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沛,袁 华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713700)
样品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根据疑似传染病的特点进行选择,不同的传染病其样品的采集也不一样,要选择动物体内病原体含量最高的部位[1],常见的取样部位有肝脏、肾脏的皮质或髓质、脾脏、肺脏、心脏等,有时会采集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或鼻腔、口腔分泌物等。应采集没有经过药物治疗,且症状比较典型的动物。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当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对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产生干扰,采集样品时用到的所有器械和容器都应当经过高压灭菌,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无菌,采集不同样品时不得使用同一件器械或容器。
不同动物疫病发生的时期不一样,在对动物检疫样品进行采集时要合理安排,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病死动物尸体会很快发生腐烂,腐烂后再采集样品会影响样品检测质量,同时采集好的新鲜样品也要合理的保存,通常应在4h内完成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过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在采集前应注重样品采集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同时还要注意采样人员的安全,尤其是在采集患有人畜共患病的检疫样品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对已经患病的动物群体进行采集时,不能仅检测一个患病动物,应当选择患病较为严重、症状明显的几个动物进行采集,这样可以提高检疫的准确性。
根据不同的检疫项目应当对样品进行不同的处理,这样除了能够保证样品的新鲜状态,还能够提高检疫的准确性。对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样品应用10%的福尔马林、95%的酒精或者zenker液进行固定,固定液的体积应当是病料的5~10倍左右。细菌检查样品要用液体石蜡、30%的甘油缓冲盐水或者饱和的氯化钠进行储存[2]。病毒学检验样品要用50%的甘油缓冲盐水来保存,血液病料可以在病料中加入5%的石碳酸来保存。
动物检疫包括临场检疫、抽样检疫、隔离检疫以及实验室检疫。根据检疫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又可以分为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在实验室检疫中,对采集的病料根据不同的特点也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技术,包括病理学检查技术、病原学检查技术,免疫学检查技术以及血液学检查技术。
临场检疫通常是通过视诊、问诊、触诊、叩诊、听诊以及嗅诊等常规检查手段来判断畜禽的健康状况,也是活体检疫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进行隔离检疫,隔离过程中,待检动物不得注射疫苗,以免影响最终的检疫结果。家畜通常隔离40d,禽类隔离15d,野生动物隔离25d,小动物隔离1周左右。
3.3.1 病理学检查技术
这一检查技术多用于动物不明原因的死亡,这时检疫人员要对动物尸体进行全面检查,确定是否死于恶性传染病,不是恶性传染病时可以进行剖检,剖检过程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集出的病料合理储存后,利用科学仪器进行相关检验。
3.3.2 病原学检查技术
这一检查技术是通过样品的病原分离鉴定来得出动物检疫的确诊结果,这一技术包括细菌性病原检查、病毒性病原检查以及寄生虫病原检查。细菌性病原检查可以应用生化实验或分离培养,有时也可以直接进行显微镜检查或进行动物实验,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病毒性病原检查则是在病料中分离得到病毒后进行病毒的核酸检查和形态学检查,最终判断是哪一种病毒。寄生虫病原检查可以用虫卵检查法和虫体检查法两种[3]。此外,当病料不完整或个体非常小,肉眼难以进行检查时,可以应用PCR技术进行病原的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不受病原活性的限制,而且较为准确。
3.3.3 免疫学检查技术
主要应用于有特殊性质的传染病,当其他检测方法均无法准确判断该传染病的病原时,可以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进行确诊。目前,很多阳性血清、诊断液以及传染病抗原均实现了商品化,所以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免疫学检查技术也更加的便捷。
3.3.4 血清学检查技术
当采集的样品为血液样品时,大多会进行血清学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接凝集反应、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沉淀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等。血清学检查技术相较于病原学检查技术更为简单,且成本较低,适合在检疫工作中推广使用。
动物检疫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动物疫病传播、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动物检疫样品采集方法以及检疫技术,更加高效、快捷的进行动物疫病的检测,避免漏检、错检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养殖质量,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