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女性相关谚语对比分析
——基于概念隐喻视角

2021-03-30 13:31宋倩倩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源域谚语隐喻

宋倩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汉语的“谚语”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原本代指人民群众代代相传使用至今的实用语句,到现在通常被称为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经验以及智慧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现代韩文里谚语通称“속담”,汉字为“俗谈”,可见中国文化对其影响至深。数不胜数的谚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以隐喻为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观念,适合用于研究隐喻认知。在中韩谚语素材中,女性谚语的数量居多,是特定历史的父权社会与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通过了解有关女性的谚语,比较分析其蕴含的概念隐喻,可以得知中韩两国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展开。他们在书中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语言、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经历、理解与感知另一种事物。”由此,学界产生了一个新认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渗透于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概念隐喻”是重要人类的想象机制之一。它高度概括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反映了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对自然和世界有了早期而深刻的认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 (始源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投射,“目的域”的理解依赖于“源域”的结构、意义特征,“目的域”的意义往往取决于“源域”。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的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概念的“相似性”的认识。相似性作为谚语隐喻义的认知基础,在源域与目标域映射过程中能够突显出某一类似的特性特征。本文在接下来的中韩女性相关谚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的相关分析中,主要抓住源域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韩女性相关谚语的概念隐喻对比

本文中文语料主要摘自由徐宗才和应俊玲主编的《俗语词典》(修订版)(2004),温端政主编的《中国谚语大辞典》(2011)。韩国语语料是采用최근학《한국속담사전》(1992)、이기문《속담사전》(1997)、승재선《여성속당사전》(1998)中收集到的女性相关谚语为主。本文主要采用전헤영的分类方法,从“女性是动物”“女性是植物”“女性是事物”“女性是食物”四个层面的概念隐喻,从源域所反映出来的隐喻特征的角度去对比中韩谚语所突显的女性特征的异同。

(一)中韩谚语中“女性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对比

1.家禽类

家禽是与寻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动物,在中韩两国谚语的动物隐喻中,以鸡、马之类的家禽概念化的隐喻较为常见。在中韩谚语中女性被隐喻成家禽时,最大的特性为女性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암탉이 울면 집안이 망한다(如果母鸡哭泣,家里将会一团糟)”“암탉이 운다(女人当家)”“懒鸡婆带不出勤鸡仔”。对母鸡(암탉)的隐喻将母鸡的习性及其作为家畜的从属属性都投射到了女性的概念上,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而对马科动物的隐喻,也是体现出在农耕时代女性的低下社会地位,如“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娶来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한 마당에 암말이 둘이다.(一个院子里都装满了母马)”。但可看出中国谚语倾向于将女性隐喻为妻子的身份,韩国谚语则侧重表示女性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2.非家禽类

在中国谚语中,非家禽类动物的谚语有将女性被比喻为黄蜂、仙鹤、老虎的隐喻表现,显示出了女性较为阴暗且处于从属地位的一面。如:仙鹤顶上红,黄蜂尾后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最毒黄蜂针,最坏后娘心;世间三件休轻惹,黄蜂老虎狠家婆;虎凭山,官凭印,婆娘凭的男子汉。

以上中国谚语,用“鹤顶红”“黄蜂针”“黄蜂”“老虎”为源域,突出女性这一目标域“毒”“凶狠”的特性,还将老虎靠山隐喻为女性依靠男性,处于被支配地位。韩国则出现了狐狸、老鼠、燕子等动物源域。

미인 끝은 여우된다.(美女最后变成狐狸)

남자는 나이 먹으면 어른 외고 여자는 나이으면 여우가 된다.(男人逐渐成为长辈,女人逐渐变成狐狸)

여자가 버는 것은 쥐 별이다.(女人挣的钱就像老鼠挣的钱)

돋아 오르는 반달 같고,물 찬 제비 같고,깍은 방들 같다.(像冉冉升起的半月,丰盈的燕子,削后的栗子)

上述例子中,以“狐狸”为源域的谚语既有凸显女性的性格如同狐狸狡猾,持否定态度,也有希望人们如同提防狐狸一般提防女性,显示女性机智的一面。以“燕子”为源域的谚语指向女性的外在美,以“老鼠”为源域的则指向女性的内在价值。

(二)中韩谚语中“女性是植物”的概念隐喻对比

谚语多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从远古时代开始,植物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不少文学创作都会采用植物意境,在女性谚语中也存在着较多采用了花、树和草等作为隐喻源域的谚语。

1.“女性是花”

花在普遍认知中很容易联想到女性的脸庞与身姿,暗含着女性如同鲜花可以采摘,是可以占有的。如“女人一朵花,全靠衣当家”“十七十八一枝花”“는같은 살결에 꽃같은 피부이다(雪肤花貌)”“꽃같은 얼굴에 옥같은 살이다(花容玉肌)”。并且不是所有关于“花”的外表源域都是表示美好概念,如“효박꽃을 꽃이라니까 오는 나비 괄시한다.(把南瓜花叫作花就看不起蝴蝶)”,可以看出韩国对于外貌的看重。还可以将“花”这一源域花期短暂和女性美貌的短暂的相似性与女性年龄联系在一起。如“好花易落,红颜易衰”“여자삼심에는꽃이지고.남자삼심에는꽃이핀다.(女人三十岁花谢了,男人三十岁花开了)”“아롭다운 꽃은 진뒤가더럽다.(美花谢后会更丑)”。

2.“女性是草”

딸과 호박굴은 옮겨놓는데로 간다.(女儿与南瓜蔓一样,放哪儿去哪儿)

女人是搓草绳,捶捶好多少。

蒿枝不能当作柴,妇女不能当作人。

在“女性是草”的概念隐喻领域中,中国谚语表达的多为女性婚恋关系中妇女家庭地位低下的情况,韩国谚语虽然也是表示女性地位低下情况,却是从女儿的角色出发的。

3.“女性是树”

树大分叉,女大离家。

고목이되면오던새도안온다.(成为老树之后,以前的鸟儿都不来了)

고목에는눈먼새도앉는다.(老树上坐着瞎的鸟)

中国谚语中,“树大”表示女性年龄大了,映射的是女性年龄这一目标域。而在韩语中用고목(古木/老树)则是岁数大的女性,“瞎的鸟”“以前的鸟儿都不来了”则暗指女性岁数增大之后,就会失去原本的价值。

(三)中韩谚语中“女性是事物”的概念隐喻对比

1.“女性是钱财”

在中韩谚语中,都普遍认为女性是属于男性的财产,具有使用价值。“静女守身如执玉”“姑娘的身,贵如金”中将女性的贞节隐喻为“玉”“金”,“男人以财为貌,女人以貌为财”中女人美貌是“财”,“丑妇家中宝”妻子丑容是“宝”,“人老珠黄不值钱”人老之后如“珠黄”不值钱。韩国谚语中,“金钱”源域所对应的目标域为계점(臭婆娘),是较为不礼貌的称呼돈은계점과같다.(钱和臭婆娘一样)、계점과돈은숨겨두고써라.(把钱和婆娘都藏起来用吧)。

2.“女性是衣物或武器”

在“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嫁过的姑娘,穿过的衣裳”中,“薄田破棉袄”“穿过的衣裳”等以衣服为源域,将特性投射到女性身上,反映了女性的地位之低,以女儿为目标域的谚语则使用了贴心的“小棉袄”作为源域,如“丫头是妈的小棉袄”。

中国谚语还常将女性的美色隐喻为“刀”“斧”,女性的口舌隐喻为“大斧”等武器,如:“峨眉本是蝉娟刀,杀尽风流世上人”“长舌乱家,大斧破车”。

3.“女性是家或瓷器”

在韩国谚语中,“家”的概念是说明女性和家都需要家主的打理、扶持,女性附属于房子的主人即男性,如“아내와집은가꿀수록좋다.(妻子和家都需要装扮栽培)”。而用“瓷器”这一源域,则是表现出女性本质上脆弱与言语上啰唆的性格特征,如“여자는사기그롯이여다.(女人是瓷器啊)”“여자가셋만모이면사발도말을한다.(三个女人凑一起连瓷碗都要讨论)”。

(四)中韩谚语中“女性是食物”的概念隐喻对比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

장은목을수록값이오르고,처녀는목을수록값이열어진다.(酱放得越久价值越高,女人年龄越大价值越低)

여자가말이많으면장맞이쓰다.(女人多话,酱味会苦)

쌀과 여자는 수록 더 곱다.(大米和女人越白越美)

쌀과 여자는 탐에박야 급다.(大米和女人在深夜更艳丽)

여자의마음은변터이족끊듯한다.(女人心如熬粥般容易变卦。)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对人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决定了在农耕社会里男性的地位无疑要高于女性。而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的差异性,在源域的选择上中韩两国显示出了显著的不同。

在汉语谚语中,隐喻女性的食物源域有豆腐渣和面。豆腐渣毫无利用价值,体现了女性被人看轻、低下卑微的社会地位。而以面隐喻女性,意味着女性如同面一般可以任人揉搓与摆布。在韩国谚语中,使用了独特的酱来凸显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掉价的认知以及啰唆的性格特点。用大米隐喻女性的外表,用粥隐喻女性的善变内在。

文章基于概念隐喻视角来理解中韩女性相关谚语中两个国家对于女性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两国谚语在动物、植物、事物、饮食等源域概念系统上既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又有两国特有的概念隐喻,呈现出了差异性与文化特殊性。两国的女性相关谚语大部分反映了社会的传统理念与文化特征,即对女性这一群体持有看轻与偏见的认识,女性地位相对低下的现实。本文只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述,相信今后关于概念隐喻领域下的中韩女性相关谚语研究会更为细致。

注释

①Lakoff, G.&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②전해영(1997),여성관련은유표현에대한연구속담속언을중심으로,이화어문논치,태학사.

猜你喜欢
源域谚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谚语趣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谚语趣画(一)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