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峰
(江苏省邳州市文化馆,江苏邳州 221300)
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位于邳州市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人类在此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1991年,邳州市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有的迅速消亡,有的濒临灭绝,有的后继乏人,有的惨淡经营。为了进一步掌握邳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现状,本人用了2年多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深入全市各镇的重点村、组实地调研,拜访老艺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促进我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利用。
邳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主要分为工艺美术、表演艺术和游艺竞技三大类,具体有8个品类。
1.民间美术类。邳州民间美术,主要以民间绘画和民间剪纸而闻名全国,在第二次全国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中,邳州共有民间绘画、民间剪纸、门笺、喜床画、花鸟字、泥玩具、竹木玩具、糖人、面人、指画、葫萝画、木板年画、烙画、玉石雕刻等14项,均分布在全市各乡镇。当时,从事民间绘画的艺人有2600多人,剪纸艺人2000多人,门笺制作者约有7000多人。目前,仍然还能坚持民间艺术创作的只有不到3000人,其中民间绘画骨干艺人230人,剪刻纸艺人1650人。在这些艺人中有6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人被文化部社文司授予“全国优秀民间绘画家”称号;1人被授予“全国艺术百家”称号。
2.民间音乐类。邳州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民歌、民乐、戏剧音乐、曲艺音乐等。邳州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几千年来不断创造、广泛留传下来的宝贵才富,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是群众自我娱乐的“精神食粮”。在第二次全国文化资源普查中,共普查出民间歌谣1151首、民间音乐150首,形式上包括小调、号子、歌舞曲、说唱等。代表曲目有,小五更、八仙庆寿、打夯歌、号子歌、剪纸歌、胡打算和劝嫁歌等,流传地区遍布全市各乡镇。邳州的民歌民乐舞动着的是这片土地的心绪节奏,寄托着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吉祥、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祈愿。但随着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潮音乐的涌入,千百年来以口传身授方式传续于民间的民歌民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3.民间舞蹈类。邳州民间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生活习俗舞蹈和岁时节令舞蹈2个大类,28项,分布于全市各镇,如:狮子、落子、竹马、旱船、高跷、花鼓、花挑、大锯缸、独杆轿、龙灯、莲湘、花篮、旗锣会、黑驴、腰鼓、扇子舞、假马、架阁、鲤鱼戏花篮等。这些舞蹈大部分是在春节时演出,因此群众都叫它乡会或春会。每年春节到元宵节,各地的春会都到附近的乡村流动演出(又称跑会)。邳州春会以不同角度表现本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登记在册的民间舞蹈班社或舞蹈队500多个,演出形式有26种,流行唱词30种,全市春会组织489个,重点艺人250多人。目前,大部分民间舞蹈演出队消失了,只有邳州跑竹马团队坚持演出,有重点艺人50多人。
4.戏曲类。邳州传统戏剧主要有柳琴戏和扬琴戏,都是本土自有的地方剧种,分布于全市各镇。邳州柳琴戏俗称肘鼓子,也叫拉魂腔,它起源于民间唱曲,明代形成四句腔曲种,自成一体。清代中期拉魂腔在邳州逐渐成熟,并广泛流行,男女老幼都能唱上一段,百姓对此戏十分入迷,有“三天不唱拉魂腔,吃饭睡觉也不香”之说,民间的演出戏班遍及各地。1950年先后成立邳县柳琴一团、邳县柳琴二团,1955年两团整顿合并,成立邳县柳琴剧团。在“文革”期间,柳琴戏的艺术生产和人才培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文革”结束后,被禁演的古装传统剧目获得解放,从上演传统戏《小刀会》开始,柳琴戏在我市的影响逐渐扩大。邳州市柳琴剧团先后上演的传统剧目有:《西岐州》《南唐传》《樊梨花点兵》等九十多出。移植上演的现代剧目有《仇深似海》《李二嫂改嫁》《白毛女》等八十多出。上演改编的剧目有《杀狗劝妻》《刘庸私访》,等六出。上演的创作剧目有《王杰来到地雷班》《大燕南飞》《运河滔滔》等十五出。进入新世纪,在演出市场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邳州市柳琴剧团坚持创作、坚持演出,分别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柳琴戏《王继天》《一门三烈》《甜水湾湾》等剧目。近二年,又创作演出了《爱在大榆树街》《西洼子街的喜事》《桥头村的爷们》等大型现代柳琴戏。真实地反映了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人民的新生活。
5.曲艺类。邳州曲艺的说唱形式很多,有大鼓、扬琴、渔鼓、评书、坠子,快板书、小柳琴等。这些曲艺形式在邳州的形成与流行,历史很久,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邳州曲艺的发展历经磨难,经过了建国初期的发展繁荣期、“文革”时期的禁艺毁人期到八十年代的空前繁荣期。1980年3月,青年评书艺人周绍俊出席了江苏省第四届文代会,一大批艺人及创作作品在省市获奖,在这期间,全县共创作中长篇新书35部,其中,十二部参加了全县中长篇新书调演。
6.杂技类。八十年代以来,活跃在我市演出舞台上的杂技魔术团队,有张承道和徐小天的杂技团,其中张承道的演出团队最齐整,演出影响较大。
7.民间手工技艺类。邳州民间手工技艺门类很多,主要有:蓝印花布、绣花鞋、高粱皮编、草编、竹编、蒲编、麻编、芦苇编、土陶烧制、竹马制作、纸塑狮子头、布老虎、印染、贡菜、八集豆卤、邳城八宝菜、玉石雕刻、扎彩等18个品种,从事民间手工艺的艺人众多,约有11000多人,在第二次全国文化资源普查中,登记的重点艺人就有790多人,各类手工艺均分布在全市各镇。目前,邳州市登记在册艺人13000多人。2007年,邳州纸塑狮子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8.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在本类项目中,我市比较流行的有来六洲、打泥瓦、打拉门、跳绳、拔河以及邳城象棋等51项,其中室内游戏5项,庭院游戏25项,智能游戏5项,博弈游戏4项,赛力竞技12项。邳城的棋村以象棋的普及而全国闻名。
以农民画和民间剪纸为代表的邳州民间艺术,是我市的特色文化。
1.邳州民间剪纸。邳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剪花样、刻门笺甚为流行。1962年,县文化馆为挖掘开发这种民间艺术,就举办过窗花、剪纸展;1980年多次举办过剪纸培训班,之后这株“乡间奇葩”破土而出,从1983年开始,邳州民间剪纸作品先后赴南京、北京、山西吕梁等地展出。邳州民间剪纸艺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多彩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把传统的民间剪纸技法同现代的新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大批现代民间剪纸,作品构图简练,造型夸张浪漫,线条粗犷明快,其民俗民风、乡土情趣跃然纸上,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之气。2007年,邳州剪纸(合并为徐州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2.邳州农民画。邳州农民画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建国初期最早的农民画乡,全国第一幅农民画就诞生在这里。1958年,民间绘画活动达到高潮,骨干农民画作者达2000多人,形成了村村有壁画,家家画满墙的景象。同年,《人民日报》对邳州农民画作了详细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被国家确定为壁画县。1960年8月,在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邳州农民画作者梁传魁,并嘱咐他:“你们邳县农民画搞得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60多年来,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始终遵循周总理的指示,不断在探索中发展提高。先后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会、农民画协会,举办长期、短期培训班100多期,培养作者2000多人,累计创作作品数10万幅,有1000多幅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1.缺少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见利忘义,进行不正当开发,使得许多很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自然贬值,影响了它的传承和发展。
2.各级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也没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时经费投入不足,也缺少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和措施。
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生存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传统文化艺术的生产及生产环境遭受强烈冲击,从事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队伍也越来越小,从业艺人越来越少。市场打不开,销售渠道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挫伤了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少作者失去信心和激情,纷纷“停业”“歇业”“转业”,后继乏人现象十分明显。
多年来,我们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
1.进一步营造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等活动,推荐表彰优秀的民间艺术及民间艺术人才。设立大师工作室、名人作坊,推动邳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
2.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普查登记工作制度,每10年普查一次,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变化状况,更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花大力气,对重点项目和重点艺人加强保护,解决在传承和传播中的现实困难。
3.坚持开展推广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终,介绍和宣传。通过举办有关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的培训班、研讨会和各类专题论坛、讲座,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养出一批懂专业、热爱专业的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