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卿, 郑华培, 王 灿, 张树林
(1.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省体育局 安徽省健美操协会, 安徽 合肥 230051; 3.安徽省体育科研所 科研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5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各级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1-2].上述文件的发布表明,新时期学校体育事业将伴随着体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深入而逐步壮大.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是其进入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的人生资本.
有氧健身操运动是集舞蹈、音乐和健身于一体的有效的减脂塑身体育项目,是目前大学校园中逐步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诸多学者研究认为有氧健身操运动早期以糖原供能为主,当糖原供能不足的情况下,人体会动员蛋白质和脂肪参与代谢共同供能.在供能过程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脂肪参与供能比例随之增大[3],所以有氧健身操对于体脂含量较高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减脂塑身效果.近年来,有氧健身操对大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理论研究逐步增多,诸多学者从增大肺活量、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4-5],研究成果一致认为有氧健身操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成为指导高校体育提高大学生体质的有效方法. 已有研究大部分偏向于探讨有氧健身操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机理,而对有氧健身操训练方式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有氧健身操间歇与持续运动方式促进大学生体质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支持.
选取参加有氧健身操间歇和持续运动方式的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60名.
1.2.1 文献资料法
以间歇运动、持续运动方式和大学生体质为关键词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查询并筛选出相关文献资料.
1.2.2 实验法
1) 实验对象
在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女生,分成2组,每组30名,分别进行有氧健身操间歇运动和有氧健身操持续运动.
2) 实验分组
随机抽取学生分别采用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两种方式进行有氧健身操运动.实验分组前两组学生在身高、体重、年龄和运动时间上经统计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 实验时间、地点及器材
实验时间:2018年9月1日-12月1日,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11:00(第三、四节课);实验地点: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馆;实验器材:皮尺、秒表、体重秤、坐位体前屈仪等.
4) 实验方式与监控
选派安徽省健美操协会1名有氧健身操专业教师上课,由专人进行实验监控,另安排2教师同时进行记录,结束后将结果进行核对.实验均采用运动手环和运动手环APP软件进行心率变化监控,实验期间要求学生除参加有氧健身操运动外不再参加其他课外体育运动,以保证无外界因素干扰实验流程.
5) 干预手段
采用中国健美操协会指定的有氧健身操规定动作.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均实施有氧健身操规定动作,音乐播放采取正常循环播放模式.运动期间通过运动手环监控学生心率指标.持续运动当学生心率达到150/min次左右时,持续练习30 min;间歇运动方式通过运动手环监控学生心率指标,根据前期预实验平均3 min有氧健身操运动后学生心率可达160/ min以上,持续练习6 min,这时要求学生停止,待间歇后心率达120次/ min时,再继续进行运动,重复5次[6].
6) 实验测试指标和方法
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内容,咨询、整理专家意见,确定需要测量的各项体质指标,具体有800 m跑、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体质指标变化进行统计,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体质指标变化互相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表1可以得出: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800 m跑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实验前后800 m跑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间歇运动方式与持续运动方式实验前后800 m跑组外互相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间歇运动方式要优于持续运动方式.
表1 实验前后两种运动方式800 m跑成绩比较 (min/s)
由表2可以得出: 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立定跳远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实验前后立定跳远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与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立定跳远组外互相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不显著,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持续运动方式和间歇运动方式均可以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
表2 实验前后两种运动方式立定跳远成绩比较(m)
由表3可以得出: 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1 min仰卧起坐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实验前后1 min仰卧起坐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与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1 min仰卧起坐组外互相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不显著,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持续运动方式和间歇运动方式均可以提高学生的1 min仰卧起坐成绩.
表3 实验前后1 min仰卧起坐两种运动方式成绩比较(个)
由表4可以得出: 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组内互相比较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显著,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持续运动方式与间歇运动方式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组外互相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不显著,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方式均可以提高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
表4 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两种运动方式成绩比较(cm)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运动方式均能明显改善学生体质,间歇运动方式对800 m跑、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等体质指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促进有氧健身操运动的耐力素质.因为,有氧健身操间歇性运动特点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严格控制时间的间歇阶段,学生需要在尚未完全恢复体力时便开始下一组练习,这样有利于身体更快地消耗热量,增加身体吸收和利用氧气的效率.有氧健身操本身就是有氧运动,在间歇运动方式锻炼过程中不断通过高强度运动消耗更多脂肪和卡路里提高有氧能力,促使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制造身体缺氧状态,并且学生在每两组练习中间均匀休息3-5 min,这样可以使心肺功能得到恢复,改善缺氧状态.特别是800 m跑属无氧结合有氧运动,与有氧健身操间歇运动特点极为相似,在接近1 min有氧健身操剧烈的运动情境与800 m跑的运动情境高度相似,这样起到了动作表象迁移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在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无氧能力,为800 m跑打下了一定运动基础.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后两种运动方式对学生的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均较实验前有一定增长,表明两种运动方式对学生上述成绩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持续运动方式和间歇运动方式两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性均不明显,笔者推测这可能与两种有氧健身操运动方式对腰腹肌肉干预较小,以及有氧健身操运动总周期时长较短有关.
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均对学生体质改善明显,间歇运动方式对800 m跑、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等体质指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持续运动因时间不间断,需对持续过程中的心率波动范围进行监控,并且有氧健身操持续运动方式实施过程相对间歇运动方式简单易操作;在有氧健身操规定套路动作中可以尝试在运动开始的热身活动或者结束后的整理活动中加入肌肉拉伸等柔韧性锻炼;为了弥补有氧健身操对腰腹部和上肢肌肉力量锻炼较少,建议在有氧健身操运动的创编中加入以离心或者向心肌肉收缩有关的有氧健身操组合动作练习,以增强相关肌肉的力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