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护场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2021-03-28 02:15孙小雨王煜明吴志洪
广西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科学皮肤科皮肤病

孙小雨,钟 江,王煜明,吴志洪,张 衍,黄 涛,黄 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护场”源自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外科学中判断疮疡病发病、病性和预后的重要依据,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发展,其内涵和应用范围得到了不断扩大并逐渐上升为理论,在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病情预后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谓“得护场则吉有应,失护场则凶无应”。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中医皮肤科已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但作为中医外科学当中的分支学科,在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仍需要护场理论的指导。所以,本文对护场理论在中医皮肤科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以求溯本求源,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应用该理论,探究其理论本质和临床应用范围,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医皮肤科的临床诊疗工作。

1 护场的由来

“护场”最早见于宋代,北宋《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急救仙方卷之八·疔疮》中就记载有“疮证吉有应,如生一疔之外,别处肉上再生一小疮,即是有应,可用针挑破护场”,又载“疮证凶无应,别处肉上无疮,不护场,疔四围无赤肿”[1]。也就是说,在宋代时期,医者对护场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有应”可理解为机体存在免疫应答反应,是为可治之症(吉症);而“无应”则“不护场”,是为不治之症(凶症)。明代名医王肯堂在其所著的《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中,对护场有了更确切的定义,他认为“凡生疔疮,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如常,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凡生疔疮,眼白睛痴不转,渴欲饮水,内热疮盛,唇舌青,卧床不能起,五心肿,头晕眼花,气粗食不进,脉伏,谵语,恶心,腹痛,冷汗出,手足冷,滑泄无度,疔之四围无赤肿,名曰不护场,不可治”[2]。他所定义的护场是“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如常,疔之四围赤肿”,还将“有应”和“无应”解释为别处肉上有无小疮,并由此来判断病情的吉凶。

到了清代,吴谦等医家对护场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吴谦在总结自己的临证经验基础上,对护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疔之外别生一小疮,名曰应候;四围赤肿而不散漫者,名曰护场;四旁多生小疮者,名曰满天星;有此者缓,无此者急。”[3]他认为,在疮的“四围赤肿而不散漫”才能形成护场。也就是说,形成护场后,就能把毒邪围困在一定范围内,使发病的肌肤和正常的肌肤边界分明。他明确指出了护场具有不散漫而边界清楚的特性,这一观点使护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其后,诸多医家对护场、满天星的论述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补充和完善。综合历代医家的见解和现代研究结论,《中医外科学》将护场定义为:疮疡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而形成的局部肿胀范围[4]。所谓“护”即“保护”,代表本体对疾病的防御体系;“场”为“场所”,代表本体对抗疾病时所形成的战场;“护场”则是本体的防御体系在对抗疾病时,所形成的防御范围。这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应答理论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护场的含义和内容在不断扩大。

2 护场理论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中医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对护场理论的认识逐渐加深,护场理论的定义被不断修正,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伴随着中医皮肤科从中医外科学中的分离,护场理论在中医皮肤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尤其是有渗出和溃疡性皮肤病,均可以使用护场理论进行指导,在相关皮肤病症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病情预后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且难以治疗的皮肤病,王长璐[5]将护场理论应用到糖尿病足的治疗上,使用祛腐生肌膏及溃疡油治疗糖尿病足的溃疡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并开拓性地将疮周浸润带作为创面情况评分标准。黎东眉等[6]认为压疮创面局部“护场”形成时,即是最好的清创时期,并且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在不可分期压疮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韩凤娟等[7]基于护场理论对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进行全身宏观辨证与局部微观辨证论治,他们认为过度的治疗反而会进一步破坏人体护场,并以护场理论指导确定宫颈病变微创治疗的手术范围,他们认为对于局部存在护场的病灶,一方面给予微创手术治疗以“祛邪”,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护场以“扶正”。范洪桥等[8]甚至将护场理论应用到指导各类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他们认为在恶性肿瘤中,被肿瘤细胞侵犯的器官皆是正邪相争的场所,提出了广义护场理论,进一步扩大了护场理论的应用范围。樊圣丽等[9]结合现代研究对护场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炎症反应导致的巨噬细胞聚集于创面,吞噬坏死组织、细胞后所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成的假膜是为狭义护场。徐强等[10]在护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纠结疗法”,认为治疗慢性皮肤疾病可“牵扯合力,似治非治,围而不打”,即用药以“和”为主,用量较轻但覆盖全面,在正盛邪衰时给邪以出路,使疾病向愈,在此理论指导下治疗使大量慢性难治性皮肤疾病得到显著的疗效。他们认为,正气不足是感染性伤口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而护场实际上是在患处周围形成一个防御性屏障,将邪气包围在其内部,然后调动机体内的正气集聚,使“邪气”在正邪交争中处于劣势并丧失扩散侵袭机体的机会,最后被“正气”所消灭。

由于护场理论对于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在皮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糖尿病足、压疮)、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皮肤恶性肿瘤和许多免疫炎症性皮肤病等,并且,有些皮肤科疾病还可在护场理论指导下决定各类微创手术及其手术范围。护场的定义及应用范围在现代医学中也不断被更新、扩大,其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延伸。护场理论从最初的仅仅局限于判断疔疮的预后,到如今应用到各种临床皮肤病的诊治,对中医皮肤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3 护场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病理学、基因学的发展,人们对各种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护场理论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医外科理论并没有因时代发展而过时,人们对护场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吴志洪等[11]通过对皮肤疾病的微观病理表现分析,基于病理机制对护场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将斑秃、鳞状细胞癌、甲下型甲癣等常见皮肤病的病理表现与护场理论的联系,将炎症细胞的浸润、肿瘤细胞的核分裂等病理表现与护场理论相结合,为护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徐强等[12]在护场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箍围法对皮肤脓肿大鼠创周组织IL-10,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他们发现外用药物通过箍围法能够提高局部IL-10水平,并在脓肿形成的早期,可有效抑制组织内IL-1β表达,使脓肿局部炎症反应得以明显减轻,从而使脓肿局限,促进护场形成。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护场理论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应用将会更加广泛,逐渐建立起护场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皮肤科诊疗体系。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疾病的种类繁杂,目前有两千多种皮肤病的种类,并且还在不断更新。然而中医提倡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强调整体观,所以中医皮肤科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中医皮肤理论体系。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的结合,不断挖掘护场理论的价值,护场理论也将会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地指导临床皮肤病的诊疗。

猜你喜欢
外科学皮肤科皮肤病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