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实的人”思想意蕴

2021-03-31 01:26卫欢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它与过去一切“片面的人”思想划清界限,实现了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必要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现实的人”和他们的物质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要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去考察人,而处在社会生产实践的人必定是“现实的人”。文章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来探究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思想意蕴

一、“现实的人”理论渊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发展的领军人物,他把人看作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这也是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有所区别的理论依据。由此,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人学思想的继承,这一时期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但当马克思深入实地调研农民生活状况时,贫瘠现象让他意识到,意识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农民的疾苦生活,只有现实的经济生活才可以。从此,马克思放弃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尊崇,放弃了从精神、理性和自我意识层面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他否定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而是从意识观念、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出发去理解人,对人抽象化了,是在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人。

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了一种抽象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现实的人”它不是想象、意识中的人,而是具有实践性的和社会性的人。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思想意蕴

在《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阐发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总的来说,“现实的个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

(一)“现实的人”是自然的

首先,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的人。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他认为“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自然属性的个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源于自然,自然造就了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和获取所进行的历史活动都依赖于自然。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自然界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但人类发展的同时,还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的一切历史活动必须在自然界所被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二)“现实的人”是社会的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有社会属性。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所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处在社会中的,个人的活动是在整个社会活动背景下进行的,没有人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社会,同时社会也创造了人。人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交往方式,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社会。

(三)“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首先,人的一切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同时实施这些活动的主体——“现实的人”也一定有意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形态》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满足吃喝住穿的基本需求,就必须劳动,劳动就必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生产活动实践就必然是有计划的。计划是通过人的意识制定并实现的,因此,“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

(四)“现实的人”是实践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性质,也是区别于唯心主义最显著的标志。马克思认为,实践或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一切社会关系都根源于实践,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在社会关系网中进行,并产生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人学思想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具有纲领性的宣言表明马克思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根本区别在于立足点不同,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只是为世界作解释、作辩护,是在意识中打转,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通过“现实的人”从客观实际出发,立志通过实践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之所以走向唯心史观,根源在于它们“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对处在一定“市民社会”关系中的人只能作孤立、直观的理解。

(五)“现实的人”是历史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关系错综复杂,都受到了前人在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关系的影响,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也是在过往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基础上进行的活动。马克思还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和人的活动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的活动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是历史的存在物。“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每一个现实的人都必然处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处在某一段历史中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既可以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又可以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以实践的活动形式去改变现实的、社会的环境条件。即人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人的活动是具體的、历史的,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始终坚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发展中去考察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探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小丽.马克思理论视阈中的“现实的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5):5-14.

[2]张婷婷.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现实的个人”及其当代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8):31-33.

[3]张婉宏.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探究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J].文化学刊,2019(09):6-9.

[4]敦志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19.

[5]曹得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6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作者简介:卫欢(1996.10—),女,汉族,籍贯:山西大同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经典文本到当代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