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治 殷 通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中心卫生院,安徽 黄山 245714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 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也称Tourette综合征(TS)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本病分为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症两个单独病种,但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二者存在一定联系,均属于中医学“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1]。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CD)和注意力缺乏或多动障碍(ADHD)多见。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女发病之比为2~10∶1,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易导致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针对于本病的防治,健康教育是本病的首选方案,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方法[2]。但西医对于TS暂无特效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本病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笔者通过对临床诊治TS患儿病因、发病及治疗体会,特将中医药诊治该病临床思路讨论如下,倘有偏颇,敬正与同道。
通过对TS患儿生活史询问、收集、分析发现,引起儿童TS的病因主要集中在:饮食不节、作息失常以及先天不足等方面。先天禀赋不足在TS发病中是基础性因素,后天饮食不节及作息不规律是导致TS发作的重要因素。
1.1 饮食不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饮食已由过去粗放、单一发展到现在精细、多样的特点,奶、肉制品及烘焙、烧烤、油炸、高糖等高能量食、饮品由“待客品”成为日常饮食。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而儿童自制力差、饮食不知饥饱等,常导致长期进食大量高能量食物,出现饮食积滞、食郁化热。李东垣指出“若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3],再结合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4]。饮食积滞及高能量食物加重中焦负担而致脾愈不足,如此恶性循环以致出现从多动发展到抽动的神经性病变。
1.2 作息失常 随着手机、电视设备的发展,移动传媒内容的丰富,尤其是很多儿童影视作品的研发,导致儿童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由于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及判断力,长期接受屏幕光线及媒体声音刺激,电子产品释放蓝光会损害眼部结构及周围组织,而沉迷于电子产品则易致饮食违时、作息睡眠不规律[5-6]。《素问·五脏生成论》、《素问·宣明五气论》及《灵枢·大惑论》载“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久视伤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7-8],儿童生长发育本就需要大量精血,长期沉迷电子产品,不能合理作息则导致精血耗伤、肝肾不足、肝风内动而出现多发性抽动。
1.3 先天不足 儿童从出生以后生理表现出“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若孕妇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良、劳逸失宜、情志不畅或感受惊吓等导致孕妇气血不调、胞宫失养等引起在胎儿生长不良所致先天不足;抑或分娩时操作、护理不当导致婴儿受伤或感受外邪。先天不足与后天调护不当以致精血亏虚、阴不敛阳从而出现多动、抽动症状。
笔者在临床诊治中发现多数TS患儿由多动障碍发展为多发抽动的过程,其病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土虚木乘而多动——郁热伤营而抽动——脾虚阴伤而再动。
2.1 土虚木乘而多动 儿童出生以后由于后天生长发育,需要不断通过饮食摄取能量,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的功能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充养先天。
《脾胃论》指出:“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3]。若儿童饮食不节,饮食偏食、饥饱不知,容易造成饮食积滞于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枢纽,中焦积滞气机不畅,食积化热。中焦脾胃之气不断消耗,且肝常有余,木乘土虚而克伐,土乘则横逆妄动。
《素问·逆调论》 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7]《养性延命录·食诫第二》 有:“故人不要夜食,食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累也”[9],故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积滞化热、浊邪上扰、风木内动,小儿出现多动不宁、脾气躁动、睡眠不宁之象。故早期呈现出土虚木乘之证。
2.2 郁热伤营而化风 由于家长的忽视和宠溺,儿童情绪暴躁加重、所欲不能满足、饮食不能节制,其情志不畅、饮食积滞造成郁热内生。由《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7]等可知肢体僵直抽搐、神志不安多有火热所致而涉及心、肝二脏。郁热内生、营热化风、经筋失养则会导致夜间睡眠不安稳,手足挚动、梦多、容易受惊、磨牙以及多发性肢体抽动、声音抽动症状。故笔者认为抽动期以营热化风为主,可夹有痰瘀、食滞。
2.3 脾虚阴伤而反复 经积极治疗后,患儿OCD或ADHA症状缓解甚至治愈,但由于儿童自身“脾常不足”的特点,以及对TS患儿整个病程病机演变进展分析可知,脾阴虚贯穿整个病程之中。唐荣川指出“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脾之统血,功于脾气,也功于脾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10]。故脾阴亏虚则不能有效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而四肢百骸失养导致愈后复发。
通过TS患者病机演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TS的治疗应针对病机演变特点,采取三期辨证,即:多动期——扶土抑木;抽动期——透热熄风;恢复期——健脾养阴。同时针对各期病机特点,在健脾养心治疗基础上,治疗分别立以甘麦大枣汤、清营汤、沙参麦冬汤为主方。
3.1 甘麦大枣汤以健脾养心、扶土抑木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亦补脾气”[11],组成:淮小麦,大枣、甘草。《本草备要》载:“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泄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大枣,甘,温,脾经血分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助十二经药”“小麦,甘,微寒,养心除烦”[12]。心为君主之官、脾胃为后天之本,甘麦大枣汤以健脾养心为用,故能使患儿夜间安睡、四肢安稳,从而改善患儿多动症状[13]。若患者出现饮食偏食、磨牙、脾气急躁、骂人等肝气横逆之证,可予加绿萼梅、焦三仙、钩藤以芳香醒脾消食,大量白芍酸甘柔肝养阴。
3.2 清营汤以清营凉血、透热熄风 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即“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14]。清营汤组成为:犀牛角(水牛角代之)、生地、银花、连翘、玄参、黄连、淡竹叶、丹皮、麦冬。《温病条辨》中吴鞠通指出:“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营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14]从吴氏论中可知阳热之邪入营中则可致耗伤营阴、阳热妄动,故出现不寐、烦渴之状。对吴氏之论进一步延伸可知,营气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营热阴伤则纵筋失养可出现及多发性肢体抽动、声音抽动等症状[15]。清营汤中犀牛角(水牛角代之)、丹皮、生地、玄参等可清营分之热;麦冬、玄参、生地则能养营阴;银花有透热转气之功;淡竹叶、连翘、黄连则可除气分之热,全方清养共用、气营合功,合叶桂“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对于一般轻症患者本方即可取效,若风痰内盛而抽动明显者可加牵正散、升降散增强化痰熄风止痉之功。
3.3 沙参麦冬汤以健脾养阴、气阴同调 沙参麦冬汤出自《温病条辨》即“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14]其组成为:北沙参、麦冬、白扁豆、玉竹、桑叶、天花粉、甘草。根据《温病条辨》记载,本方主要用于燥邪损伤肺胃之后引起肺胃阴虚之证,以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肺胃之阴;桑叶入肺能辛凉以宣发肺中燥邪;白扁豆能调脾暖胃、通利三焦。全方以清养肺胃之阴而不腻,且脾肺同为太阴,故而可用沙参麦冬汤为主方,减玉竹加白术、陈皮、党参等以健脾养阴,培后天补中宫而调理善后,预防复发[16]。
TS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此期是儿童心理、生活习惯以及生长发育最关键时期,在未病之前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积极进行心理引导,则可避免本病的发生。
笔者认为饮食失宜是导致TS发病的最要因素,故饮食有节、搭配合理是维持健康的首要因素。《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7],即饮食要荤素合理配置,不可偏食,如此才能起到养精血、强筋骨、充肌肤的作用。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运化力弱,谷、果、畜、菜合理搭配才能促进生长发育,控制肉食,从而防止脾胃损伤,以使后天能源源不断地充养四肢百骸、肌肤筋骨。
针对于沉迷电子产品、作息不规律的情况,笔者认为家长应为儿童设置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和时间,合理安排儿童作息。多进行亲子活动,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及需求,同时引导孩子多接触正面、积极向上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张某,男,7岁,2019年10月2日首诊:右侧上肢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两年,严重时拇指僵直不能活动,大便干结2天1次,夜间身热,睡眠不稳,肢体乱动,常独自私语,曾于北京某医院行神经功能调节治疗缓解不甚明显,既往喜食糖果,舌红,脉弦。诊断为:多发抽动综合征(营分郁热),处方:水牛角20 g,生地20 g,金银花20 g(后下),连翘20 g,玄参20 g,黄连6 g,淡竹叶15 g,生白芍20 g,丹参15 g,麦冬12 g,生甘草9 g,白僵蚕10 g,蝉蜕6 g,大黄6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早中饭后半小时服。嘱禁糖、烘焙、烧烤食物。
2019年10月11日二诊:患者手部抽搐明显减轻,面部鼻翼旁抽动明显,夜间睡眠较前安稳,饮食一般,大便已1天1次,仍干,舌红。诊断为:多发抽动综合症(营分郁热),处方:水牛角20 g,生地20 g,金银花20 g(后下),连翘20 g,玄参20 g,黄连6 g,淡竹叶15 g,生白芍20 g,丹参15 g,麦冬12 g,生甘草9 g,谷精草10 g,辛夷10 g,制白附子3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早中饭后半小时服。
2019年10月20日三诊:患儿上肢及面部抽动症状已明显减轻,夜间睡眠时有不稳,饮食可,大便1天1次,舌淡红。诊断:多发抽动综合症(脾阴耗伤),北沙参15 g,麦冬15 g,白扁豆30 g,茯苓15 g,白术15 g,炙甘草6 g,党参15 g,玄参15 g。10剂,日1剂,水煎400 mL,早中饭后半小时服。
随访一年患儿除睡眠尚不安稳外,面部及肢体抽动均未发作。
按语:从该患儿生活、饮食习惯知引起发病的主要病因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而知郁热内生、营阴耗伤,肠腑失于濡养传导失司而出现大便干结秘结;阴液不能濡养经络则出现肢体抽搐、僵直;郁热内扰、心神失养则出现睡眠不安之证,故治疗以清营汤清营凉血养阴、透热转气祛风,另遵温病大家赵绍琴意合升降散以解郁热[17]。
二诊患儿症状之头面部抽动明显好转,清营汤及升降散重在清营血分,清头面风邪之力不足,故在清营汤基础上,遵河南名医郑启仲治疗小儿多发抽动症经验而合入辛夷、谷精草[18]。三诊患儿上述症状已基本缓解,为差后防复,故以沙参麦冬汤、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养脾气、护脾阴,从而防止疾病再次复发,并嘱患儿家长日常饮食禁糖、烘焙、烧烤食物,控制肉食摄入,多参加亲子活动,了解儿童心理变化。
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立足于儿童“四有余三不足”的五脏理论。但笔者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脾胃致病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对TS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因此笔者认为先天不足是儿童引起TS发病的基础,饮食不节和作息不规律是诱发TS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的病机演变过程为:土虚木乘而多动——郁热伤营而抽动——脾虚阴伤而再动。针对病因病机,治疗上主张扶土抑木、清营凉血熄风、健脾养阴诸法。笔者通过运用此诊疗思路治疗TS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随着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大量儿童饮食不节,进食大量“垃圾食品”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异常,再结合作息不合理,从而导致儿童多发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加强对TS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探索和创新中医治疗方案,对降低本病发病率,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