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2021-03-30 01:06万晓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专利

万晓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000)

我国高职院校科技转化能力弱,科技成果价值不高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绿色通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相关理论基础

1.产学研融合

产学研融合是指高校将自身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相互促进与支持,将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于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成效,打造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1]。许多高职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行业需求,经济发展,提高其科研核心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指科技成果的有效产出在统计周期内与各类科研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指在固定周期内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有效产出与科研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

二、 基于DEA 模型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1.指标的选择

DEA 法又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Chrnes 和Cooper 等学者,在相对效率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同类型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2]。CCR 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本文将高职院校作为决策单元[3],根据目前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产出特点,选取了5 项指标作为科技投入指标,选取了2 项指标作为产出指标,如下表1:

表1: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指标

上表中选取的科技投入指标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代表了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科研经费合计代表了科技资金投入,课题数量、学术论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代表了科技成果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技术转让收入代表了科技产出指标[4]。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全国45 所高职院校科技投入和产出数据,由于其中5 所高校相关数据缺失,后最终确定40 所高职院校的数据为例,来研究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40 所高职院校中有示范高职,有普通类高职,能代表全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一般水平。数据来源于《2018 年高等学校科技资料汇编》。

3.实证分析

采取DEAP2.1 软件对所选取的40 所高职院校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30 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

综合效率最高为1.000,最低为0,有11 所高职院校的转化效率为1,占比为10%,说明有超过十分之一的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有效;有11 所高职院校转化效率为0,占比27.5%,说明有近三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只有科研投入,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无科研成果转化;40 所高职院校的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为0.315,说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较低水平,高职院校的转化效率处于两级分化的阶段,一半低于0.315,一半高于0.500,由此表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发展不均衡,究其原因有些高职院校科技管理、科研技术攻关方面和科技投入规模方面都有较强的水平,而另一些高职院校不论在科技人力和资金投入、还是在自身的科研管理和科技能力上都存在欠缺。

纯技术效率最高为1.000,最低为0.150,有8 所高职院校的纯技术效率为1,但其中3 所的规模效率不为1,所以其综合效率不为1(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主要原因是由于科研投入的规模较小,不能达到预期转化目标;有5 所高职院校的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都为1,说明这5 所高职院校的投入产出有效,能有一定的收益;本文认为纯技术效率就是科研管理和科研技术攻关能力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40 所高职院校的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619,说明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和科研技术攻关方面有一定的能力,若有一定的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规模,会产生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效益。

规模效率最高为1.000,最低为0,有6 所高职院校的规模效率为1,综合效率也为1,说明这6 所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本文认为规模效率就是科技投入规模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40 所高职院校的平均规模效率为0.464,说明40所高职院校的整体科技投入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科技资金不足,科技人力资源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规模报酬来看,只有一个高职院校显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应适当减小科技投入的规模,只要这所高职院校的纯技术效率有效,就会有一定的科技成果产出;有8 所高职院校显示规模报酬不变,说明保持科技投入的规模,科技成果转产出有效;其他31 所高职院校显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应适当增加科技投入的规模,若其纯技术效率有效,就会有一定的科技成果产出。

三、 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路径

笔者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机制研究》一文中运用spss21.0 软件对所选取的50 所高职院校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之间是正相关的,若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保持一定的水平,那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整体提升是有帮助的。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上文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是构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效率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应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支持地方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积极主动帮助高校和企业搭建桥梁,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等,既助力了高职院校的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也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助力企业改造升级;形成以地方政府主导,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等为抓手,以加强地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契机,以服务地方企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产学研融合的背景下,应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也应积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企业需求建立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该注重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应用型科技成果的奖励,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时候开展科研工作,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应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这一职能部门,这对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不利的,在成立机构的同时也应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指标,逐渐改变学校只重视科技成果产出,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现象。

2.形成一定的科技投入的规模,促进科技成果产出

上文研究表明,规模效率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是正相关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需要科技投入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目标,高职院校本身在资源配置,科研资金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上就比较匮乏,跟本科院校更是无法相比。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高校自筹。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资金,在老师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与一批企业长期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增加横向项目到款额,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并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结构[5],上文研究结果表明,盲目增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是不够的,应加强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资助力度,下放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权限,加强对高水平科研成果及其产出的奖励力度,并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保障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高职院校正是技术型人才队伍聚集的地方。首先,高职院校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唯一目标是不妥的,这样会导致全年有绝大部门的老师只有教学工作量,无科研工作量,无法增加学校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也就无法产出科研成果,应鼓励更多的教师有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应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的大潮,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成为行业和企业的加油站,应鼓励更多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将课堂搬进企业,既能培养“双师型”人才队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也能培养适宜社会企业发展的应用型学生队伍。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产学研平台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产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做好产学研平台的建设规划工作,将产学研平台作为沟通政府、企业、高校的桥梁,成为科技人才培养的高地,成为推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机构,成为企业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达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盈利的局面,政府为企业、高职院校提供优惠政策,企业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高职院校应借助产学研平台,吸纳企业和社会资源,降低自身的科研成本,了解一线的企业需求和行业信息[6],跟企业签订相关技术合同,为后续科研投入精准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准方向,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真正落实到服务企业中去;三是高职院校要在产学研平台中培养学校科研人才,吸纳一批学校有科研能力的老师加入到产学研平台中去,形成产学研平台的科研人才梯队,不断提高学校老师的科研敏锐度,增强学校老师的技术攻关能力。

4.提升专利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专利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首先应改变专利的奖励政策,不聚焦于专利的数量,更多专注于专利质量,将专利奖励更多放到发明专利和专利成果转化上来[7]。其次,专利的研发还是要落实到服务企业技术改造,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去,盲目追求专利的申请,而忽视专利的实施只会阻碍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的形成实际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高职院校要以自身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作为依托,以企业需求作为发力点,将专利成果转化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将专利的转化收益返还给发明人,从根本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专利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专利
发明与专利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