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孙晓宇,古玉杰,杨佃会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3.单秋华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山东 济南250014)
患者,女,79岁,2019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呼吸不畅、呼吸频率加快半年余。现病史:呼吸频率阵发性升高,发作时可多达40~50次/分,憋闷症状不明显。患者曾因冠心病、脑梗死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其呼吸频率过快未见好转。现为求进一步治疗,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自觉胸闷呼吸不畅,静息时呼吸频率可达40~50次/分,晨起加重,口干,神清,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纳一般,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少,脉沉弦弱。西医诊断:过度通气综合征。中医诊断:气促(肺肾气虚证)。治则:补肺益肾,降气平喘。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中府、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新设穴、T3~T5夹脊穴、肺俞、肾俞。操作:先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0 mm×40 mm、0.30 mm×50 mm针灸针,先刺百会、中府、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其中百会向后方平刺15~20 mm,膻中向下平刺15~20 mm,中府向外斜刺15~25 mm,孔最、内关、太溪直刺15~20 mm,三阴交直刺15~25 mm,足三里直刺25~50 mm,轻巧进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出针后嘱患者再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再直刺新设穴、T3~T5夹脊穴20~25 mm,行平补平泻手法,肺俞直刺15~20 mm,肾俞直刺15~25 mm,行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20 min;留针期间分别在双侧T3、T5夹脊穴间连接KWD-808Ⅰ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疏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持续通电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1 d,治疗10 d为1个疗程。配合耳穴压豆疗法,选取耳穴肺、交感、神门、皮质下,局部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穴位,每日用拇指按压数次,使局部出现可耐受的酸、麻、胀感为度。第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胸闷症状减轻,呼吸频率明显下降,由42次/分降至36次/分,且可保持至当日16时左右;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呼吸频率由治疗前(39.50±4.50)次/分降至治疗后(33.70±2.71)次/分;治疗第2个疗程巩固疗效后,患者心情较前舒畅,呼吸频率基本保持在26~30次/分,随访1个月患者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按语:过度通气综合征是呼吸中枢调节功能异常引起的呼吸运动过快,肺泡通气量过高而引发的一组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的症候群,包括发作性呼吸浅快、精神紧张、胸闷头晕、手足麻木,甚至强直痉挛、抽搐昏厥等。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以体质量指数较低的青年女性多发,与情志关系密切[1-2]。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在负面情绪及应激因素刺激下出现的呼吸中枢调节异常,主要与高级呼吸中枢的前反馈调节出现异常有关。现代医学以心理疏导、物理治疗(腹式呼吸训练、采用面罩扣于口鼻重复呼吸)、药物治疗(镇静、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方法为主。
该病与中医“气促”证较符合,病机以本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肺、肾。中医有采用参赭镇气丸[3]、麝香保心丸[4]等中成药治疗该病的记载。针灸治疗该病案例较少,路必顺等[5]采用针刺结合逍遥散加减方法治疗过度通气综合征。本案患者体型偏瘦,面白,气促而无力,语速缓慢语声低弱,加之年事已高,可辨为肺肾气虚证。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喘症》载:“气促,呼吸急促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指出气促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不均,与喘证区别为无痰声,仅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林珮琴又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需肾的纳气作用配合,摄纳肺所吸入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依据五行学说,肺金为肾水之母,在生理上可相互资助,病理状态下则会相互影响。肺气虚损过度,久则引动肾失摄纳;肺气亏虚,宗气生成不足亦无法资助肾中元气,导致肾气亏损。肾主纳气,肾虚不能摄纳亦可加重喘促症状。本案患者素体无基础疾病,但平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较少,舌淡红苔少,脉沉弦弱,体质较弱,因情志、应激等因素激发,致使肺气上迫,肺气宣发太过,引动肾气不摄;肺气宣发肃降失职,导致宗气的生成与分布异常,故语声低微;心之行血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胸闷症状。临床上由肺及肾的病证,应采用肺肾同调之法。故治疗应以培补肺肾为主,兼顾宽胸理气、镇静安神。选取中府与肺俞,二穴为肺之募穴与背俞穴,俞募配合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孔最为肺经郄穴,是肺经经气深聚之处,且郄穴可治本经脏腑急性病证,有迅速平喘的功效;肾俞、太溪为肾的背俞穴和原穴,补肾纳气,助肺摄纳吸入清气,肺肾同调,促进肺金与肾水相互资生;百会为督脉要穴,督脉入脑,可治疗神志异常疾病,与耳穴神门配合,共同起到镇静安神功效;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出:“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中不能言,膻中主之。”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为宗气聚集之处,可治肺气气机异常所致疾病,有降逆平喘、宽胸理气的功效;心包经络穴内关,也是通阴维脉的八脉交会穴,是治疗心胸部疾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补后天以资先天;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调和脾胃,补益肝肾;T3~T5夹脊穴处于控制呼吸肌舒缩的脊髓节段,脊髓中有支配呼吸肌运动的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髓前角,分别支配与呼吸相关的膈肌、肋间肌等,刺激T3~T5夹脊穴,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调节呼吸肌的舒缩和肌肉本体感受器反射,降低呼吸频率;新设穴是朱琏在《新针灸学》首次提出的,属经外奇穴,位于风池直下,第4颈椎横突尖处,其位置在颈部斜方肌外缘凹陷处,深部有第4颈神经和颈丛分出的膈神经,针刺该穴可抑制神经冲动,放松痉挛的呼吸肌[6]。在全息理论的基础上,刺激肺、交感、神门、皮质下等耳穴,起到了降肺平喘、宁心安神的辅助作用。以上诸穴合用,疾病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