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珍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林业和草原局,西藏林芝860000)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能够美化环境、治理污染。人工造林是利用人工方式依据林木生长规律进行植树造林工作,科学的人工造林能提升我国森林面积。随着人口增加,人们开始大规模采伐利用森林资源,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从自然中获得森林资源,人工造林由林农自发经营向集约短周期工业人工林方向发展。西藏人工林发展关系到全区国民经济发展,对维护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西藏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造林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人工造林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有效的对策促进人工造林绿化工作发展,促进西藏地区生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西藏地区大规模人工造林始于90年代实施的一江两河综合开发,造林区域为拉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快西藏造林绿化发展,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全区实施系列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拉萨市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城镇四周绿化等。人工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对江河流域治理起到积极作用[1]。
西藏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人工林占有很大比重,是重建西藏森林系统重要部分,对改善当地环境具有积极意义。自林芝地区成立以来,人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以来,2019年完成造林面积达70.56万亩,造林技术明显提高,实现规范化造林。各地区抢抓时机强力实施,推进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3.3万亩,拉萨市周边造林工程完成17.9万亩。西藏人工造林包括植树造林、国营森林企业人工更新,城市园林绿化等内容。林芝八一镇四季风沙危害严重,风沙侵蚀使土地沙化,田间肥力降低。为改善八一镇地区小气候,净化空气在周围荒山地营造防护林带,大力建设绿化事业。八一镇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目前向绿化美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林芝做出把八一镇建成藏东南生态旅游城市战略部署,提倡植树造林,林业重要性日益突出。林业发展进入空前良好时机,随着林业六大工程设施,林芝地区实施开展防沙治理工程,绿色长廊工程等项目,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人工林。但苗木成活率较低,只造不管问题突出。林芝地区现有过硬森林企业建厂时间早,由于采伐时间长,迹地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天然更新冷杉苗木难以成活。近几年迹地更新面积逐步扩大,但仍有许多迹地未更新。森林更新方式由采伐方式决定,不利于原始天然林的恢复。
由于受高原地区特殊环境条件等因素制约,人工造林绿化工作难度大。西藏地域辽阔,森林类型、生长状况等有显著差别。全区人工造林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造林作业区在风沙堆积裸露沙地,土壤保肥水能力差,西藏人工造林树种结构简单,成熟林较少,林层结构简单,乔灌混交复层林少;单位面积蓄积量小,为全国人工乔木林平均水平的1/10,人工林质量水平不高,易受到有害生物侵袭。全区人工造林树种类型有48种,隶属17科21属。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具有高寒干燥、降雨量少温差大等特点,由于受大气环境地球变暖与当地科技发展水平限制等原因,出现土地沙化与植被减少等环境恶化状况,制约了西藏林业建设。目前西藏地区人工造林绿化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不按照规划造林,建设资金投入有待提升,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等[2]。
由于缺乏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现有恢复重建技术应用未考虑利用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人工途径与自然恢复不能充分结合,延缓了植被恢复进程。拉萨市30余万亩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占50%,成林的2/3为90年代前非林业工程开发项目造林。曲水县人工林面积5.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占74%,重点区域安排5.6万亩,成活保存3.2万亩,造林失败占40%。由于早造林经验不足,未进行深入调研,拉萨人工造林违背自然规律,未做到因地制宜。树种结构不合理,全市经济林不足1%,人工乔木幼林占68%,杨柳正常生长需水量大,在山地栽植造成森林内部结构失衡,病虫害严重。低效林更新改造非常迫切。
营造灌木林措施未得到足够重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人工林结构简单,生产力降低,水源涵养不如灌丛成为低效林,导致病虫害频发。优化人工林结构成为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仅追求绿化面积规模是低水平林业,非高标准林业。基层林业机构不健全,基层工作负荷重,国有苗木基地建设规模小,造成良种壮苗严重缺乏,各县中心苗圃大多承包私人经营,由于利益驱动较少考虑长远,未经炼苗阶段及途中对苗木保护措施不力,内地苗木涌进造成苗木市场混乱,哄抬苗价形成恶性循环。造林资金流入私营户,不良竞争浪费了大量造林资金。
当地群众看重当前利益,早期人工成熟林不允许间伐利用,农牧民普遍认为造林是政府的职责,缺乏护林积极性,导致造林成效低微。大量资金用于苗木忽视管护,导致造林不见林现象,造林季节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造林任务完成资金不到位,挫伤造林积极性。种苗工程建设是提升造林成效的重要途径,西藏人工造林发展中,苗木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苗圃现状不能满足人工造林需求,林业主管部门对苗木管理有待提升,对苗木监管不足。人工造林树种单一,为林区多样性带来危险隐患。
西藏地区发展人工林业对地区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西藏发展人工林绿化工作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良好的生长条件等优势,但由于当前人工造林绿化管理不善导致人工造林绿化发展出现很多问题,针对西藏人工林业绿化发展问题,需要通过提高科技造林含量,逐步完善林业政策,引入社会林业管理方式,加强采伐迹地更新工作等措施提升人工造林绿化管理水平,促进西藏人工林绿化持续发展[3]。
优良适宜基因资源利用是人工林成功的技术基础,林芝地区良好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人工林,林芝地区森林生物量高,应发挥基因图谱等高新技术发展人工林业。要根据树种生态适应可塑性科学驯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根据工程建设重点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要建立健全林业管理机构,全面贯彻落实保护利用兼顾方针,努力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统一。
调动群众积极性,密切配合保护城区绿化。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作用,使人们保护生态平衡,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增加造林面积。采用科学技术设立绿化专管人员,加大处罚破坏绿化行为力度,树立全民造林绿化环境意识。
林区是认真贯彻营林的基础,将迹地更新列入政府议程,将迹地更新任务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对未完成任务给予重罚。基地实行人工更新为主,采用天然更新方式恢复迹地绿色。交通方便坡度较高的迹地可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法进行密疏稀补。人工更新应做到适地适树,增强更新幼苗抗病性。要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开使用权,降低林业税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民营形式商品林业。建立灵活的林地流转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新型政府调控机制。
我国人工造林由政府机构如林业与草原厅等管理,仅限于当地技术员负责技术,规划到作业设计很少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农牧民无选择权,缺乏提高林质量的积极性。在种苗生产等方面要设立机制,保障农牧民利益,充分保证造林成活成才。农牧民有对林业资源的主动性才能保证造林质量。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实践,采用针叶阔叶混交,灌草混种,选择生态效益最大的群种模式,使植被在生长中自我调节更新,达到不需人工管护,成本低的良性循环状态。
西藏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西藏地域辽阔,雨量少,为植树造成很大困难,必须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实现高成活率的目标,形成多元化人工林生态系统。加强国有苗圃建设,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提倡繁育优良乡土树种,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大胆尝试夏秋冬季造林实验。加大造林资金投入,杜绝面子形象工程,林业同水利设施紧密相关,必须农林牧水协同发展,解决土地纠纷与农牧林争地矛盾。要重视自然恢复植被力量,加大封山育林,节约资金提高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