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莲 黄茂兴
【摘要】对2011~2018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数据展开研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各创新政策组合指数,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 全面分析各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 创新政策总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但不同类型创新政策组合的效果存在差异性, 资金政策组合与自主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环境政策组合与自主创新则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中介效应分析显示, 创新政策组合会通过中介变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 高技术创新更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结论对于完善和协调各种创新政策、发挥创新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领和杠杆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创新政策组合;可持续发展;面板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力军, 必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够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但是, 创新作为一项长期投资项目, 是否成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高投入、高风险及短期难以衡量回报的特点, 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动力[1] 。 在这种背景下, 根据宏观调控理论, 国家应为企业提供一些创新优惠政策, 发挥创新政策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 围绕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等战略规划, 各层级政府颁布的各种创新政策已覆盖财政补贴、税收、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各个层面, 形成具有一定效果的创新政策组合体系。 这些政策带来一定的创新驱动效应: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2018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量高达154万件, 占全球总量的46.4%; 我国创新指数连续多年不断提升, 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在全球第14位; 2013 ~ 2018年,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一直稳居世界第二, 研发人员总数多年位居世界第一①。 但是, 我国创新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相对缺乏。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多年占比较大, 发明专利仅占三成左右。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不明显, 大部分企业的创新仍停留在低技术附加值领域[2] 。 因此, 从企业微观层面考察创新政策的经济效果和内在作用路径,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和协调各创新政策, 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和杠杆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此, 本文将立足于企业面板数据,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创新政策组合指数, 然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全面分析不同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影响机理, 及企业自主创新在各政策组合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
二、文献回顾
(一)创新政策组合的分类
创新政策组合是一国或地区为推进技术创新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 涉及科技、经济、人才、金融等诸多领域[3] 。 这些来自不同层级行政部门的创新政策形式不一、各具特色, 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 Marco等[4] 从政策工具角度, 将创新政策分为供给政策、需求政策、环境政策三大类; 创新政策的目标可划分为鼓励基础研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完善创新系统[5] ; 袁胜军等[6] 将创新政策分为直接政策、间接政策与环境政策。 俞立平等[7] 立足于行业和省域数据构建创新政策指标, 衡量创新政策的整体效果。
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 也是创新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从整体上看, 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真正能享受到并产生影响的创新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政策、配套设施及市场环境等。 前三者通过资金补助或降低税费等直接和间接的资金路径让企业获得收益, 本文将它们归类为资金政策组合, 而后三者则立足于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软硬件条件, 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将其归类为环境政策组合。
(二)创新政策的作用效果
创新政策对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不同层面对各层次主体发挥激励作用。 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创新政策的宏觀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创新政策的实施将影响科技创新的方向、速度与规模, 对国家、区域和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大的影响[8-10] 。
企业作为创新政策的重要受益者, 其自主创新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 近几年许多研究聚焦于单项科技政策带来的企业微观效应: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R&D产生互补效应, 但高额度补贴会抑制企业自主创新[11] ; 税收减免能够明显促进企业研发投资水平提升和研发投入强度加大[12] , 但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13] ; 高新区的建立能够提升集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4] ;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的加大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5] 。 这些单项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
综上所述,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创新政策产生的宏观、区域和产业效果, 或单项创新政策产生的效果, 而立足于企业微观数据来研究创新政策组合如何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文献比较缺乏。 因此, 本文将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多种实证方法, 分析各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果及内在影响机理。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立足于企业微观数据,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类创新政策组合进行测度, 拓展了创新政策组合的衡量方法; 第二,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更加深入地探究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影响机理; 第三, 考察了企业自主创新在各政策组合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 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启示。
三、研究假设
根据技术创新和宏观调控理论, 技术创新充满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知识技术的外溢性, 应充分发挥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将技术创新和政府职能结合起来, 帮助企业减少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 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损失,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Porter[16] 认为创新政策非常重要, 能够加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政策具有融资效应和成本效应, 政府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政府R&D补贴提供了必要和及时的资金支持, 利息补贴、上市补贴等金融支持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有效地缓解创新资金的压力和风险, 提高企业的创新主动性, 提高研发投入水平, 激励企业创新研发活动, 进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17] 。 而税率降低、税收减免、具体税收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能够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 环境政策组合主要通过间接方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产生技术创新效应:高新区的建立能够形成关联企业的集群和规模效应; 很多城市积极推出人才引进政策, 有利于提升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素质; 公平、竞争的区域环境, 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创新[15] 。
然而, 现有研究对于很多单项创新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未形成统一观点, 这可能是因为单个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度比较有限, 政策效应不够稳定。 但这些创新政策融合在一起, 形成创新政策总组合, 就能够产生更大、更稳定的综合激励作用, 促进企业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提高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 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从整体上看, 创新政策总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即创新政策总组合的激励力度越大, 企业自主创新越积极, 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资金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随着资金政策组合力度的不断加大, 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会得到提高, 但超过一定水平后, 资金政策组合对自主创新的激励效果会呈下降趋势, 两者呈倒U型关系。 这是因为, 当资金扶持超过一定水平, 容易让企业产生依赖心理, 降低企业改善运营和降低成本的动力, 引发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例如, 过度购买行为、大幅增加非常规生产性成本、创新规模的过度扩张等都会加大企业运营负担, 降低创新的投入产出比。 同时, 对研发投入的其他融资渠道也容易产生挤出效应, 进而抑制企业自主创新。 另外, 为获取和维持各种高额的资金政策资源, 企业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造成资金政策资源在配置上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相反, 环境政策组合激励力度越大, 越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创新。 高新区的建立, 特别是国家级高新区, 不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也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关联企业的集聚提供了载体, 通过分工细化、知识溢出、共用基础设施产生企业集群和技术创新效应, 提升集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4] 。 近几年, 国内很多城市陆续推出各种人才优惠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中高级人才, 对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积极作用, 而员工素质越高,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 另外, 外部区域环境公平性、竞争性越强,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 企业越能够积极、有效地创新。 因此, 不同类型的政策组合效果存在差异性,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资金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先上升再下降, 两者呈倒U型关系;
H2b:环境政策组合力度越大, 企业越能够积极地创新, 两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现阶段,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 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 不能仅关注企业近期利润, 更应该重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同时具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8] 。 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创新政策组合能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 并通过自主创新这一中介桥梁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一方面, 自主创新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提高产品所占市场份额, 增加企业收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 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提升经营利润, 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 环境政策组合能够提高企业软实力, 有利于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创造更好的区域环境, 给企业长期发展带来动能。 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新政策组合将通过中介变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政策组合的作用机制及路径如图1所示。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对2011 ~ 2018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数据展开研究, 并进行以下处理: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 删除ST类企业; 对连续变量在1%和99%的分位点上进行缩尾处理, 以避免极端值的干扰。 经过上述处理, 最终得到9070个样本。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各创新政策、专利数据和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 国家级高新区数据来源于各高新区官方网站, 市场化指数来源于《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19] 。
(二)变量定义
1. 创新政策组合。 根据星网锐捷、新大陆等多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调研和业内专家的咨询结果, 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从研发补贴②、税收政策、金融支持、人才政策、配套設施和市场环境六个层面构建创新政策组合指标, 具体定义和解释见表1。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是一种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进行数据降维的方法, 可将多个变量转换为一个或少数几个综合变量, 通过综合变量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个数据集。 本文先对负向指标“税收政策”取负数进行正向化处理, 再对各创新政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资金政策组合、环境政策组合和创新政策总组合三个主成分合成指标。 指标体系及各指标具体衡量方法如表1所示。
2. 自主创新。 很多专利技术可能在申请过程中就已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借鉴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 并考虑到创新政策影响的滞后性, 本文用滞后一期的专利申请数量衡量企业自主创新③。
3. 可持续发展。 借鉴靳曙畅[20] 的衡量方式, 在测算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时, 综合考虑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 具体计算公式为:可持续发展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1-每股税前派息/(净利润/股本)]/{1-(净利润/所有者权益)×[1-每股税前派息/(净利润/股本)]}。 考虑到创新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滞后性和缓慢性, 可持续发展率取滞后二期的数据。
4. 控制变量。 借鉴相关研究, 本文对企业的基本属性、偿债能力、经营情况、公司治理等进行了控制。 其中:通过公司上市年数反映企业基本属性; 通过权益乘数衡量企业偿债能力; 以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通过产权性质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反映公司治理情况。
各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2所示。
(三)检验模型
为分析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果及其内在影响路径, 验证H1, 本文参考黎文靖等[21] 的方法建立模型(1)和模型(2):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各创新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等核心变量原始数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可以发现, 研发补贴和金融支持这两项直接资金扶持政策的最大最小值差距显著, 标准差较大, 说明这些政策资源较易集中于少数企业, 容易发生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人才政策、配套设施和市场环境作为外部环境政策, 在不同企业间差距相对较小, 从侧面说明环境政策组合具有相对公平性、普惠性特点。 企业自主创新最大最小值差距相对较大, 标准差相对较高, 说明企业间的自主创新成果存在较大差距。
(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本文首先检验了各个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果, 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第1 ~ 4列可知, 创新政策总组合、资金政策组合和环境政策组合的系数均为正,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各类政策融合在一起能产生积极的政策激励效果, 显著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产出, 支持了H1。 由第5列可以发现, 资金政策组合的平方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环境政策组合的平方项系数不显著, 说明当资金政策组合超过一定水平后, 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果会下降, 两者呈倒U型关系, 而环境政策组合不存在这种现象, 说明环境政策组合实施力度越大, 企业越能够积极、有效地创新, 从而验证了H2a和H2b。
(三)分位数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在不同程度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数量分布下, 创新政策组合对自主创新具体的影响效果, 本文将所有被解释变量由低到高分为10个分位, 进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 表5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 创新政策总组合的系数显著为正, 系数变化范围为[0.215,0.364], 说明在每个分位点上, 创新政策总组合均能显著地促进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创新政策总组合每提升1%, 自主创新水平将提升0.215% ~ 0.364%, 进一步验证了H1。
同样, 由表6可知, 资金政策组合和环境政策组合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58,0.247]、[0.214,0.307], 说明在每个分位点上, 这两种政策组合也能显著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再次验证了H1。
(四)中介效应分析
表7列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中介效应, 可以发现:第3列的创新政策总组合(POL)系数不显著, 其他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说明在各个创新政策组合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 自主创新发挥着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前文的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公式为 [φ1?2?1+φ1?2], 计算可得, 在创新政策总组合、资金政策组合、环境政策组合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 自主创新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比依次为:完全中介、19.68%、16.68%。 因此, 创新政策组合将通过中介变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验证了H3。
六、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一)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对核心解释变量企业自主创新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衡量:企业自主创新为公司当期与滞后一期的专利申请数量之和加1取自然对数。 检验结果表明, 各个变量的数值和显著性都比较稳定, 与前文结论基本一致, 限于篇幅, 本文未列示回归结果。
(二)进一步分析
为了衡量指标的可靠性, 从创新效果层面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含量的企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参照周煊等[23] 的研究, 构建模型(7)和模型(8):
考虑到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滞后性和缓慢性, 模型中SGR为滞后二期的可持续发展率, ZCX(GCX, DCX)代表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创新, 低技术创新), 分别为滞后一期的公司专利(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数加1取自然对数。 另外, 为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表8中SZCX(SGCX, SDCX)分别为公司当期与滞后一期的专利(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外观设計)两期申请数之和加1取自然对数。 其他变量定义参见表2。
表8的实证结果表明, 自主创新和高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而低技术创新的系数均不显著, 说明只有发明专利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可能只是企业为获取政策支持或完成政策考核而采取的低技术创新活动, 可能有助于企业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和利益, 但是无法帮助企业维持长远发展。 因此, 只有高技术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以2011 ~ 2018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考察了创新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果及内在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发现:第一, 从整体上看, 创新政策总组合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第二, 不同类型创新政策组合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 资金政策组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先上升再下降, 两者呈倒U型关系, 而环境政策组合对自主创新产生线性的正向影响, 政策力度越大, 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越多; 第三,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 在创新政策组合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 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着中介作用。 另外, 只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获得竞争优势, 进而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建议
第一, 优化创新补贴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 根据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投资总额、企业前期投入等进行适度补贴, 并根据企业每期创新投入和完成情况进行分期拨款。 另一方面, 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估与考核, 加大对虚假骗补、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 建立以研发质量为导向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 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含量的创新。
第二, 拓展融资渠道,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 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上市扶持力度和资金奖励力度; 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基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投资于高科技行业;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券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 其次, 拓宽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担保机构, 支持高科技企业获得商业贷款; 建立政府创新基金, 为重要的高科技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 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贴息扶持力度。 最后,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向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等环节倾斜; 降低税收优惠的企业门槛, 降低税率; 强化高科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第三, 加大力度改善创新环境。 在人才政策方面, 鼓励校企合作, 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 鼓励各城市推出人才优惠政策, 吸引各种高级人才; 在知识产权方面,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力度以有效地遏制侵权行为; 在区域和市场环境方面,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支持高新园区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 鼓励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以市场应用为牵引, 推动技术和产业不断升级。
[1] Pierrakis Y., Saridakis G.. Do publicly backed venturecapital investments promote innov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privately and publicly backed funds in the UK venture capital market[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2017(7):55 ~ 64.
[2] 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2014(4):71 ~ 80.
[3] Flangan K., Uyarra E., Laranja M..Reconceptualising the "policy mix" for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2011(40):702 ~ 713.
[4] Marco Guerzoni, Emilio Raiteri. Demand-side vs. supply-side technology policies: Hidden treatment and new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policy mix[ J].Research Policy,2015(44):726 ~ 747.
[5] 徐喆,李春艷.我国科技政策组合特征及其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17(1):45 ~ 53.
[6] 袁胜军,俞立平,钟昌标,陈钰芬.创新政策促进了创新数量还是创新质量?——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J].中国软科学,2020(3):32 ~ 45.
[7] 俞立平,钟昌标.创新政策、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机理、大小、规律[ 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0(2):52 ~ 65.
[8] Camagni R.,Capello R..Regional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the EU regional policy reform:Toward smart innovation policies[ J].Growth and Change,2013(2):355 ~ 389.
[9] 李伟红,柴亮.区域创新政策工具的互补性测度与实证检验[ J].财经科学,2014(4):100 ~ 107.
[10] 张永安,耿喆,王燕妮.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32 ~ 40.
[11] 毛其淋,许家云.政府补贴对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基于补贴强度“适度区间”的视角[ J].中国工业经济,2015(6):94 ~ 107.
[12] Bloom N., Griffith R., Van Reenen J.. Do R&D tax credits work?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 1979-1997[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1):1 ~ 31.
[13] 张俊瑞,陈怡欣,汪方军.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评价研究[ J].科研管理,2016(3):93 ~ 100.
[14] 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 J].管理世界,2015(8):30 ~ 38.
[15] 吴超鹏,唐菂.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企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J].经济研究,2016(11):125 ~ 139.
[16]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 Macmillan,1990:210 ~ 217.
[17] Claudio P., Rubini L., Podetti S.. Government surpport and R&D investment effectiveness in Chinese SME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J].Asian Economic Papers,2017(1):201 ~ 226.
[18] 苏屹,于跃奇,李丹.企业创新能力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研究———基于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 J].华东经济管理,2018(11):112 ~ 117.
[19] 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16 ~ 217.
[20] 靳曙畅.债务异质性、产权性质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6):67 ~ 84.
[21]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 J].经济研究,2016(4):60 ~ 73.
[22] 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 284.
[23] 周煊,程立茹,王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 J].金融研究,2012(8):166 ~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