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登卫,李 强,李军茹
(1.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99)
开阖枢,又称六经开阖枢、三阴三阳开阖枢,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理论,开创性地绘出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和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1-2],展现出人体三阴三阳六气盛衰的运行节律。龙砂门人王凯军教授创立了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又称“六气针法”),首次提出双开(太阴、太阳)、双枢(少阴、少阳)、双阖(厥阴、阳明)理论并指导临床。顾植山教授以“开阖枢”理论解释了双开、双枢、双阖互通关系,解决了六气针法方位问题。该疗法不同于常规针刺方法,没有特定的选穴及补泻手法,而是在开阖枢理论的指导下,以全身任意一点为中心,做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太极图[3],然后在太极图的相应部位进行针刺。李强主任医师师承顾植山教授,扎根青海地区,从事临床工作20余载,善于运用六气针法诊疗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随李强主任医师出诊,现介绍临床效案2则。
患者,女,45岁(生于1975年8月25日,乙卯年,四之气,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加临太阴湿土),2020年11月12日就诊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中医院。主诉:双手麻木、疼痛10年余。患者10余年前因两次妊娠大出血后出现双手麻木、疼痛,劳累后或冬季加重,伴自汗、盗汗、反酸,月经量少、色暗淡,每日下午腹胀感明显,多次诊治无效。2019年行畸胎瘤手术后停经至今。刻下症:双手麻木、疼痛,反酸,纳食可,睡眠欠佳,舌暗紫,苔白腻,舌面可见裂纹,脉左关沉细、右关弦。中医诊断:痹证,气血亏虚证。根据三阴三阳时相图,选择50 mm钢针,酒精常规消毒,取少阴(后正中线距离百会5 cm)、太阳(左风池上3 cm)、少阳(前正中线距离百会5 cm)、太阴(右侧鬓角约等于头维穴),按顺时针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20~30 mm,留针30 min。治疗后患者双手拇指及无名指麻木、疼痛感未缓解,余指麻木、疼痛感消失。2020年11月13日二诊:取穴少阴、厥阴(左侧率谷上1 cm)、少阳、阳明(右侧率谷上1 cm),进针方向、深度同前,留针30 min。治疗后患者自觉双手拇指及无名指麻木、疼痛感基本消失,稍感双手拇指及无名指指尖麻木。
按语:麻木不仁当属痹证中“血痹”范畴,《灵枢·九针论》载:“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素问·逆调论》言:“营气虚,则不仁。”血痹多因风寒之邪入侵,留于血分,耗伤人体之气,发为麻木、疼痛。患者以手指麻木、疼痛为主诉,加之有明确的产后及术后元气亏虚病因,一诊诊疗思路偏重于患者气血不足及麻木、疼痛之症,故选取双枢、双开。“诸痛痒疮,皆属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故取少阴。少阴、少阳枢机相通,故取少阳助力少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患者先后两次产后大出血,刻下腹胀、舌苔白腻,考虑为太阴病,故取太阴。当下五之气,燥气流行,金克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与顾植山教授所说“肝虚遇岁气”的理论相符,据顾氏开阖枢时相图所述,太阴、太阳相通,故取太阳生发阳气,助脾胃生化气血,濡养四肢。留针30 min后,患者除双手拇指及无名指外余指麻木、疼痛消失。考虑“脏腑、经络别通”,未对厥阴、阳明给予足够重视,故二诊时运用六气针法刺双枢、双阖。分析思路如下:①《医学入门·脏腑条分》言:“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顾植山教授根据开阖枢理论对“脏腑别通”进行解释,认为手厥阴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患者下午出现规律性腹胀,无名指麻木、疼痛,故取双阖。②手太阴及手阳明经交接于拇指,手厥阴及手少阴循经交接于无名指,故取双阖。③刻下为庚子年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在泉,且阳明燥金加临少阳相火,燥气流行,金克木严重,故取厥阴生发阳气,扶木抗金。④患者出现下午规律性腹胀,考虑为阳明不降,故取阳明。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当地金气更重,故厥阴升发不足更加明显,故取双阖。通过针刺双枢、双阖,使阴阳开阖有度、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故而取得了良效。
患者,男,55岁(生于1965年5月15日,乙巳年,三之气,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2020年11月13日就诊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中医院。主诉:高血压病10余年。患者10余年来最高血压达20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平素口服硝苯地平片及厄贝沙坦片降压,血压控制较差,偶有头痛、头晕不适。刻下症:血压187/101 mm Hg,伴头晕、颠顶刺痛、双眼胀痛不适,纳食可,睡眠欠佳,舌尖红,苔白、舌面偏燥、中有裂纹,脉左关沉细、右关弦。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证。取少阴、厥阴、少阳、阳明,位置同前,按顺时针方向斜刺,进针20~30 mm,留针30 min。复测血压为190/102 mm Hg,不降反升,故调整针刺部位取少阴、少阳、阳明、百会透少阴,留针30 min。百会透少阴时,患者自诉感觉一股清凉之气自百会流向少阴位置。针刺结束后,测量血压为155/78 mm Hg,头晕、头痛及眼睛胀痛不适减轻。
按语: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黄帝内经》对该病涉及的脏腑、病性归属等已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提示眩晕以虚为主。故运用六气针法选取少阴、厥阴、少阳、阳明治疗。思路如下:①患者出现头晕,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故取少阴。②《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取厥阴。③2020年为庚子年,《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厥阴风木升发不足,故取厥阴。④少阴、少阳枢机相通,故取少阳助力少阴。⑤刻下五之气,阳明燥金在泉,金克木,金气流行,取阳明意在抑金扶木。然治疗后血压不降反升,故调整治疗思路取少阴、少阳、阳明、百会透少阴。《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刘完素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风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关系,刻下五之气为少阳相火加临阳明燥金,再取厥阴有风从火化之象,故血压不降反升。百会别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云:“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耳鸣。”高血压病为阳浮于外,取百会透少阴,意在引火归原,将浮游之火引入坎中,故取百会透少阴后患者感觉一股清凉之气自百会流向少阴。通过针刺双枢、阳明、百会,透少阴,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阴平阳秘,故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顾植山教授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可阐释万物阴阳变化及其机制[1],顾氏太极时相图融合了太极八卦图中“八卦”空间思想、“洛书”六律思想,阐述了脏腑、经络别通思想架构[4]。“脏腑别通”理论以三阴三阳经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构成“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正如《灵枢·根结》所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同时,顾植山教授强调要注意患者的3个时间点(出生时间、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和六象(天象、物象、病象、脉象、舌象、治象)。上述两则验案充分体现了医者在处方、施治时考虑患者出生时间、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及当下庚子年五之气少阳相火加临阳明的天象,患者表现出的病象、舌象、脉象及运用开阖枢六气针法施治的治象,正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序》所言:“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这要求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要将“因天、因人、因地”的三因制宜与“辨天-辨人-辨病证”相结合,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握机于先”,把握疾病表现出的病象,从而处方、施治。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基于开阖枢理论创立的,通过调整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功能[5],使机体阴阳开阖有度、气机升降出入有序、阴平阳秘、五脏协调、形神俱安[6-7]。因此,对开阖枢时相、时机的把握,更能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特色[8],从而有效提高开阖枢六气针法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