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8 07:13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医嘱肢体家属

孙 丹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300)

目前我国家庭成员组成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使得家属对儿童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当其患病时,迫切希望医护人员给予快速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1]。但应当注意的是,小儿由于语言与表达能力较弱,对于疾病、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的认知不全面,导致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哭闹现象,影响治疗效率[2-3]。为此,临床多建议在小儿施治时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本研究提出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并以我院接收的126例患儿开展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接收的126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依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94±0.25)岁;病程3~7个月,平均病程(4.46±1.02)个月;脑炎8例,腹泻26例,肺炎19例,肾病1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7±0.40)岁;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4.81±1.53)个月;脑炎10例,腹泻23例,肺炎22例,肾病8例。患儿资料完整,意识清楚,精神正常。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全身严重性感染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⑤精神疾病者。⑥资料缺失者。⑦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⑧过敏体质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措施如下。①仪表美感:护理人员应注意维持自身形象美感,着装干净整洁,迎接患儿及其家属时保持微笑,为其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日常工作中需保证动作稳妥且轻柔,手势大方且得体,不轻易改变身体姿势,避免对患儿造成刺激,查房时应全面给予不同患儿相同质量的护理服务,使其感受到被重视,为患儿带来舒适感与安全感,使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更易开展。②体态调整: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心态,遇事不慌,时刻注意调节自己的行走、站立、坐姿,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自己的认真与负责的一面,营造稳重的形象。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注意护患距离应适中,站立于安全方位表达自身亲切无害。可适当采取蹲姿或坐姿降低身体高度,使护患视线趋于同一水平线,避免对患儿造成压力,使其产生焦虑、紧张、不适等不良情绪。③眼神沟通:儿科接收患儿语言表述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在沟通时应与患儿进行视线接触,给予其真诚、鼓励的眼神,鼓励患儿对自身感受加以表达。在听取主诉时,护理人员不可随意当断主诉,亦不可眼神飘忽不定,表现自身对于患儿的重视。在眼神沟通过程中,根据患儿的眼神捕捉其内在的心理情绪,把握不同的内心反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无法确切表达自身感受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观测,对其症状、表情进行观察,存在异常及时加以处理。④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帮助护理人员了解病情,缓解患儿负性情绪的重要方式,患儿对于治疗仪器、药物存在恐惧或因疼痛而痛苦时,可通过抚摸身体、轻拉手等方式对患儿表达关心与爱护。护理人员在使用肢体语言时应注意力度、幅度适度,避免频繁刺激影响患儿正常休息。

1.3 观察指标 医嘱接受度评价标准:①完全接受,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不畏惧打针、吃药等操作。②部分接受,患儿对于部分治疗操作存在抵触心理,经护理人员心理暗示后接受治疗。③部分抵触,患儿对于部分治疗操作存在抵触心理,治疗期间存在哭闹现象。④完全抵触,患儿长时间哭闹,不听从家属与医护人员劝导,对周围环境存在恐惧。医嘱接受度=(完全接受例数+部分接受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量表评价,包括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4个分量表,各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调查表采集,满分100分,非常满意评分介于90~100分,较满意评分介于80~90分,一般满意评分介于60~80分,不满意评分介于40~60分,非常不满意评分介于0~40分。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护理纠纷发生情况。用自制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质量,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护患沟通、基础护理和操作技能等,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医嘱接受度、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医嘱接受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32例完全接受医嘱,占50.79%,28例部分接受医嘱,占44.44%,2例部分抵触医嘱,占3.18%,1例完全抵触医嘱,占1.59%,医嘱接受度为95.23%;对照组患儿中25例完全接受医嘱,占39.68%,27例部分接受医嘱,占42.86%,7例部分抵触医嘱,占11.11%,4例完全抵触医嘱,占6.35%,医嘱接受度为82.54%。观察组患儿医嘱接受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0,P=0.004)。

2.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分别为(51.76±4.58)、(52.88±5.03)、(60.04±5.56)、(57.41±4.92)分,对照组患儿护理前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分别为(51.58±4.24)、(53.06±4.88)、(59.50±5.03)、(57.19±4.7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19;t=0.204,P=0.839;t=0.572,P=0.569;t=0.256,P=0.798)。观察组患儿护理后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分别为(79.84±5.87)、(81.60±5.19)、(85.82±6.31)、(68.79±5.56)分,对照组患儿护理后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分别为(73.31±4.66)、(70.20±5.62)、(67.48±5.30)、(71.44±4.8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6,P=0.001;t=11.819,P=0.001;t=17.665,P=0.001;t=2.859,P=0.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22例,占34.92%,较满意25例,占39.68%,一般满意12例,占19.05%,较不满意3例,占4.76%,非常不满意1例,占1.59%,护理满意度为93.65%;对照组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17例,占26.98%,较满意22例,占34.93%,一般满意10例,占15.87%,较不满意10例,占15.87%,非常不满意4例,占6.35%,护理满意度为77.78%。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P=0.001)。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者1例,占1.59%;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者7例,占11.11%。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4,P=0.026)。

2.5 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0例,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5例,占7.94%。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6,P=0.031)。

2.6 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79±2.51)分,对照组为(90.34±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P=0.000)。

3 讨论

小儿由于机体各器官与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出现不同类型的临床疾病,对心理健康与身体发育构成严重损害[4-5]。小儿因病入院后,需要护理人员与之长期接触以辅助日常诊疗工作,其对于患儿的心理状态、治疗进度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6-7]。值得注意的是,常规护理措施在临床的运用效果不甚理想,不能满足患儿家属日益提高的护理需求[8-9]。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肢体语言沟通。该方法是近年来运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新型护理措施,其原理是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通过注意自身及患儿的动作,使患儿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辅助[10]。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的患儿依从性优良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健康知晓优良率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组的患儿,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1]。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主要落实方式是护理人员对自身外在加以调整,如着装、表情、神态等,为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控制体态,加强眼神与肢体沟通,体现对患儿的重视,减轻其痛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及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有显著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医嘱接受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环境适应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让患儿更信任医务人员,从而有助于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13-14]。

综上所述,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有效提高护理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满足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利于预防不良事件,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的,具备临床借鉴效益。

猜你喜欢
医嘱肢体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肢体语言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门诊医嘱管理系统中医瞩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
电子医嘱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