这两句诗文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闹钟清晰起来。我们仿佛看见国家危难之际,抗元英雄文天祥带领将士在沙场浴血奋战的画面。这时的诗文早已不仅仅是诗文,爱国诗人也早已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们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跳出诗文和个人本身,以强大的思想力量在我们心中定格,以自己的铮铮铁骨告诉我们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国家民族。

2.和平时期的气壮山河与拳拳之情。如果说战争年代的以死报国让人胸怀激荡,那么和平年代吟咏河山、热爱生活可以说就是对祖国眷恋之情的最好表达。北宋文人苏轼是我国古代诗文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乌台诗案之后他仕途受挫,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然而“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些诗文都是苏轼乌台诗案之后的作品,其中无不表达了他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可见,无论被贬谪还是转任、放逐,苏轼始终能够寄情于山水、寄才与百姓、寄思于诗文,以他对所到山河的热爱和所辖人民的深情展现他对国家的拳拳情义。当然,流传古今的爱国诗文浩如星辰,不是笔者能够尽数列举的,然而每一篇都有着共同的家国情怀。另外,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来说,教师在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教授古诗文的同时,更要启发学生体会其难以忽略的人文性,将课程思政与古诗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追忆古人,让爱国之情充斥满怀。

(二)古为今用,弘扬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永恒的话题,而在高职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开展课程思政,挖掘文学经典中的政治教育元素,更要打通古今,将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根植于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与现代社会的爱国行为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屈原的《国殇》,就可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结合社会现状进行教学设计。[13]借鉴2020 年北京高职语文教师培训中,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李翔教授的关于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分析。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在很多国家无视或观望的时候,我国最早的一批“逆行者”已经在春节踏上了“抗疫”之旅。屈原《国殇》中所描写的战士与“抗疫”之旅中的“逆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爱国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国殇》的学习与“抗疫”现状相结合,在“国殇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契合点中对学生进行可观、可感的爱国主义熏陶,契合点如下表所示。

表1 《国殇》描写将士的爱国情怀与当代全线抗疫的契合点

基于表1 中古今对比,学生很容易将看似无关的两件事情由共同的爱国之情勾连起来。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诗歌战斗场面的描写,理解屈原对战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评价,借以体会屈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认识战争与和平,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再由此进行移情换位,对比归纳。将古代仁人志士与现代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爱国主意精神统一起来,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魂脉,使学生在古今对比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思政元素、关注学生思想。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关照内心、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阵地。教师利用好这一阵地,要在教学古诗文的背景知识、艺术特色及文人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中国诗文特有的情感美,接受古典诗文精神内涵的熏陶,以古代君子之风陶冶性情、修身铸魂,提升自己的爱国情志,以美养人,以德育人,推进古典诗文的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走遍万水千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