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忠,孙明梅,李秋菊,宋文华,费景春,付春海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0)
“双高”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实施的重大战略措施[1]。2020 年吉林省教育厅启动“吉林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群成功立项。畜牧兽医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有效对接吉林省西部地区现代养殖产业集群、动物产品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同时也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机遇。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以下目标:进一步完善“家、校、企”三方育人模式,构建“1+1+1”渐进式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5+2+3”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的线上教学资源库;组建“158”教材编写团队(“1”指组建1 个校企共建专业群人才培养联盟;“5”指以5 大类动物为建设核心;“8”指建设8 个就业方向的活页式完全工作手册),实施项目化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间+工作制”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组建“双肩挑、双身份、双能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现代化产业学院;加大国内与国际交流,为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养殖技术;同时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建设发展和保障机制;推进1+X 证书,推进三教改革[2]。最终把该专业群建成在省内一流、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专业群,辐射带动吉林省高、中职学校和乡镇农校养殖类专业共同发展,使之成为畜牧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和产教融合的样板工程。
2.1.1 成立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联盟
成立由中粮集团、大北农集团、特驱集团、新希望集团、正大集团、天津乖乖宠物连锁医院等畜牧企业,畜牧兽医中职学校、职教中心等院校和畜牧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的畜牧兽医专业群人才培养联盟,定期召开联盟会议,分析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联盟建立的基础上成立由企业专家、畜牧兽医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工作落在实处。
2.1.2 构建“校企融合、行校结合”渐进式“1+1+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行校结合可以使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完成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校内生产实践学习为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阶段实行校企融合培养,通过企业跟岗学习完成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达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然后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通过三个阶段渐进式的人才培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呈梯次渐进式提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操作到熟练掌握。
2.1.3 进一步完善“家、校、企”三方育人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德育教育和“不忘初心、兴农报国”专业思想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家、校、企”三方育人模式包括: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要完成的德育教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学校加强专业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完成学生爱国、爱农、重技的德技双修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明确企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德育教育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由此完成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工作手册、家庭教育工作手册、企业教育工作手册。
2.2.1 构建“5+2+3”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畜牧兽医传统“三段式”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畜牧兽医岗位群的能力需要,构建以面向大中型养殖、饲料、兽药生产及销售企业,熟练掌握相关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职业化新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创新符合畜禽生产的“5+2+3”课程体系。该体系中“5”指五种动物,即猪、禽、牛、羊、宠物;“2”指两种能力,即动物饲养管理能力、动物疾病防治能力;“3”指三大模块课程,即人文素养模块、核心技术模块、实践拓展模块。同时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为职业技能鉴定和实施“1+X”证书取得奠定基础。
2.2.2 校企共建项目化活页式技术手册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校企共同编写项目化活页式技术工作手册并构建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把企业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编写成“工作手册”[3],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及扩招学生提供系统化技术指导。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猪场技术员工作手册》《羊场技术员工作手册》《宠物护理员技术手册》《禽类养殖场技术员工作手册》《宠物助理医师工作手册》《牛场技术员工作手册》《饲料加工与检测技术员工作手册》《动物疾病临床实验室检测手册》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实用工作手册和教学资源。
2.3.1 共同编写项目化活页式教材
依托建立的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建立项目化活页式教材编写委员会,完成7 门专业核心课程、4 门专业基础课程及2 门企业运营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内容编写,完成相应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任务。
2.3.2 施行“工作间+工作制”的教学方式
依据工作过程教学特点,打破传统45 分钟课堂模式,其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工作间+工作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时间掌握技术技能。新的教学方式将在动物疾病治疗技术、动物疾病诊断技术、饲料检测、动物微生物检测技术、宠物养护与美容、这5 门课程上进行试点实施。
2.4.1 多举措培养,组建“双肩挑、双身份、双能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高职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4]。通过对3 名专业带头人、6 名骨干教师的多途径培养,使教师在组建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研究中心能承担重要工作任务,从而使专业教师达到既能胜任企业工作又能胜任教学工作,既有教师身份又有企业员工身份,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双肩挑、双身份、双能力”教师队伍。
2.4.2 引培结合,创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核心教学团队
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参股、技术服务等方式,将现有的3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和科研推广能力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引进博士团队,为组建反刍动物微生物发酵研究中心提供人力支撑。选聘10 名企业技术骨干来充实专业兼职实践教学团队,同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使兼职教师数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0%,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5.1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一直是高职院校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5]。加快构建养猪产业学院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与大北农集团达成的共识,这对校企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养猪人才链与提升养猪产业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校企双方由简单的校园招聘到成立订单班,实现了由人才招聘合作到人才过程培养的合作,这为双方共建产业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北农励志奖学金的设立为企业积极融入学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5.2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社会服务功能
“双高”建设背景下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同样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好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产教资源建设,促进校企有效协同[6]。依据《吉林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及松原市畜牧业发展远景目标,打造吉林省西部地区现代畜牧业产业服务及人才培训示范中心,为此建立1 个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动物医院,1 个生态养殖及培训基地,2 个检测中心(动物疾病检查中心、饲料分析检测中心)和2 个研究中心(反刍动物微生物发酵研究中心、动物繁育研究中心),从而提高吉林省西部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带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
2.6.1 创建现代养殖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校企共建的现代养殖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吉林省西部地区现代养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养殖技术服务,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畜牧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发挥平台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养殖户的技术提高。
2.6.2 建立现代养殖技术信息化教学平台
与相关企业建立现代养殖技术信息化教学平台,初步完成养猪与猪病防治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养禽与禽病防治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养羊与羊病防治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养牛与牛病防治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宠物饲养与疾病防治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加强对兄弟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的指导,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农村养殖人员、饲料企业技术人员、兽药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提升培训,对畜禽养殖大户及农户开展专题培训。年培训达到500 人次以上。
依托生态养殖服务中心,开通服务公众号或自媒体服务号,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咨询及支持工作。通过对养殖新技术推广、养殖市场行情分析、疑难疾病问题解答等问题的针对性服务,咨询服务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逐步增强,实现年咨询服务5 000 人次以上。
与蒙古国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际间的联系,为该院提供养羊与羊病防治技术支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为蒙古国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支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畜牧类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实现动物繁育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性的合作交流机制,由此建立稳定的动物繁育研究交流关系。
成立由院级领导、教务处、分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进行专业建设,开展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