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
摘 要: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加了对各个领域的教育需求。在中学历史和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形成时空概念,正确地使用史料,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教科书中的人文观点,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信息,通过对该门課程的学习,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历史是一门可以涉猎许多方面的人文科学(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挖掘教科书中的人文视角,并将其与当地教育资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我国经典的传统美德,如和谐、仁爱、自谦、改革、爱国等品质和思想,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课程中的人文主义视角。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一些文明古迹或者是纪念馆,让学生在亲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和体会身边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观点,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的!
二、注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素养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使用基本历史方法,而且要将逻辑推理的方法贯穿于其中,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和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建立全面的、正确的历史发展观,使学生更加全面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认知素养。例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首先树立历史唯物史观,放弃个人偏见;其次,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感受其在人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在对“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发现变法实施的政策不仅有助于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使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当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虽死,变法犹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科学分析,使学生的认知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堂讲解是传授知识的普遍模式,教师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解,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也会更浓。在相互配合和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科学地对群体进行分组、分工、分类。例如,当学习“寻找身边的历史”这一课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名胜,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方法收集他们所需的资源,然后制作成PPT,并选派代表来完成制作的演讲。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可以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如有的制作MV,有的制作美篇,有的制作PPT,还有的进行演讲……通过各种形式,他们不仅获得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四、注重实践锻炼,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知识的联系性非常强。正是基于这些特点,老师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必须从理论出发,逐渐接近实践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需要开展活动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教学机会,检测他们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技能,从而更加准确地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践活动的进行,教师还可以检验自己教学的效果,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的帮助下,学生的情感还能得到升华。教师可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纪念馆、举行纪念活动、听讲座、观赏相关素材的纪实或电影等,并在当时或活动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和讲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让史实和历史思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主动接受。这样,教学就接地气并避免假大空,学生当然会受益匪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素养。
总之,历史学科是中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引入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玲.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79.
[2]王靖其.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8):227.
[3]赵晓红.探讨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J].华夏教师,2019(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