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成长发展看自我认知课程教学的意义

2021-03-30 00:55万春秀姜桂娟
黑龙江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卑同伴大学生

万春秀,姜桂娟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0 引言

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认识自我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问题。作为高校大学生,只有客观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自我,深刻地把握自我,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处理好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的关系[1]。

1 自我认知概念界定

自我认知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是一个人对生理我、社会我和心理我发展性的认知过程,具体包括对自身的外貌、身材、性别等生理自我的认识,个体对性格、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心理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地位、名誉,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自我的认识。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结构。一个人对自我能否具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关系到对自我能否给予客观的评价,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情感的产生(自我体验),影响一个人行为生成与制止(自我控制)。

2 高校开展自我认知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不可逾越、逐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对对立的矛盾冲突,如果矛盾能得到积极、有效地解决,就会度过危机,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会出现消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需要完成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以及发展亲密关系避免孤独两大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人们可能经常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扪心自问“我是谁?”“我的人生有哪些意义?”。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观点,自我同一性可能是“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么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自信”等[2]。自我同一性是个复杂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第一,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自我同一性是个体能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清晰感觉。第二,整体性和整合感。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内心完整的、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自我建构形成的感觉。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完成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统一,以及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比如,有个优秀的大学生,周围人对其评价是形象好、气质佳,学习成绩优异,但是这个同学却整天忧心忡忡、烦恼不已,原因是她通过周围人的评价形成的理想我是个非常优秀的人,自认为我应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她看到周围人都有异性追求,自己却没有人示爱时,又感到非常矛盾与疑惑。实际上,这个女孩的现实我是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不太会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升。该同学的问题就出现在对自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缺乏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第三,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的、一致的和统一的感觉。比如,某大学生在回顾自己过去成功与失败经历的基础上,挖掘自我的能力优势,充分认识现在我资源优势,合理制定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自我发展的统一性。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过程就是完成自我统一性的任务。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对自我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握住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3 大学生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成长”。每个人的自我认知过程恰恰是成长的过程,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帮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认知,通过认知自我走向成熟[3]。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再加上涉世之初,缺乏社会阅历与经验,在自我认知问题上存在多样化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

3.1 过强的自尊与自卑感

自尊是指尊重自身人格与言行,维护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倾向,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毕玉芳对2 500名大学生自尊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低自尊水平学生占总人数的10%,中自尊水平学生占总人数的53.5%,高自尊水平学生占总人数的36.5%[4]。过强的自尊常常回避、否定自己的缺点,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认为低人一等,自卑一般是由于追求过强自尊而受挫的结果。蒙家宏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751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由六个方面构成,技能自卑、发展自卑、爱情自卑、长相自卑、个性自卑、学习经历自卑,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王立秋采用开放式问卷对755个青少年进行研究,也发现自卑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身体自卑(相貌、仪表),学习自卑(成绩差、脑子笨),家庭自卑(父母工资低,在农村),手淫自卑(有手淫经历),能力自卑(弹、跳、唱、社交不如别人),异性自卑(与异性交往少,没有异性朋友)。自卑感是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自我体验,普遍存在的自卑破坏家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影响学业成绩,不利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3.2 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关注自我,只从自己的角度和自我的标准去认识、评价事物,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要周围人都听从于自己又很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谭明川等人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较,集体主义观念要更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存在多种表现[6]:

第一,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过高地评价自己。在行为上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评价自己,坚持自说自理、强词夺理,在性格上表现为狂妄自大。第二,自满。感到满足,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第三,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国家和社会利益。第四,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第五,追求享乐和刺激。

王建中、樊富珉对高校3 552名学生进行人格障碍筛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务实精神,责任心不强,克制力较差,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足[7]。姚红采用大学生素质调查问卷对1 0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较为普遍,大约占53%[8]。以自我为中心有悖于人际交往的尊重原则,不利于大学生开展良好的社会交往,在集体利益面前,往往以个人的利益为先,不利于团体合作以及团体凝聚力的塑造。

3.3 从众

齐原采用自编问卷,对当代大学生的五种从众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从众在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主要包括消费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等。大学生消费和恋爱从众心理的比率最高,分别占83.5%和63.89%,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4.21%,择业占43.98%[9]。从众有利也有弊,从众的利表现在群体目标一致,行为一致,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从众的弊表现在大部分人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被孤立[10]。从众心理束缚思想,扼杀创新能力,抑制自我发展。在恋爱中,从众心理直接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破坏婚姻的质量和未来的幸福。择业从众因为缺乏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容易影响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幸福感。

3.4 迷茫

迷茫心理反映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期望与现实间差距的不知所措。2017年3月10日,《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大学生成长联盟成立仪式”在北京清华科技园召开。通过对近8万名大学生的成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地区偏远、学校录取批次越低的大学生,迷茫和困惑的程度越严重,大学生中困惑居于前十位的主题依次为学习、职业、组织、日常、实践、自我管理、情感、精神与价值、烦恼和未来。针对大学生择业迷茫问题,10%的学生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问题,47%的学生表示想过就业问题,但是没想清楚,12%的学生持观望态度[11]。

3.5 缺乏自控力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还表现在对自我认识不清、不能准确定位自己、不会管理自我、自制力缺乏的现象。余友情调查了90后大学生的自控力现状,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自控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抵抗能力都比较差[12]。赵冰洁等认为自控力既表现在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又表现在意志行动中,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手机最容易使自控能力较差的人上瘾,王家琦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约有38.3%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13]。如果沉沦于手机世界,甚至终日沉迷游戏,成为电子游戏成瘾者,必将严重影响学业[14]。

4 自我认知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

自我认知教材内容体系构建充分吸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便是自我,主张自我认知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大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身心特点[15]。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际,而对自我形成不同的认识。要实现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形成整体性认识,需要从多个视角对自我进行全面地认识,从而达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认知教材基于不同的角色视角开发并设计内容体系,即依据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分,基于家庭视角、同伴视角、恋人视角、教师视角、合作者视角、未来职业视角对应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从子女、同伴、恋人、学生、合作者、工作者等几个方面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认知的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不同角色视角的自我认知内容体系Fig.1 Autognosis content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roles

4.1 基于家庭视角认知自我

觉察家庭中的我与家人的相处模式,掌握家庭视角下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工具,识别家庭视角下的自我认知偏差,引导学生主动与父母有效沟通,并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提升亲子关系,培养学生感恩品质,增进家庭亲密关系。

4.2 基于同伴视角认知自我

觉察我与同伴的关系,评估我与同伴间关系的亲疏情况,能够识别同伴评价对认知自我的影响,认识到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树立主动沟通意识,学会处理与同伴的冲突,培养学生关心的品质,增进同伴的友好关系。

4.3 基于恋爱视角认知自我

认识到男女在恋爱问题上思维的差异,认识到爱情价值观的重要性并能够识别自己的爱情价值观,学会处理恋爱冲突,并能够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

4.4 基于教师视角认知自我

识别教师的评价对认知自我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责任,认识到时间管理和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时间管理策略协调分配学习与生活中其他事情所用的时间比例,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心理品质。

4.5 基于合作者视角认知自我

识别合作者的评价对认知自我的影响,探索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到合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工具探索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升合作能力计划。培养高职学生忠诚负责任的品质,培养合作能力。

4.6 基于未来职业视角认知自我

识别未来职业对人的要求,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了解未来岗位所需条件和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工具发掘自身的能力,依据岗位需求有意识提升能力,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培养高职学生乐观进取的品质,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表1 自我认知各章节教学内容Tab.1 Autognosis teaching content of all chapters

续表1

5 自我认知课程教学策略

5.1 帮助学生更好地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

自我认知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以自己的优势而骄傲自大,不以自己的缺点而妄自菲薄,完整悦纳自我,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积极发展自我。

5.2 引导学生在各种关系下认识自我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引领学生有意识觉察自我与家人、自我与同伴、自我与合作者、自我与教师的关系,识别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全面认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评价自我的状态,有意识改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升发展自我技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5.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16]。在自我认知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感恩父母、关爱同伴、为恋人负责、精诚合作、勤奋好学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各种视角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的关系。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5.4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人生发展方向

自我认知课程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定位,认清“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结合岗位的需求,进行人职匹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稳定性、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

6 结语

通过介绍自我认知项目开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自我认知课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重点阐述了自我认知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应用策略,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成效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自卑同伴大学生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寻找失散的同伴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