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帮
(会宁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会宁 73079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揭示出绿色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通俗而深刻。退耕还林工程是绿色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举世瞩目。会宁县山大沟深,号称“七川八塬九道梁”,土地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贫困。在生态建设实践中,会宁县提出“美丽会宁”总体思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引领,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持续推进山川绿化美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会宁县探索形成大户流转模式,显著提升了连片治理效率,加快了建设步伐,绘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会宁画卷”。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理坐标104°29′~105°31′E、35°24′~36°26′N,平均海拔2 025 m,县域面积5 653 km2。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南部、中部为山地,北部多为川、塬地。县域总体地貌以祖厉河为基干,沟壑呈树枝状展布,遍布V形深谷,总称“七川八塬九道梁”,其中七川区南高北低,海拔1 497~1 930 m;八塬区塬面平缓,坡度5°~10°,海拔1 831~2 192 m;九道梁区山大沟深,海拔1 710~2 400 m,多山地。会宁县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交汇区,年均气温5.0~8.5 ℃;年均降水量370 mm,其中县域南部>400 mm,北部约200 mm,降水年际变化极大;年均蒸发量1 800 mm;年均日照时数2 000~2 800 h,年均无霜期136~186 d。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暴雨、沙尘暴等,以干旱危害最重,频次多、时间长、范围广,有“十年九旱”之说。
会宁县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总人口57.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8.68万人。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1.68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7.5∶15.6∶46.9;劳务输出9.7万人,创收19.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200元;旅游综合收入34.5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生态建设,绿化美化,要求集中连片造林才能体现景观效果,才能充分发挥植被的综合生态效益。对于“七川八塬九道梁”的会宁县来说,“美丽会宁”更需要连片造林绿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会宁县采取整山整流域退耕,推行“户申请、村组织、镇管理”机制,在深入调查摸底和农户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推进工程建设,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措施,因地制宜选择确定林种、树种进行作业设计,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通过逐年分步实施,做到林地户与户相连、地与地相连、村与村相连,整山、整坡、整沟、整流域绿化美化。
目前,农村存在两个极端和一点不足。许多农民固守传统观念,不敢轻易放弃土地的耕种经营方式,对于退耕还林顾虑重重。部分农民抛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举家外出打工或经商,造成大面积偏远坡耕地撂荒。一些农民虽然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由于缺乏林地经营理念、林木知识和林地抚育技术,重栽不重管,林木长势不良,甚至长成小老头树,林分质量低下。上述两个极端和一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连片绿化美化的进度和效果。特别是撂荒坡耕地,由于其承包农户联系不便,加之户主无法到场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严重制约了退耕还林工作。为此,会宁县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推动工程区坡耕地向大户流转,由大户统一按标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既有效克服了上述困难,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落实了“整流域治理、集中连片”原则。经过不断总结改进,大户流转模式成为会宁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形式,为“美丽会宁”建设注入了活力。
会宁县大户流转模式,坚持“科学化论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流转为依托,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结构上求优化、在规模上求发展,鼓励和引导坡耕地向林木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公司集中,通过“典型带头、大户承包”机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2014至2019年,会宁县大户、合作社和公司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0.98万hm2,占总任务的75%,苗木整体成活率>80%。大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激活了林业机制,提高了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为全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开拓了新的思路。以甘肃攀雅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实力强、造林经验丰富,通过土地流转累计工程造林0.65万hm2。其主要做法,公司和农户协商签订协议,按7 500元/hm2的标准一次性付清流转费用,退耕还林的现金补助由公司领取使用,经营管理退耕林地至第10年年底,交由原户主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退耕还林工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和“年年栽树不见树”的问题。
至2013年,会宁县完成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93万hm2。至2020年,全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30万hm2。侯家川镇葛家滩村、党家岘乡党家岘村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会宁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强了群众生态意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同频共振。
通过退耕还林,全县新增林草面积8.24万hm2,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前的1.86%增加到12.65%,净增10.79百分点。主要国道沿线、公路沿线的重点地段,水土流失严重的的小流域均已实施退耕还林,新建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作用持续显见,部分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
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截至2019年,会宁县累计兑现退耕补助资金15.02亿元,受益群众8.9万户37.6万人,户均增加收入1.69万元,人均0.40万元。退耕还林工程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由广种薄收迅速向精耕细作转变,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等经营组织不断涌现,活跃了农村经济,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双赢。
通过广泛宣传和退耕还林工程呈现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会宁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护林爱绿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会宁”建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会宁县大户流转模式,有效促进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速了“美丽会宁”的建设进程。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会宁县新增林草面积8.24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净增10.79百分点,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
为了持续推进“美丽会宁”建设,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补齐短板,提高成效。对整流域治理、集中连片实施过程中牵涉到的基本农田和水平梯田地,按照“先退后调”的要求,调整地类。加大秋季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措施,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质量。二是创新机制,推进建设。推行“八大机制”,即领导问责制、乡镇主体责任制、林业部门行政技术双轨制、苗木全程跟踪制、整流域推进制、大户流转工程造林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对工程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三是提高标准,严格监管。按照作业设计标准施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切实加强林木管护工作,落实管护责任,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放牧等违法犯罪行为。抓好林地松土、浇水、病虫鼠兔害防治,以及树盘除草、林木修剪等抚育措施,确保林木茁壮成长,尽早郁闭成林,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