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2019 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放缓。但随着国内一系列“六稳”政策的落实以及“减税降费”的持续推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茶产业在2019年总体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18 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持续保持增长。其中,茶园种植总面积为4597.87 万亩,比2018 年增长4.6%;全国干毛茶的总产量为280 万吨,比2018 年增长6.78%;干毛茶的总产值为2396 亿元,同比2018 年增长11.06%[1]。但目前我国茶叶种植中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产销脱节,产大于销,库存持续增加;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传统产区和新兴产区、干毛茶加工和精制茶加工的发展仍存在不均衡,使整体产业提质增效较为困难;智慧茶叶进展缓慢,绿色发展短板,茶叶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2019 年我国茶叶国内市场销售量为202.56 万吨,同比上年增加11.5 万吨,增长幅度为6.02%,其中六大茶类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绿茶销售占比仍为第一,达到60%[1]。茶叶国内市场销售额为2740 亿元,增长幅度为3%。国内市场依然是拉动我国茶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动力,但内销额增速放缓,均价下降,这反映出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较大。名优茶成为推动我国茶产业价值增长的主要产品,其对国内市场销售额的贡献率超过70%,这使传统商品茶未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茶叶外销总量为36.65 万吨,外销总金额为20.2 亿美元,外销量以及外销售额均创历史最高。但受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的制约,我国茶产业及时调整了出口市场结构,具体表现为调减了传统市场的出口量、额,例如摩洛哥,美国、欧盟等一些传统市场,而相应增加了东盟、“一路一带”沿线国家以及地区的出口量、额。但目前出口方面,茶品相对比较单一,绿茶占比82.9%,出口茶品有待丰富[1]。
为推进我国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许多与茶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由于从事茶产业经营的企业种类很多,具体涉及农场、茶叶初加工的企业、精加工企业以及大量的经销企业等。根据目前的税法,结合茶产业税收征收实践,对该产业影响较大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其收入约占国内税收收入的40%,具体的征税范围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几乎所有的货物、服务和劳务,而茶叶也不例外地被纳入其征税范围;而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税种,其收入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25%,是专门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课征的一种税,茶企也成为该税种的纳税人之一。
2.1.1.农业生产者种植茶叶并销售享受免税
根据目前的税法,农业生产销售自产的农产品享受免缴增值税的待遇。而茶叶属于农产品的一种,因此,农业生产者(或农民)销售自产的茶叶可以免缴增值税。但国家税务总局对享受免税的茶叶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指的是从茶树上摘取的新鲜茶叶和嫩芽(即茶青),以及经过风干、揉拌、发酵等工序初步加工的茶叶(即毛茶)。但精制茶、添加各种药物的茶及茶饮料等产品不属于免税范围。
2.1.2 茶企销售茶青、毛茶实行低税率,而精制茶等实行基本税率
根据目前的税法,一般纳税人销售初级农产品使用9%的低税率,针对茶企(非农业生产者,即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生产销售茶叶(茶青,毛茶)可以按照9%的低税率申报缴纳增值税,而精制茶等则实行13%的基本税率。
2.1.3 边销茶实行特殊的免税政策
边销茶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须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民贸商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应,长期以来对边销茶的生产和流通都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具体来说,目前是对国家规定的边销茶生产企业及经销企业销售的边销茶实行免税政策,其中享受免税的边销茶生产企业指的是国家列名的63 家企业。
2.1.4 普惠性小规模纳税人减税政策
在近年来“减税降费”背景下,许多小规模纳税人能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根据最新的政策,对月(或季)销售额不超过10 万元(或30 万元)的小规模纳税人,国家免征增值税[2]。就茶产业链中的纳税人而言,无论是茶叶生产企业还是经销企业,只要月(或季)销售额不超过上述起征点标准的,即可享受免增值税的待遇,同时也可以享受免“一税以及两附加费”。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大量茶产业链中的纳税人切实享受政策红利,减税效应明显。
我国对茶产业相关的纳税人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涉及三大类型,分别是税额式减免、税基式减免和税率式减免。
2.2.1 税额式优惠
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对从事茶叶栽种的纳税人实行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以达到鼓励其从事茶叶种植的政策目的。对企业购置的专门用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用途的专用设备,允许其按设备购置金额的10%直接抵免当年的应纳税额,即少交企业所得的优惠。当年不够抵免的,可以在未来5 年内继续抵免,因此对于茶企而言,自然也可以享受这一税额抵免优惠。
2.2.2 针对小微企业税基加税率式优惠
我国长期以来对小微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税基结合税率式优惠政策,就茶产业中的相关纳税人来说,凡满足小微企业标准的,均可以享受。近些年我国多次上调小微企业年所得额标准,最新的标准为年度所得低于300 万元,从业人数少于300 人,资产总额少于5000 万。符合条件的茶企在2021 年12 月31 日前,凡年度税所得额低于100 万的,可以减按25%确定税基,同时适用20%的税率计税;年度所得大于100 万元但低于300万元的,减按50%确定税基,同时适用20%的税率计税[2]。
2.2.3 税基式优惠
根据最新的税法,对茶企纳税人在2018 年至2020 年底新购入的所有设备(房屋建筑物除外),单位价值低于500 万元的,允许纳税人一次性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自2018 年起,对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75%的扣除政策[2],因此,茶企发生的研发支出费用也可以享受到这一优惠。此外,茶企在疫情期间对外发生的公益性捐赠,可享受全额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现有的税收政策,无论是专门针对茶产业而设置的,抑或是一般性适用的税收政策,都对我国茶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中的小规模茶企、小型微利茶企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扶持和推动作用。但深入分析后,也发现目前的税收政策仍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在增值税政策方面,除茶农(或茶场)自产茶青,干毛茶;生产销售边销茶享受免税外,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小规模纳税人的扶持上,典型表现是给这些纳税人设置了起征点优惠。该优惠政策只适用小规模茶企,而经营规模比较大的茶企一般纳税人,则无法享受到这一起征点优惠,这客观上也存在税收的不公平现象。此外,从现阶段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来看,优惠比较集中在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照顾和扶持上。无论是缩小税基还是降低税率,小型微利的茶企都能较为切实的享受政策红利,但是对于大中型茶企来说,无法适用,他们的税负降低的感受并不明显。
大部分的税收政策采取的是直接性减免,比如,直接免税、适用低税率、起征点优惠、增加扣除进而缩小税基等,而对于利用独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发展起来的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的特色茶产业项目的激励作用不大。现有政策对引导茶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明显,因为茶叶种植环节的优惠多,但销售环节优惠少;茶叶初加工环节优惠较多,但深加工优惠相对少,这客观上不利于茶企向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3]。此外,自2016 年以来,我国新式茶饮逆势增长,其中尤以喜茶、奈雪的茶为典型代表,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普遍欢迎,新式茶饮的出现和快速增长,逐步打破原有的茶产业格局,也逐渐成为茶叶消费新趋势和茶产业价值增长新动力。特别是在2019 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新式茶饮成为整个茶产业中增速最快、前景被广泛看好的业态之一[4]。但目前缺乏引导茶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而这些新式茶饮企业迫切需要政府的相关税收政策扶持。
虽然国内市场是拉动我国茶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现阶段已经出现内销额增速放缓、均价下降、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我国茶产业应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将国内产能向外释放。目前出口的产品种类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绿茶,占出口量的80%,其次是红茶、乌龙茶。目前我国并没有开放黑茶、花草茶等出口编码,也缺乏鼓励茶企出口此类茶品的税收政策安排,这不利于本国茶产业向外拓展境外茶业消费市场。
在近几年政府全面推行减税的背景下,在增值税方面,无论是税率下调,还是起征点调整;企业所得税方面,无论是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还是所得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政策等客观上都需要茶企不断学习和适应政策变化。而中小茶企通常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税务和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在面对不断更新的税收政策时需要付出比大型企业更高的成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最终使其政策适应成本和制度接纳成本提高[5]。
茶产业是效益较高的行业,同时也是机遇、挑战、风险并存的行业。它的发展除了受到了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外,也需要广大茶企、茶叶经营者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和产业需求,主动变革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我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现有的税收政策有待优化和完善。
在持续推行“减税降费”的过程中,除了继续执行现有的优惠政策外,还应积极探索行业性专项减税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扩大受惠茶企范围。针对部分即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尽快明确是否继续执行;为达到鼓励茶叶深加工及茶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目的,建议对生产销售精制茶、新式茶饮料等茶企适用9%的增值税低税率;同时对于新办的茶叶深加工纳税人、新式茶饮企业实施自投产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措施。此外,为鼓励茶企加强技术研发、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对纳税人的相关设备购置,考虑放宽加计扣除或提高税额抵免的比例。
除对该行业实行直接性减免外,还应考虑引入多样化的优惠方式。譬如,各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自身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推出税收奖励措施对企业进行补贴,以激励更多的大中型茶企、新式茶饮企业的发展,发挥税收的引导作用。对于年上缴增值税超过一定金额的茶企(比如100 万元,具体金额由各省确定),其超出的部分中地方财政分享的部分,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奖励或返还给企业。其超过的部分越多,对其奖励或返还的额度越多[3]。还可以考虑对茶产业的相关行业实施税收优惠,为茶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以间接推动其发展。譬如,对各类金融机构向茶企提供的金融贷款服务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以税收助力茶产业资金融通,进而间接推动茶产业发展。
应尽快增加黑茶、花草茶等茶品的出口编码,同时明确其出口退税率,以使我国茶企能向国外茶叶消费市场出口的茶品种类多样化。同时应适当提高现有的附加值高的茶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应对部分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关税壁垒,增强我国茶企出口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出口税收政策安排上还应引导出口企业适当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新兴茶产区倾斜,通过出口扶持引导这些地区尽快走上市场化轨道。
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是必然的,而针对中小型茶企普遍存在的为了解和熟悉税收政策变化而增加的适应成本和制度成本的问题,税务机关应进一步紧抓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优化纳税人服务措施,保障各项政策真正得到落实。具体应重点抓好对纳税人政策宣传、政策培训、缴税辅导等工作。税务局可以在茶企比较密集的地区定期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同时充分借助现有的12366 服务热线,及时有效地解答茶企的相关的涉税咨询,以保证纳税人熟悉最新的行业税收政策。同时注意优化纳税服务意识,简化办税程序,减轻茶企的办税负担,为其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