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锦绣
期末考试又要到了,总有一群人天天说:“又浪了一天,好慌啊!”结果考试后发现,你确实没考好,但那些嚷嚷“没学习”的人都拿了高分。后来你惊觉,真正没复习的只有你,而那些“虚张声势”的人都是一边假装贪玩,一边背地里拼命努力学习。
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内心也害怕——如果没考好,会有哪些原因?运气不好?不够努力?自己太笨?原因很多,而他们最怕的是最后一个。
承认“自己太笨”太残忍了,这威胁到人的存在价值——拥有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我们会竭尽所能维护“有能力”的形象。一个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个?轻松学习就可以考到90分的人,谁会被认为“更有能力”呢?大部人都会觉得是后者。所以,为了制造一个“有能力”的形象。有些人就会一边拼命努力,一边又拼命假装不努力。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能力强到不复习也能考好”,即使失败了,也能用“没复习”这样的借口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
如果把对成功的向往画成纵轴,把对失败的回避画成横轴,那么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们就是图中右上角的矛盾体:一方面渴求成功,一方面惧怕失败,对任务又爱又恨——这种人在教育心理学家科温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中被称为“高驱高避型”的人,俗称“过度努力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拼命假装不努力。在坐标轴中,还存在着另外三种人:
拼命努力且不假装的人:左上角的“成功定向者”虽然渴望成功,但也并不害怕失败,只要能够真的学到东西,学习使他们快乐。拼命假装努力的人:右下角的“避免失败者”就跟上面的人相反,他们非常害怕失败,但又不喜欢学习,所以会一边假装努力,一边偷偷打酱油。拼命打酱油的人:左下角的“失败接受者”是最“佛系”的,对是否成功漠不关心,考试也阻止不了他们放飞自我,这种首先自己放弃的方式,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无能”的评价。
显然,这四种人中,“过度努力者”可能最让人讨厌——这实在太做作了吧!但其实他们心里也很难受:梦到考试失利而惊醒,怀疑自己的智商,害怕别人的评价……他们如履薄冰,只为在成绩排行榜的前列找一个位置。
为了理解他们的焦虑,我们需要追溯到心理学家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过度看重成绩排名的同学,关注如何超越别人,这是怀有强烈的成绩目标的表现;而踏实努力、专注学习的人,关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成绩排名是次要的,这是怀有强烈的掌握目标的表现。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类型的行为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关注知识与关注成績经常同时存在。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是“为何而学”,而不是完全偏废一头走极端。况且,我们想完全抛弃分数也不现实。评价我们的往往是外部的指标:从小到大的成绩排名,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同事的升职加薪,邻居的有房有车,社会比较无一不在把我们往成绩目标的方向推着。
那该如何“拯救”这些痛苦的同学呢?这也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多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排名和其他奖励;在我们长大后,尽量少跟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用内心的充实而非外界的评价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拼命假装”的劲头都用到真实的生活上吧。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