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2021-03-28 12:11屈袁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抗凝剂血常规病症

屈袁媛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医学也在不断进步,临床对患者相关病症进行检验过程中往往通过血液采集行血常规检验,这种检验方法能够为患者各种病症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价值和依据[1]。临床医师在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时,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成分的分析,有助于掌握患者病症的症结所在[2]。所以,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策略进行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调查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探讨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 200名受检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687名,女性513名;年龄最大值为81岁,年龄最小值为20岁,平均年龄为(52.15±12.34)岁。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为来我院实施体检的健康人群。②年龄均满18岁。③所有研究对象经过常规的检查未发现有机体病症。④经过心、肺功能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⑤血液系统检验正常,具有正常的肝、肾功能。⑥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之前均禁食禁饮。⑦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且具有较高的配合度[3]。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躯体症状及其感染性病症。②血液系统病症。③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而且对本文的检查方法不耐受。④精神异常、沟通交流障碍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⑥肿瘤及其肿瘤远处转移[4]。

1.3 方法 实施血常规检查时,所有研究对象要至少空腹8 h,晨起进行血液采集。血液采集的方法有2种,分别为静脉采集和末梢血采集。静脉采集是选择浅表静脉,一般为肘前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利用真空采血管、开放式采血的方法来实施血液采集。血液采集以前应保证受检者选择座位或仰卧体位,做好宣教和心理护理工作,以保证受检者尽量放松心态,保证平静的状态,并且确保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之下。在进行血液采集以前要仔细进行检查,对所有的采集容器等加以核对,器皿上应贴注标签并注明信息,只有在确保无误的前提之下才能着手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采集进行穿刺前,可以适当的对要穿刺的部位进行摸排,选择最佳血管,尽量有效避免血液出现溶血标本或凝血标本。血常规检查以前要对血液标本进行记录,将标本导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当中,并根据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具体操作规程和血常规的标准来实施。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必须进行质控,严格遵守如下规则:①检验开展之前,校对相关的质控物和仪器,提升检验设备的可靠性能。②检验工作需由2个人共同完成。③质控结束后,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和检验操作规程来实施各项操作。④所有标本需要在全血样品模式之下开展检验。⑤在分析检验结果的时候,需要对不同时间段的检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记录,并做好比较工作[5-7]。

1.4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标本中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所占的比例,并总结不合格血液标本出现的原因,同时给出处理对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均选择采用Z值表示,同时选择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1 200名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中,存在不合格血液标本82名,占6.83%。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溶血因素(21名)、凝血因素(18名)、抗凝剂使用不当(16名)、标本送检不及时(15名)、标本样本量太少(12名),分别占25.61%,21.95%,19.51%,18.29% 和14.63%。

2.2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处理对策 ①血液采集之前要保证患者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停服可能对血液常规检验产生影响的药物,防止患者剧烈运动等。②校准相关的仪器,保证仪器能够正确的运转。③要严格的按照质控标准和检验原则选择试剂。④为了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各项检验工作都要严格根据检验流程进行操作。

3 讨 论

导致临床上血液常规检验存在血液不合格的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凝血因素、溶血因素、抗菌剂使用不当因素、血液标本检验不及时因素和血液标本量较少等因素[8]。现对相关因素进行逐一分析:①凝血因素:当血液凝固后,就会从流动的状态转变成为固定的状态,这会使血液中所存在的纤维蛋白失去活性,进而形成不能被溶解的纤维蛋白。临床会有多种因素使得血液样本出现凝血,如实时血液采集时,选择的针头规格不合格,加上血液采集时未落实无菌原则等,导致细菌进入血管,会使得患者出现血液凝血[9-11]。②溶血因素:在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当中,溶血因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因素[12-14]。导致溶血因素一般是因为将血液注入血管时用力过猛或没有及时将针头拔下,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进而导致溶血情况的发生。或者因为血液采集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如在血液采集时因为将止血带扎的过紧,对血液采集部位拍打用力过大或过度,加之注射器的反复抽动,真空采集管中的压力较大,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上述不良习惯和因素都可导致溶血的出现。③抗凝剂使用不当:应用抗凝剂的主要原因是避免血液出现凝血,为避免因为凝血剂使用不当而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出现,在检验时,临床检验工作者必须强化抗凝剂的使用。

综上所述,临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不合格的因素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当、标本未及时送检、标本样本量太少等,临床需根据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血常规标本检验的合格率。

猜你喜欢
抗凝剂血常规病症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