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超
【摘要】我们知道,错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错题教学,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解题正确,固然可喜,而解题出现错误,也不需要可悲.因为教师可将其作为最好的学习素材,和学生一起找到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下面笔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最值;定值;错题教学
人教A版数学必修5(以下简称教材)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ab≤a+b[]2”中指出ab≤a+b2(a>0,b>0)是一个基本不等式,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其是解决最大(小)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亦是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我们通过解决教材第111页例1的两个问题,能够由基本不等式进一步总结出以下推论:
设x,y∈N+,x+y=S,xy=P,
(1)如果P是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S有最小值2P.
(2)如果S是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P有最大值S24.
我们知道,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除了x,y必须是正数外,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使积或者和是定值,另一个是要使等号成立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这里,教师要意识到,这些在教师看来很“显然”的注意事项,学生却未必这样认为,就像会游泳的人对不会游泳的人说,应该怎样手脚配合、怎样换气一样,他们很可能对此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此,笔者设置了如下一道例题:
这种解法是错误的,虽然在意料之中,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于是,笔者迅速把两种解法抄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两种解法给出的结果不一致,显然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对吗?”多数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达成一致,认为解法2有问题.这还不够,笔者继续发问:“谁能说说解法2到底错在哪里了?”此时,学生开始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甚至,学生甲由于找不到解法2的问题在哪,又在怀疑解法1有问题,但二者不一致的结果使其陷入了困惑之中.
学生乙对于解法2错误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将4xx-3看作是一个函数,即设g(x)=4xx-3(x>3),那么g(x)=4+12x-3在(3,+∞)上是递减的,显然没有最小值.因此虽然有f(x)≥2g(x),但f(x)的最小值不能用g(x)的最小值来求.”
笔者马上发问:“既然这样,我们如果把条件改成3 学生乙陷入沉思,学生丙马上指出27不对并说:“因为当x=7时,f(7)=8,此时f(7)>2g(7)=27,不等式没能取到等号,也就取不到这个最小值了.” 笔者对学生丙的说法给予了肯定,接着将解法2进行了如下编号: 接下来,笔者请学生逐步检查,找出到底哪个环节的推理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认为是②,有的学生认为是④,但很快被大家一一否定,从而把目光聚焦在了从④到⑤的推导上.由④能否得到⑤呢?笔者指出之前学生乙的“函数思想”很好,不妨让这个问题更加直观——画图像!笔者打开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很快就得到了y=f(x)和y=2g(x)的图像如下: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y=f(x)的图像的确恒在y=2g(x)的上方,当x=4时,解法2的步骤②中的基本不等式取到等号,这个结论本身是没有错的,从图像上看,它描述的是y=f(x)与y=2g(x)的图像的切点,但是,这并不是y=f(x)的最低点,所以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求f(x)的最小值!笔者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同样是使用了基本不等式,为什么解法1就是正确的呢?显然,区别在于解法1的不等式右边是一个定值(常数):x+4x-3≥2(x-3)·4x-3+3=7. 设h(x)=7,作出图像:实际上,当凑出了定值,不等式一边为常数,其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这条直线与y=f(x)的图像的切点也必然同时是该图像的最低点!所以,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在求最值的时候想办法“凑定值”. 学生豁然开朗,愉悦之情溢于言表,那是解除了困惑的释然,是探寻到真理的成就感.乔治·波利亚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思路,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实际上,不单是针对正确的解法,对于自己或他人錯误的解法的纠正与反思,往往更能够深化理解,发展思维. 我们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知其不然,也要知其所以不然. 【参考文献】[1]马旭光.“说错题”教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小学教学设计,2016(32):62-63. [2]魏民.“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6):8-9. [3]俞杏明.也谈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一个教学困惑的突破[J].中学数学研究,2017(7):25-26. [4]李建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5(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