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医易运用麻黄类方治疗儿科疾患验案探析

2021-03-28 16:28黎崇裕廖堪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服法款冬花温服

黎崇裕 唐 杨 廖堪善

1.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唐医易(1955.7~2018.9),男,民间经方名家,真名蒙顺成[1],生前常年在广东一带行医,唐医易中医功底扎实,崇尚用经方原方,用药平和,加减用药亦多遵经方之品[2],临证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桂枝、生姜、干姜等辛温之品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病等,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科各科。但其平素不善言论,善于巧思,故而较少理论阐述,常以验案明示。笔者随其左右侍诊时,他常说:“吾用方依据皆出自《伤寒论》,汝等平时需反复揣摩《伤寒论》,读熟读透,用时方可左右逢源、拈手即来。”现略举其运用麻黄类方的验案,以供参考。

1 葛根汤治疗病毒感染所致小儿发热案

吕某某,男,2007年3月生,2011年4月15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发烧,体温波动在38.4 ℃~38.8 ℃之间。伴咳嗽、流鼻水、烂便、无胃口。脉弦滑,一息6~7至。西医抽血检查后诊断:病毒感染。中医诊断:温病(肺热失宜证)。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g,北杏仁6 g,石膏40 g,甘草3 g,重楼5 g,蝉蜕3 g,射干6 g,板蓝根5 g,土牛膝6 g,3剂。 煎服法:先煎生石膏半小时,后加入其他药,四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1剂,分2次温服。

2011年4月16日复诊时家属代诉:昨日服药1剂后,症状依旧,发热如前,于是即来复诊,细询其起病症状,家属曰:从发烧后就拉烂便水泻至今,于是改投葛根汤:葛根10 g,麻黄7 g,炙甘草4 g,白芍5 g,桂枝5 g,大枣4枚,生姜2片。3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次日,其母来诊告知:前药2剂已痊愈。

按:唐医易认为小儿发热多属温病,因此其常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故而起手即用麻杏石甘汤乃常有之事,但此案初诊时用麻杏石甘汤效不佳,二诊时细询症状,幡然醒悟,此乃属于《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唐医易认为二阳合病邪气盛大,不但会充斥于上,更加会浸淫于里,所以仲景曰必自下利,唐师认为葛根汤的常见症状有四:头痛为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一;自下利为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二;口渴引饮、项背强几几是葛根汤证的常见症状之三;发热疲惫、恶寒无汗是葛根汤的常见症状之四[2]。因此,二诊时抓住自下利这一葛根汤常见症状而改用葛根汤,方证合拍后两剂而愈。下利为里证,但确有汗解的机会。无汗出者,如葛根汤证;发烧、自汗出者,如桂枝加葛根汤证。但必是有表证而又下利者才有此机会[4]。此案患者下利,发烧伴有咳嗽、流鼻水,乃下利兼有表证者,虽医案中并未注明患者是否有汗,然唐医易选用葛根汤,可见此患者必无汗,若有汗,当选用桂枝加葛根汤。

2 经方加味治疗小儿风温案

刘某某,男,2011年1月生,2014年3月19日初诊。其家属代诉:上周六开始外感,发烧咳嗽,鼻塞流鼻水,输液两天体温未减,昨晚体温近 40 ℃,之后服用美林,发汗后烧退,大便三天未解,胃纳差。现咽喉红肿,咳声略重浊,舌质略淡,苔白腻湿滑。指纹色淡红略青,脉浮弦滑,一息5~6至。中医诊断:风温(风温袭肺证)。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g,北杏仁(打碎)4 g,石膏(先煎)50 g,甘草3 g,射干6 g,重楼5 g,牛蒡子6 g,紫菀12 g,款冬花6 g,广陈皮3 g。4剂。煎服法:先煎生石膏半小时,后加入其他药,四碗水煎成一碗水,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4年3月20日二诊时家属代诉:前药后烧退。现咳嗽频,用开塞露后大便通,前硬后烂。胃纳差,舌质略淡,苔薄白腻湿滑。指纹色红,脉浮弦滑大,一息6~7至。方用射干麻黄汤化裁:射干6 g,麻黄6 g,桂枝5 g,姜半夏5 g,细辛1.5 g,五味子3 g,紫菀12 g,款冬花6 g,广陈皮3 g,大枣4枚,生姜5 g。4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4年3月24日三诊时家属代诉:前药后咳嗽减,现症见偶尔还有咳,二便正常,胃口正常,睡眠一般。舌色正常,苔薄白。指纹色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仍用射干麻黄汤化裁:射干6 g,麻黄6 g,生姜5 g,细辛1.5 g,紫菀12 g,款冬花6 g,五味子3 g,大枣4枚,姜半夏5 g,桂枝5 g,广陈皮3 g。4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4年3月28日四诊时家属代诉:夜间仍有咳咳嗽,胃口正常,二便正常,大便偏软。舌色正常,苔白腻。指纹色青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桂枝5 g,茯苓6 g,白术5 g,炙甘草3 g,姜半夏5 g,细辛1.5 g,五味子3 g,紫菀12 g,款冬花6 g,广陈皮3 g。6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后回访前药后诸症痊愈。

按:本案小儿风温乃因邪热壅肺夹饮所致,故而一诊时以麻杏石甘汤加重楼、射干、牛蒡子、紫菀以宣散肺热、清热利咽,然饮乃阴邪,遇寒则不化,得温则行散,故遵《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3]之意加款冬花、陈皮以温肺化饮。首诊获效邪热解而仍见舌苔白腻湿滑稍薄,水饮之邪顽固不化,改弦易张治水饮为主,方用射干麻黄汤宣肺祛饮、下气止咳,继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从脾胃计,用温中祛饮之法巩固之,以防水饮复发。

3 经方联合组方治疗小儿慢惊风案

刘某某,女,2012年12月生,2014年5月6日初诊。携广东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院记录:2014年4月14日入院。入院诊断:①抽搐查因:癫痫?上呼吸道感染。2014年4月23日出院。出院诊断:①非典型性热性惊厥;②上呼吸道感染。家属代诉:去年农历11月起病,起病时先是流涕,继而痰多、发烧、咳嗽、抽搐,每次发作都是烧到38 ℃即抽搐,面色变紫黑,痰去后抽搐解除(平均3~4天发作一次,发作时去医院输液治疗)。目前是胃纳差,二便正常,睡眠时可闻水鸡叫声,喘咳频繁,隔几天需去医院输液治疗控制缓解。现舌质略淡,苔薄白,指纹色青红,脉浮滑细,一息5至(率不整)。中医诊断为:慢惊风(痰饮内盛证)。处以射干麻黄汤加味。

方一:射干6 g,麻黄5 g,生姜5 g,细辛 1.5 g,紫菀6 g,款冬花6 g,五味子3 g,大枣4枚,姜半夏6 g,胆南星6 g。4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二:半夏曲10 g,生姜3片。水煎服,4份。煎服法:水煎温服,每天1份,每日2次。

2014年5月10日二诊时家属代述:前药后症状减轻。痰减少,用药后未再抽搐。目前轻微咳嗽,仍有流涕,胃口正常,睡眠时偶烦躁,大便量少,小便正常。现舌质略淡,苔薄白,指纹色青红,脉浮滑细,一息6至(率不整)。给予下方。

方一:射干6 g,麻黄5 g,生姜5 g,细辛 1.5 g,紫菀10 g,款冬花6 g,五味子3 g,大枣4枚,姜半夏6 g,胆南星6 g,广陈皮4 g。6剂。煎服法: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二:半夏曲10 g,生姜3片,水煎服。6份。煎服法:水煎温服,每天1份,每日2次。

后回访前药后诸症痊愈。

按:惊风又称“惊厥”,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也是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中医对此有大量的论述,治疗方法多种多样[5]。本案自2013年农历11月至2014年5月有4个多月,已属慢惊风。慢惊风多见虚证,本案虽时间较长,可患儿睡眠时可闻喉中水鸡声,喘咳频繁,痰去后抽搐可解除,进一步说明此慢惊非虚乃实,乃因痰饮为患,痰饮不去,焉能安稳?《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3]“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3],故而唐医易临证采用联合组方之法,在射干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南星、陈皮加强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另外,唐医易又活用小半夏汤,用半夏曲代替小半夏汤中的半夏,半夏曲不但可加强半夏原有的平喘降逆、止咳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亦有消积之效,可谓一举两得。经方之用,有是证用是方[6],故而四月之病二诊而愈。

4 小结

唐医易临证治疗儿科疾病,用药有寒有温,或先寒后温,可见经方用方法度不可固执一法一途,亦不可偏寒偏温,乃据病情所需,灵活运用,方能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服法款冬花温服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款冬花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止咳良药款冬花
化痰止咳款冬花 等
说说中药服法
治支气管炎
款冬花的传统功效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