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妇科温肾阳安胎学术思想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2021-03-28 22:35胡欣欣马大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温煦马氏肾阳

胡欣欣,孙 云,马大正

(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妇科,浙江 温州 325100)

浙南马氏中医起源于明末1644年,皇子朱银潢改为马姓南逃,驻足永嘉,创始马银潢眼药事业。马氏第十代传人马大正继承祖业,师从浙江省高级中医师吴国栋主任,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马大正统览历代妇科学术,熟读古今医家著作,临证尤崇仲景之说,擅于使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在中医妇科专科用药、妇科外治法及仲景经方妇科领域的拓展应用方面颇有建树。“温肾阳安胎”是马氏妇科代表性学术思想之一。对于胎元不固,历代医家多遵循“产前宜凉,产后宜温”的治疗原则,恐温阳之药易致燥热动血而鲜有用之,遂有清热安胎之黄芩被誉为“安胎圣药”之说。马氏妇科温肾阳安胎学术思想独树一帜,本文从其理论依据、临床应用、医案举隅诸方面系统阐述。

1 理论依据

1.1 母子相依,子母同治

《灵枢·本神》谓“生之来谓之精”[1],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即为胎儿先天之精。胎儿居于母体内,需要母体肾精促其生长发育,母体肾阳来推动、温煦。若肾阳不足,冲任虚寒,胞宫失于温煦,胎元无以得养,禀赋虚弱而胎不成实,或阳气虚微,封藏失司,易致胎元不固、屡孕屡堕。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母子相依思想贯穿始终:“如母气壮盛,荫胎有余而血之溢者,其血虽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阴之强也,不必治之;若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亏,而生子必萎小,此阳之衰也,而亦有人所不知也。[2]”认为母气壮盛则生子不弱,母子本相依,后代禀赋厚薄与父母体质强弱有关,强调母子本为一体,母病可及子,是子母同治理论渊源之一。《傅青主女科·妊娠子鸣》中论及母子相依,子鸣乃母体气虚所致,大补其气则可使“母之气与子气相合,则子之意安,腹啼亦息矣”[3]。

1.2 小儿之纯阳赖母体温煦

《临证指南医案· 幼科要略》强调“襁褓小儿,体属纯阳”[4]。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蓬勃迅速恰如旭日之东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所谓“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5],是指小儿生长发育最基础的物质是阴阳气血,生者赖阳以生,长者依阴而长,阴阳互根互用,阴之滋生必赖阳气之煦化。胎儿居于母体内,母子相依,母体脾运健、命火盛,胎儿才能充分得水谷之养以壮形体,得阳和之气以资温煦,正如张介宾所云:“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5]”

1.3 妊娠腹痛多因阳虚寒滞

妊娠安胎之法根据其辨证不同,其治法亦大不同。《景岳全书·妇人规》:“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2]”治疗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2]。《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6]”哈孝贤将本条文症状概括为妊娠中晚期,自觉小腹习习而凉,绵绵而痛,膨膨而胀者[7],乃因下焦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胞脉失于温煦,气血不能畅行,阴寒之气内逆月真胀而致腹痛胎胀,治宜温阳散寒、暖宫安胎。后世医家亦有从温阳安胎论治,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胎前杂症门卷之三·妊娠少腹痛方论》论治妊娠腹痛,冷血相搏少腹痛用归艾饮[8];《傅青主女科·畏寒腹疼小产》怀子气虚者“又遇寒气外侵,则内之火气更微,火气微则长养无资,此胎之不能不堕也。使当其腹疼之时,即用人参、干姜之类,补气祛寒,则可以疼止而胎安”[3]。

2 立法与用方

2.1 温肾安胎法的提出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在“妊娠胎动候”中提出:“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9]”其中虽无疗母之方,却有疗母之意。马大正认为胎儿居于腹中,与小儿生理特点相似,为属纯阳之体,正是这一息阳气维持胚胎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肾阳为一身之元阳,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在整个孕期尤其在妊娠前3个月,胎儿的各系统逐步分化形成,需要母体的肾阳支持、温煦,此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为胎儿出生后的“先天之精”。马大正据此提出温肾阳安胎学术思想,其与“小儿纯阳之体”之说浑然一体。

2.2 温肾安胎法的运用

马大正创制温肾安胎汤用于温补肾阳、安养胎儿。其药物组成:鹿角片10 g,淫羊藿10 g,巴戟天10 g,菟丝子12 g,续断12 g,杜仲12 g,桑寄生12 g,莲房10 g,仙鹤草15 g,山药15 g,阿胶(烊冲)10 g,荆芥炭10 g。方以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寿胎丸为基础化裁而来,方中巴戟肉、仙灵脾、鹿角片遵温肾阳安胎之意。鹿角为温肾阳、补命门之要药。《本草纲目》论及鹿角:“头为诸阳之会,上钟于茸角”[10],故取其角以补命门、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若伴有阴道出血,易阿胶为鹿角胶;杜仲补益肝肾而安胎,《神农本草经疏》称杜仲“秉阳气之微,得金气之厚”“辛甘俱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11];山药健脾补肾,常用保胎西药地屈孕酮即从山药和大豆中提取炼制而成;荆芥炒炭后减轻其辛散作用,且能引血归经;莲房止血安胎,民间广泛流传,《随息居饮食谱》称莲房“能止血”[12]。若因寒证大用辛热,全不顾及气与血,恐过于燥热伤胎,方中山药、阿胶健脾补肾、滋阴养血,以达气血兼顾,刚柔并济。

马氏安胎汤温补肾阳,子母同治,使真阳振、胎气充盛则胎自安,用于胎动不安、胎漏、妊娠腹痛、滑胎辨证属肾阳虚者。症见孕后腰酸,或腹痛,或小腹下坠感,或阴道出血,出血特点为色黯甚如咖啡色者,久治难愈,伴有小腹、腰骶部冷痛,如凉外袭,伴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溏薄、小便频数。伴有胃胀呕吐者加紫苏梗10 g、佛手6 g;伴有胃纳不佳、口淡无味者加陈皮6 g、砂仁5 g;伴有大便秘结加生白术20~30 g、生白芍20~30 g;伴有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20 g、合欢皮20 g。有是证用是药,对于胎漏、胎动不安以及滑胎病,若辨证属肾阳虚者皆可用本方安胎,而无热盛动血之虞;若患者阴道出血色鲜红,或口苦口臭,或舌质红苔黄腻等湿热为患,则非本方所宜。

2.3 温肾安胎汤的临床研究

马大正[13]以温肾安胎汤治疗先兆流产96例(其中阴道出血咖啡色者30例,黯黑色者10例,紫色者17例),治愈率94.8%,证实温阳养胎、益肾安胎独特的功效。马氏妇科传承人胡欣欣等[14]探讨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着床后应用温补肾阳、安养胎儿为治法的温肾安胎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发现着床后治疗组先兆流产证候积分低于着床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典型病案

朱某,31岁,2016年10月4日初诊:IVF-ET术后36 d,阴道出血10 d。9月30日B超示早期妊娠,可见心管搏动。10 d前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色黯如柏油,量约半片卫生巾量,反复未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中医诊断胎漏病,辨证属肾阳虚证,治则温肾健脾、固冲安胎。处方:温肾安胎汤加味:太子参15 g,黄芪15 g,桑寄生1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川断15 g,仙灵脾10 g,巴戟肉6 g,鹿角霜10 g,荆芥炭10 g,阿胶10 g,仙鹤草20 g,苎麻根20 g,黄芩炭10 g,5剂水煎服。10月9日二诊:服药3剂阴道出血止。

按语:肾为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肾虚而冲任失固,系胞无力而致胎漏。血本属阴,生于阳气,若元阳不足寒从内生,血寒则凝,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方用马氏温肾安胎汤加减温补脾肾、固肾安胎。仙灵脾、巴戟肉、鹿角霜温阳补肾,太子参、黄芪健脾阳补中土、以为摄血之本。诚如祝味菊所云:“血证忌温,此为当然,亦非必然。何以故,气为血帅,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出血在上而虚者,温潜而纳之;出血在下而虚者,温提而举之。[15]”温虽动血,但少火生气,气可摄血且温提可举之。本例以温补脾肾、升提摄血治本而收长效。

猜你喜欢
温煦马氏肾阳
凭眺青海湖
Polish空间上的折扣马氏过程量子化策略的渐近优化
身如器物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有环的可逆马氏链的统计确认
关于树指标非齐次马氏链的广义熵遍历定理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借我来路星辰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