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性社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1-03-30 07:09
住宅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社区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人们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1]。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已跨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统计,至2019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54 亿,占总人口的18.1%。根据预测,到21 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巅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居住问题迫在眉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老年群体受传统思想的制约,更偏向于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根据相关调查,在老年群体养老的模式选择中,有近90%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同住,或保持相对近的距离。在此背景下,城市社区中的老年住户也会越来越多,老年群体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营造符合老年群体真正需要的室外活动空间,成为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社区室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不仅需要有舒适的生活和室内空间,也需要有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赫伯特·益斯认为,“人们对所设计环境的最大不满,可归咎于这个环境没有恰到好处地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予以支持”[2]。老年人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室外活动,但由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开发商最关注的是建筑面积和容积率,所以过去的20 年中,在社区户外环境设计方面缺少针对社区活动空间的整体性研究;在实际规划建设中,也没有考虑到活动空间的生活便利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对社区内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的考虑。从总体上看,现阶段社区室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心理及生理需求的问题。

1.1 室外活动空间数量少,形式单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老年群体锻炼身体追求健康成为一种新时尚;尤其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老年群体越来越重视锻炼身体。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社区室外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尤其缺乏既能供老年群体活动又能供其休息的相对安全私密的空间。这是因为设计师和开发商在设计建设社区时,少有把室外活动空间纳入考虑范围,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场地,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另外,室外活动空间往往被布置在建筑物边角空间或利用广场、绿地、道路等元素随意组合而缺乏设计感,其更多的是快速生活模式下的一套固有形式,导致很多社区的室外活动空间形式单调、千篇一律。

1.2 活动空间被侵占,干扰性大

2000 年以前建设的住区大多没有考虑人车分流和机动车停车场地,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解决机动车辆的停放难免会侵占原本有限的室外活动场地,这便导致老人只能在不适宜的场地上活动,比如在道路旁或停车场附近活动,复杂的交通状况使得老年人的安全也受到一定的威胁。

社区活动空间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常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干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甚至是年轻人喜爱上了广场舞,而大多数社区活动空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因噪音问题引起的冲突也时有发生[3]。

1.3 辅助设施不齐全,安全隐患大

调研发现,住区内体育锻炼设施大同小异,缺少专门为老年群体设计的活动设施。能遮风避雨的设施较少,室外座椅数量少、质量差且布局不够合理(图1);地面铺装不平坦、不防滑或坡度较大,无障碍设计考虑不周,安全隐患较大(图2)。

图1 室外座椅数量少质量差

图2 地面铺装不平坦

2 老年群体的特征分析

2.1 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

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们在卸下工作和养儿育女的家庭重担后,开始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拥有健康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然而,衰老是人们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由于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的衰退,造成其在户外环境中的行为能力降低,在室外活动的安全性也受到威胁。因此,亟需在社区中布置适合老年群体活动的良好室外空间。

2.2 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

由于社会角色转变和生活节奏放慢,加上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群体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离退休之后,老年群体的心理安全感下降,精神上容易感到空虚和孤独,情感上更需要关怀和陪伴,生活上更喜欢安静但又不希望孤单。俗话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退休后老年群体的生活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窄小,他们对家庭和社区的依赖程度变得相对较高。

2.3 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

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且流动频率并不高,活动距离相对有限,社交范围一般不超过10 min 生活圈,大部分出行是通过步行、自行车或者是利用公交车等手段。老年群体的出行有一定的规律性,时间相对固定,路线以便捷为主(表1)。早上 6:00—9:00 这一时段,老年人出行的目的大多为晨练和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如赶早市买菜等)。下午2:00—5:00,活动的老年人也比较集中,他们常常会和兴趣、年龄相同的老年人聚集在社区的绿地旁、公园中聚集性活动,如下棋、打牌、聊天等。晚上7:00—9:00 是老年人出行活动人数最多的时段,这一时段老年人一般喜欢舞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散步等娱乐锻炼活动,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甚至可以将活动范围扩大到15 min 生活圈[4]。因此,创造良好的社区室外活动空间对于实现老人的“八有”生活尤为重要。

3 老年群体的室外活动空间需求

老年群体是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室外活动空间有着强烈的需求。尽可能为老年群体建立一个符合他们需求的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一环。

3.1 老年群体的生理需求

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慢慢衰退,行动能力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更需要安全、便捷的活动空间。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应该加强无障碍设计。老年人群腿脚不灵便,身体素质不如普通人群,不便进行攀爬阶梯之类的运动,因此,应该加强无障碍设计。

从便捷性需求看,活动空间的布置应该注意合理的服务半径。老年群体在腿脚不灵便、视力老化、记忆力衰退等老年病的影响下,行动空间不断地缩小。这种情况下,在设计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时,应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安排在老年人的活动半径内。

3.2 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

从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可知,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安全感、归属感、私密感、舒适感都有更高的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希望家庭养老的模式,这除了是受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年人对家园的渴望,希望晚年能够和家人团聚。老年人在一个区域工作生活多年,在情感上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生活环境中,渴望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体现地区文化的事物,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的要求。因此,在社区室外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或特点环境的变化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另外,人们在步入老年阶段后,最怕的是脱离社会、被人忽视。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同样渴望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有联系,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内与三五好友交流,与社会有适当的接触。

老年群体虽退出了社会生产工作,身体也不如青年人,逐步沦为了人们眼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同样需要受人尊重。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受人尊重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其重要性。在社区空间设计中,对老年人最起码的尊重包括场地可以为老年人所用,而不是“可望”而不“可用”;应暖心提供适宜的无障碍场所,满足老年人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的需要。

3.3 老年群体的活动需求

老年群体受身体机能的限制,多数人只能进行一些较为和缓的活动。不同的活动对空间的需求不同:有些老人喜欢闲坐或者聊天,需要小尺度的私密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散步,需要安全舒适的线性空间;有些老人则喜欢打门球或太极拳等群体性运动,他们需要进行集体活动的大尺度公共空间[5]。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不仅能吸引老年人来此休憩、运动和交流,更能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因此,在设计时,应丰富交往空间的类型,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要。

4 适老性室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设计社区室外活动空间时,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与需求,创造出符合老年群体真正需要的室外活动空间环境,促进老年群体户外交往活动的开展,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4.1 创造舒适多元的室外活动空间

老年群体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外活动,因此,社区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性,并体现多元化要求,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室外活动空间通常可分为以动态活动为主的运动空间和以静态活动为主的休憩空间。

4.1.1 以动态活动为主的运动空间

以动态活动为主的运动空间应尺度适宜、方便到达且离住宅建筑有一定距离,避免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运动空间需要较为开敞、平坦的活动场地,尺度太小不方便群体使用,过大则无法聚集人气。调研发现,羽毛球场的大小较为合适小规模的集聚活动。运动空间也不宜过于私密,界面设计应注重视线的通透,提供“人看人”的机会更能激发看与被看双方的活动欲望。因此,运动空间绿化种植不宜过多,可结合地形,简单零星式地布置一些景观性较强的灌木类植物或地被植物[6]。运动空间的可达性也极其重要,应设计合理的服务半径,并和机动车道分离,使老年群体能安全、便捷地到达。

4.1.2 以静态活动为主的休憩空间

以静态活动为主的休憩空间应具有可达性、私密性,不宜选择在较为开敞的社区中心场地上。社区老年人休憩空间应注意防寒防晒,首先应避免布置在冬季风口处;同时,应注重日照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绿化进行遮荫避暑设计。精心的绿化布局设计能起到围合、限定的作用,创造出避免外界干扰的半私密空间,使处于其中的老年人既能愉悦地欣赏自然景观,又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结合适当的绿化,布置充足的老年人休憩座椅。座椅的布局应依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进行设计,可以采用直角摆放和背靠植物并面向主要活动空间的方式。一般来说,直角摆放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营造一种亲密的气氛,同时,又弥补了因视觉和听觉衰退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能够很好地吸引老年人来此休息和观赏。座椅的材质最好选择木材,而非现代设计感较强烈的铁艺,因为木质的座椅冬暖夏凉,能满足老年群体对舒适度的需求。座椅的扶手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其高度应与老年人坐着时胳膊肘的高度平齐,从而给人以安全和舒适的感受;扶手的宽度应适合人手抓握,过渡面应平缓,并在转弯处设计成弧形易抓牢的表面,方便老年人起座。

4.2 营造安全便捷的步行交通环境

古语有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无疑是最受老年群体欢迎的一种锻炼方式。考虑到老年群体独特的行为特征,步行道路的设计应避免复杂和笔直的线路,取而代之的是简便而富有变化的道路,且最好采用防滑材质。有高差的地方要设置高度合适的台阶和坡道,且每隔一定间距要设置一些座椅,方便老年人走累了休息。此外,可以设置风雨廊,方便老年人在各种不良天气条件下出行活动。

如果到达目的地的距离较远、步行流线较长,特别是在那些存在明显坡度的地方,就需要在中间段设置休息区,以确保老年人能在行走过程中得到适度的休息。为了保证行走时道路通畅以减少对行人的干扰,可以将休息区以插入的方式布置在道路两旁。

此外,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在道路设计中,可以考虑将直线分解成多段曲线或线段,并结合可识别性标志灵活布置,从而增加道路的可辨识度,防止迷路。

4.3 关爱老年群体的细节设计

对于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体力、视觉、认知能力等生理性衰退的老年群体来说,周全的室外活动空间细节设计尤为关键,这不仅关乎到能否满足老年群体的生理层面需要,还关乎到舒适及安全层面的需要。

由于老年群体行动不便,过多的车辆干扰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出行,社区应考虑人车分流的无障碍设计。应避免过高的台阶,高差处理最好以缓坡代替台阶,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年人的自主能力;同时,也应该确保坡道及人行道的铺地平整并做好防滑措施;坡道或宅间小路的宽度应足够轮椅通行,或满足一人搀扶老人通过的宽度要求。

目前,社区的室外活动空间趋同现象严重,这无疑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造成了较大的识别困扰。因此,笔者认为,对适老性室外活动空间进行细节设计时,可以在一些道路的交叉口或建筑旁做一些尺度和造型近乎“夸张”的指示牌或楼栋标志,来提高老年群体对活动空间的识别能力,并以此为坐标加强记忆。另外,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色彩与材质的变化,或者采用影像和声音提示的方式,增强社区空间的可识别性。

5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社区室外活动空间的适老性正逐步引起重视。通过对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并以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为依据,提出适老性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营造充满人性关怀的室外活动空间,这对于提高老年群体晚年生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