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

2021-03-30 02:44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林业

林 宇 詹 硕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北京 100083)

一、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AP-FECM)2016年所做调研数据显示,亚太地区190多所高校开设了510余个涉林专业,涉林专业在校生超过124 000人,专业教学涉及了林业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等领域。其中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体量不仅在本地区位居首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最大的林业高等教育主体。该调研数据还显示,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国际交流学生的总量也占亚太地区首位,这不仅与我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有关,更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针相吻合[1]。

目前,我国林业高校拥有众多的特色优势学科,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等6个学科都在ESI学科排名的前1%,这些特色优势学科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涉林高校和科研单位。

基于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体量大、优势学科多的特点,各林业高校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了多种国际教育合作模式,通过校际合作、区域性合作、教育联盟等,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技平台共建、人文交流、政策对话以及智库建设等[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同时,由于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在国际综合影响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着短板,制约了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学学科在国际综合排名中处于落后位置

QS2020年世界大学农林类学科排名结果显示,仅有6所中国农林类高校进入全球农林学科排名的前100,其中仅有1所林业大学也就是北京林业大学排名为第52名,其余4所均为农业高校。中国农业大学排名为第10名、南京农业大学排名为第26名、华南农业大学排名为第30名、华中农业大学排名为第56名,还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也就是江南大学排名为第58名[3],而在该排行榜100~300名中,中国入围高校多以综合类高校或农业类高校为主。

(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本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学生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国际化程度不高。学生赴外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等机会较少,这也是林业高校需要加强的方面;我国林业高校在留学生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短板,如专业招生吸引力不足、教学国际化水平不高、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和课程较少、缺乏海外招生的总体布局等。

(三)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有限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助于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对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衡量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列表显示,目前我国本科以上涉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共有20个,其中合作办学项目18个,合作办学机构2个,大约占全国近2 30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总数的0.8%。在18个合作办学项目中,仅有4个是由林业高校承办的,其余4个由农林类院校承办、5个由农业院校承办、5个由其他理工科类高校承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别由1所农林类院校和1所农业院校承办。由此可见,我国涉林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种类与林业高等教育自身体量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林业类高校对于涉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参与和主导程度也很低,既没有体现林业高等教育的主体优势,也没有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境外办学有待加强

境外办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更高层次,在对外推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中外高等教育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显示度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境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孔子学院(课堂)和海外分校。

孔子学院(课堂)是在海外设立的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是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先锋,现已发展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20年,我国已在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 170个孔子课堂,先后有近200所国内高校参与和协助孔子学院(课堂)的建设。在所有孔子学院(课堂)中,仅有6个孔子学院(课堂)是由涉林高校参与主办的,授课内容主要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仅作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没有体现出林业及生态文明的特色,也没有发挥出孔子学院(课堂)在推广我国林业发展成果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应有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与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引进来”相比,我国高校“走出去”的境外办学工作起步较晚。截至2018年4月,我国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8个。其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我国现有境外办学比较成功的典范,它是由厦门大学全资设立且具有独立校园的分校。尽管国内众多高校已在积极开展境外办学,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涉林高校在境外建立分校或开展任何形式的境外办学活动,出现了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真空区,这不仅是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结构性缺失,更是林业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短板。虽然就我国目前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看,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境外办学作为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长期目标,仍然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五)缺乏国际合作的平台

各类国际合作平台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人员交往、信息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1年,由北京林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发起成的“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是目前唯一一个由我国林业高校参与发起的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组织,旨在推动亚太地区林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开展创新型林业教育项目,促进亚太地区林业高等教育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进而提升亚太地区林业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但是目前该机制尚未将国内所有涉林高校接纳为正式成员,国内涉林高校对于机制有关活动的参与程度也较低。此外,国内涉林高校针对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尚未形成一致性意见,也未签署任何共识性文件,因此国内各涉林高校开展的国际合作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能形成合力,导致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缺失,无法有效参与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对话或政策的制定,一直游离在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舞台的外围。

此外,我国林业高校与国外合作单位共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的规模、层次和数量也十分有限,仅有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联合实验室”。该联合实验室集合了中法双方优势科研资源,针对欧亚大陆森林入侵生物防治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双方在森林入侵生物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员互访搭建了合作平台。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国林业领域的合作,维护了地区木材贸易稳定,保障了两国乃至欧亚大陆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之外,国内其他涉林高校尚未与国外合作伙伴建立类似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因此也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双边合作。

国际教育合作组织和国际联合实验室仅是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缺失的两个典型案例。缺少国际合作平台的支撑,必将影响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也制约了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三、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

2017年,中组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对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提出了要求:各高校应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宗旨,结合涉林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体系,强化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建设境内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工作的联动机制,确保为国家林业发展培养思想坚定、专业过硬、高水平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二)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的融合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教育资源深入融合的综合性平台,在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涉林高校更应该对引进的课程、教材、师资等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吸收和本土化,进而促进相关学科的提质增效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涉林高校要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多元化平台的融合作用,有效整合中外林业教育资源,全方位推进我国新时期林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

(三)注重宣传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

中外合作办学不应只是单纯的教育资源的引进,而应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方向性调整,从初期的“引进来”,逐步调整为“走出去”,进行“多边融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涉林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认真梳理总结前期发展成果经验,补足短板和弱项,在满足高校国际合作需求的同时,积极宣传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为全球林业高等教育融合式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而林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则是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为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高水平复合型林业人才。涉林高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树立参与国际事务、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意识,具备为国家服务的国际胜任力,成为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

四、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伟大构想的提出,社会对高层次林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在我国现有林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林业高等教育提质增效,为国家林草事业不断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了林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新使命。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从2013年开始,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森林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木材加工)2个本科合作办学项目。项目采取3+2模式,通过中外合作,将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对接和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了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中英双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7年来,该合作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业及木材加工领域高素质人才,也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林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一)引进国际化课程资源

为确保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能与国内课程有机结合,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师的授课比例及课时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各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联合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主要采取外国教授来华授课、视频教学、远程在线教学以及中外方教授联合授课等形式,一方面保证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对于涉林学科的师资国际化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林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过程中,应以项目为导向,结合中外合作双方学科的特色优势,科学合理地选取中外方优质课程资源,打造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中外结合,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二)采用国外优质教材

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课程的引进,国外优质教材也被引进国内。合作办学的中方院校通过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翻译教材或与本土教材相融合等方式,对国外课程涉及的外方教材、讲义、参考资料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吸收和利用,用以补充和丰富现有国内涉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涉林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以此推动全外文课程或中外双语课程的建设。

(三)加强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也是国外优质师资引进的过程。涉林高校可以直接引进优秀的国外教师参与教学、实习、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为学生营造国际化专业学习氛围,同时安排中方教师与外教联合授课或中方青年教师担任助教等形式,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强化中方涉林高校教师外文授课能力,提升涉林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引进了国外优质课程、教材和师资,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中外林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涉林学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培养了一批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也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林学科和专业提供了源动力。

基于此,我国涉林高校今后还应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寻求高水平的优质合作伙伴,开展符合国家林草战略需要、满足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定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林业人才的同时,也为林业高等教育长期国际化发展做好资源储备。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land produces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