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睿媛
(曲靖农业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89年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第一版,随后中国营养学会在1997年、2007年组织了修订和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最近已发布的完整版是2016年发布的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从食品营养学的角度,指导了中国居民不同人群的的日常膳食。
对于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内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有以下6条。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果、奶类、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1]。
膳食指南建议应遵循平衡膳食的模式,而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 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 g,薯类50~100 g;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2]”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等,即对应指南中的谷薯类;五果为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和坚果,对应指南中的水果类和坚果类;五畜为牛、羊、猪、鸡等畜禽肉类,对应指南中的畜禽鱼蛋类;五菜为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可对应指南中的蔬菜类。各类食物搭配食用,就能补充人的精神气血。这与指南中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模式是高度契合的。膳食指南中说“谷类为主”,推荐以谷类为主食,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并建议增加粗粮的输入量。异曲同工,“五谷为养”说的也是应以谷物作为主食,且应是各类谷物都有摄入。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告知人们要对应自己的身体,谷肉果菜各种食物种类都食用到,但每种食物都不应过量,要适量且平衡,否则会伤害到身体的正气。而膳食指南中,也对各类食物都给出了推荐摄入量,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理念是基本契合的。
指南建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 d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 min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 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
传统养生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并建议人的活动应顺应季节。春季万物复苏,天地阳气慢慢变强,适量的室外运动能帮助自身的阳气生发;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湿气较重,而树木生长到最茂盛的时候,此时也应顺应自然适当运动,并让身体适当排汗,排除体内湿气。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应少做高强度运动,顺应自然,收敛阳气。冬季万物闭藏,静待来年春天,人也一样,应不做或少做高中强度运动,不应大量出汗,应选择低强度运动,藏养身体的阳气。另外,传统养生还注重活动顺应一天十二时辰的变化规律。运动应尽量安排在上午,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五脏中心的修养时间,此时适合静休而不适合运动,否则会伤害到心。傍晚身体阳气开始收敛,为睡觉做准备,晚上11点之前需要睡着,以保证身体阳气内藏,五脏得到良好的休息,傍晚后运动易造成阳气无法收敛,长期对身体有害,特别是11点以后运动,对身体伤害较大。
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活动6 000步,属于低强度运动,与传统养生是契合的。但指南中每周进行5 d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一条,与传统养生关于运动的理念有所冲突。另外,指南中对于最佳运动季节和一天中的最佳运动时段并未提及,而传统养生中却对此做出了大量的说明和推荐。
膳食指南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 g,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 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 g。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25 g以上,适量吃坚果。
传统养生提倡,“五菜为充”,多食用当地的蔬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如此,另外也应尽量顺应自然,吃应季的蔬菜。黄豆益脾,常吃大豆制品能健脾,对身体有益。坚果类,是植物的果实,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血,对身体也大有益处,如核桃健脑。而指南中对于水果和奶制品的推荐,传统养生角度会有所争议。部分养生理论认为,牛奶和水果(少数热性水果除外)均属寒湿之物,多食易造成身体寒湿加重,且会伤害到脾胃,不建议多食,更不建议天天食用,特别是寒湿体质的人。这一点,与膳食指南的推荐南辕北辙。
膳食指南提倡,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推荐每周吃鱼280~525 g,畜禽肉280~525 g,蛋类280~350 g,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 g。
传统养生角度来说,五畜为益,食用五畜的肉可以补益精血,增补五谷主食营养的不足,因此适量食用于身体有益。但各种常见肉类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肉类。
(1)猪肉。味甘咸;性微寒。入脾;胃;肾经。补肾滋阴;养血润燥。
(2)牛肉。味甘;水牛肉性凉;黄牛肉性温。入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3]。
(3)羊肉。味甘;性热。入脾;胃;肾经。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3]。
(4)鸡肉。味甘;性温。脾;胃经。温中益气;补精;填髓[3]。
(5)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及治小儿热惊痫[4]。
(6)鲫鱼。气味甜;平;无毒。和五味煮食。主治虚羸,温中下气。治肠中瘀垢,痔漏最良。作羹养胃,调中益气[5]。
因而从养生角度来说,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身体当前的状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肉类,而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另外,从传统养生角度来说,肉类不易消化,脾胃虚弱和大病初愈等时期并不适合食用肉类。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 g,每天烹调油25~30 g。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25 g以下。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 500~1 700 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 g,女性不超过15 g。
中国传统养生中同样提倡清淡饮食,与指南中少盐少油相契合。糖和酒的摄入,同样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养生里,对水的摄入,同样提倡按需摄入,而不是指南中的每天7~8杯水。传统养生提倡,根据自身情况和气候情况按需调整水的摄入量,如大量运动和炎热夏天出汗较多,可多摄入水分,而出汗少的时候可适当减少水的摄入量。另外,传统养生里有补充津液一说,在大量流汗和口渴时,其实更需要补充的是身体的津液,因此更建议摄入一些能生津止渴的东西,比如麦冬泡水、乌梅汤等。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
指南中的这一条,正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申出的,让勤俭节约、阖家团圆的良好风尚能更好得到传承。传统养生同样建议食用新鲜卫生的食物,并且是当地当季的。同样建议选择更加适合的烹调方式,但更偏向于根据食物的性味来选择烹调方式和食物搭配,比如寒凉的鸭肉更适合烤制,来中和寒凉的特性;吃热性的牛羊肉时会选择辛凉的薄荷进行搭配。
指南中提到的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值得人们注意,现市场上符合规定并售卖的食品都必须写出食品成分表和热量表,从成分表中可以读到产品的成分,看到产品中除了必要的原材料,是否含有其他的添加剂,添加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从热量表中可以看到产品的热量高低,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
传统养生角度对饮食和起居的建议,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身体,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饮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起居饮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让阳气向外,秋冬让阳气内敛,吃当地当季的食物,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也是如此,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并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不要一味盲从[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居民的现状,给出的营养学膳食建议,和传统养生的理念大部分是契合的,但少数内容稍有冲突。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中医和传统养生的理念,让膳食指南更加能体现中国特色,并更好地为中国居民提供膳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