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敏教授“痛须用虫药”临证经验

2021-03-28 20:18杨银华施婉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虫类脉管血瘀

杨银华 施婉玲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中医学称周围血管为“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1],包括脉管炎、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国内文献报道,该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占总发病人数的84%[2],肢体疼痛是脉管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

郑则敏教授系福建省名老中医,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60余年,致力于脉管病的治疗,在临床上擅于运用虫类药治疗脉管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提出“虫药愈顽疾,痛须用虫药”的学术观点[3],对脉管病的临床诊治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现将郑则敏教授“痛须用虫药”的观点浅析如下。

1 中西医对脉管病的认识

1.1 中医认识 脉管病的致病原因繁杂,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包括外感六淫、外伤和感受特殊毒邪等;内因包括吸烟、劳倦正虚、饮食不节、内伤七情、房事过度等[4]。中医认为脉管病的主要病机是血脉瘀滞、经络阻塞。《素问·平人气象论》谓“脉涩曰痹”,《素问·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总结了血瘀与脉管病之间的关系,血瘀于内,气机不畅,脉管失养,故发为病。现代中医学认为脉管病虽然病因多端,常有诸如寒、湿、热之有余,或气血、阴阳之不足,但都存在血瘀的共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这些观点都指导着脉管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去瘀血、通经络。

1.2 西医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脉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的研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吸烟、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手术、感染或炎症、药物、特定的体位(如制动、长期卧床或站立)、DIC引起的血液成分改变以及周围血管自身原因有关[5]。其中血管阻塞既是各种类型血管病变病理的结果,又是造成严重缺血、瘀血和坏死的原因。西医常用抗凝、溶栓、祛聚、扩血管等药物治疗,介入和手术治疗也广泛运用于临床。

2 “痛须用虫药”的理论基础

2.1 虫药猛烈,可愈顽疾 “虫”在古时指含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总称,东汉时期的《大戴礼》就指出:“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现代医学[6]认为虫药是动物类药的别称,是指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局部、生理病理产物及其提取物或加工品。中医学对虫类药的认识与应用源远流长,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中就记载:“痈疽之疾,如山源之水……猛烈之疾,以猛烈之药,此所谓以毒攻毒也”。清代《唐容川医学全书·本草问答》曰:“动物之攻尤甚于植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痛必入络, 气血不行”“积伤入络, 气血皆瘀, 则流行失司, 所谓痛则不通也”“久则邪正混处其间, 草木不能见效, 当以虫蚁疏逐”。郑则敏教授总结前人经验,认为久痛久病入络入血,易致瘀,活血化瘀虽非虫类药独有,但效果更佳,缘虫类迅速飞走,可使血无凝着,且为破血逐瘀之猛剂,可达活血通经活络、祛瘀宣痹止痛之效。

2.2 血脉瘀滞,不通则痛;因虚致瘀,不荣则痛 郑则敏教授认为脉管病的发生无非外因与内因所致。一则外感诸邪,营气受阻,壅遏脉道,气血凝滞,经脉失宣,脉络不通;二则寒邪伤人,凝滞经脉,痹阻气血;三则脾肾阳虚,气血不达四末,筋脉失煦;四则正气不足,气虚血行无力致瘀,瘀而不通则痛;五则病久则虚,久病入络,脉络失养亦见瘀。故归纳脉管病的起病为风寒暑湿燥火为标,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为本,总以血瘀阻络为病机,故肢体疼痛是其常见的症状,痛因缘于瘀,而治瘀之法在于通[7],主张治疗应当调畅气机、通利血脉。虫类药多具有温经通络、宣痹止痛、活血祛瘀等功效,且具有引经作用,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于“不通”所引起的痛证,临床上多选用全蝎、蜈蚣、穿山甲、僵蚕、蕲蛇等,往往痛则自止。

脉管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然病程迁延,肾阳既虚,阳气难达于四肢,脾肾阳虚,脉络瘀阻,“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也提出“血虚则痛”,故脉管病患者常见的肢体麻木酸痛等症,多因气血衰少,四肢不得荣养而生疼痛,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可加用乌梢蛇、地龙等药搜风剔络,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痛须用虫药”的原则

3.1 强调中病即止,顾护脾胃 郑则敏教授强调使用虫类药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辛燥伤阴及中毒,尤为重视脾胃,十分认可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说到的“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虫类药作用峻烈,多有耗气动血之弊,有小毒,更容易损伤人体脾胃,故在临床上不宜久用,或用量过大,更要注意药物配伍,以降低其毒性或加强协同作用,引导药性直达病所,使效捷而不猛悍[8]。郑则敏教授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辨病辨证,因虫类药性多为甘温或辛平,在临床运用时,认为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类药物,如微寒之丹参、赤芍、牡丹皮等纠正其燥伤营血之性以顾护脾胃,剂量多为9~15 g,以免太过寒凝致瘀。

3.2 善用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郑则敏教授认为人体的气血经脉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而气血瘀阻又是导致多种病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虫类药不仅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消坚散结等作用,且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人体气、血、阴、阳之虚。脉管病患者病程较长,久病气血不足,瘀血内生,虫类药结合补气养血等治则,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陈实功也指出:“气血者,人之所原禀,老者尚或有余,少者亦有不足,人之命脉,全赖于此”。故临证时常酌情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益人体正气,推动血液运行,使邪去而不伤正。

4 案例举隅

患者女,78岁,2018年12月21日初诊。糖尿病病史10余年,左下肢疼痛半年余,自诉左下肢疼痛难忍,伴间歇性跛行,四肢倦怠无力,偶有腰部酸胀感,寐可,纳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象细涩。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脱疽(血瘀阻络证)。郑则敏教授认为本病例属虚实夹杂,实以血脉瘀阻,虚以脾肾不足,故治疗处方如下:黄芪 15 g,山萸肉15 g,天花粉10 g,知母10 g,丹参 6 g,赤芍12 g,茯苓30 g,藿香5 g,牛膝10 g,莪术10 g,三棱10 g,蜂房 6 g,全蝎5 g。共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嘱患者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调情志,注意足部护理。

二诊(2018年12月24日):患者自诉左下肢疼痛较前改善,时有手脚麻木感,头晕,舌脉同前。方药:于前方中去蜂房、全蝎改为蜈蚣1头,乌梢蛇9 g,黄芪加至20 g。共4剂,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18年12月28日):患者诉手脚麻木症状缓解,余基本同前,守上方5剂,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调治3个月,患者诉无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病缘患者年事已高,病程日久,正气不足,脾肾虚弱而致血瘀阻络,故本案之脱疽,总以血脉瘀滞、脾肾不足为病机,以活血化瘀、补益脾肾为治法,方中以黄芪健脾益气、山萸肉补益肾阳,两药共用以补益脾肾;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泻火;藿香芳香化湿、茯苓淡渗健脾,以顾护脾胃;丹参、赤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棱为血中之气药,破血而又行气止痛,配伍性刚气峻之莪术以增强破血作用;蜂房、全蝎通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临床效果颇佳,久病者配以益气活血之品,意就在于取其扶正达邪之效。

5 小结

脉管病的基本病机为血脉瘀滞,疼痛是血瘀的主要临床证候,血行阻滞,郁而作痛,不通则痛;因虚致瘀,久病入络,不荣则痛。血瘀贯穿脉管病的整个过程,虫类药活血化瘀通络之力颇强,且血肉有情,可补人体气血,故脉管病治疗过程中应善用虫类药,活用活血化瘀,并临床随证加减,使脉络通畅,通则不痛,气血得养,荣则不痛,则痛去病安。

猜你喜欢
虫类脉管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血瘀体质知多少
虫类、螨类、线虫类发生规律有什么不同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虫类、螨类、线虫类形态特征有什么不同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