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东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畜禽繁育改良站, 山西 长治 046500)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指公牛与母牛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公牛不孕、母牛早产、流产、胎盘畸形等情况在不断上升。对牛集约化养殖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牛繁殖性障碍疾病出现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
牛繁殖过程中极易受到传染性因素的影响。导致牛出现障碍性疾病:(1) 布鲁氏菌病。该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牛感染后呈隐性经过,可破坏牛的胎膜与子宫,还会引发关节炎。在春夏两季,牛细小病毒会出现较多该病毒,可以通过牛胎盘直接对胎儿进行感染,导致死亡。(2) 结核病是也是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疾病,会对牛的内脏、消化道、生殖道等器官造成不利影响,可发生母牛流产。(3) 钩端螺旋体病。在一部分由感染发病之后主要会出现黄疸等情况,而该病大多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成年牛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肾脏的病变。(4) 牛衣原体病又称鸟疫。生病后的牛表现为肺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子宫炎等病症。母牛常会在出产期流产。妊娠期的母牛会在怀孕后期突然早产,有的产弱子,有的整窝死胎或产出活胎与死胎,大部分会几天内死亡。公牛则表现为睾丸炎、尿道炎。在对公牛配种时,会出现带血的分泌物。精液的品质较差,由此母牛的受胎率会降低,流产率会增加。
非传染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繁殖功能障碍,(1) 性器官发育不全、输卵管堵塞等机能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卵巢囊肿性机能衰退等。(2)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繁殖性障碍性疾病为子宫内膜炎,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因消毒不当导致的异常,极容易发生流产。(3) 由于日粮配比不均衡、缺乏运动,由此导致留在子宫输卵管等地方乘机出现营养性繁殖功能障碍,导致肥胖不孕。(4) 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种应激因素较强都会对牛造成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比如母牛发情,不规律受精率低。比如在日常用水时,由于供应不足,牛舍的空气较为污浊,含有大量氨气与氧化性有害气体,从而导致牛的繁殖力下降。
常见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有四种症状。(1) 发情障碍。母牛在繁殖年龄期间几个月不发情或者发情的周期紊乱,到了配种年龄的母牛不发情或者断奶后的母牛在较长时间不发情,或者发情时间较短,临床的机器很难检查出来。(2) 妊辰障碍。母牛多次交配仍然不怀孕或者妊娠期的母牛经常发生流产、死胎等症状。母牛产前很少会有临床表现。短时间内母牛的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母牛分娩较为顺利,但胎动在减弱甚至无胎动。产子过程会出现全部死仔的情况。(3) 排卵性障碍。排卵障碍的牛发情正常,但不排卵,从而导致成熟的卵细胞退化与封闭,降低配种受胎率。(4) 种公牛繁殖性障碍。公牛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品质变差或者生殖器官出现炎症。
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增强牛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有感染疾病的风险。保障牛场生产关键是科学化饲养管理。饲养员需要结合不同牛的品种、生理发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际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饲养标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牛的品种与年龄进行合理的管理,创造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要保证养牛的牛舍干净整洁与通风。尤其是在夏季,应当注意防暑。而在冬季需要注意留的保暖,才能降低由发生疾病的风险。
消毒工作是彻底阻断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能够清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清洁是消毒的前提,所以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牛场的粪便、垫草等物品进行清理,进一步消毒。此外也要严格管理物料的出入口,对极易出现疾病传染的区域定时、定点深入消毒。
流通的频率在增加会使得结核病等传染病发生概率增加。牛场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正在发生的疫情种类进行科学免疫与防范。对出现血清阳性的个体及时淘汰。禁止从疫病高发区引进种牛,阻断传染病传播。
建立完善的牛繁殖登记系统,着重强调人工授精或人工助产技术的操作实施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尽量的降低人为操作因素,从而保障牛繁殖率。
想要提高牛群的整体生产就需要增加对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关注,需要从传染性因素与非传染性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并结合当地养殖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要强化疫苗的接种,及时的剔除不良的个体,从多个方面保证养殖场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