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白牦牛、青海藏系羊感染焦虫病的调查研究与防治措施

2021-03-28 02:02:20闫作明苏福得张富元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焦虫天祝出血点

闫作明,苏福得,张富元

(1.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天祝 733213;2.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天祝 733203)

1 基本情况

天祝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也是甘肃的特产畜种之一,已列入国家家畜品种志和甘肃家畜品种志。

笔者曾经在羊感染焦虫病做过调查研究和治疗报道,由于随着周围自然环境,草场气候的变化,天祝白牦牛感染焦虫病的概率也逐年上升,其症状也就是本地农牧民俗称“苦胆病”。2016—2019年,牦牛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为5%、6%、6.8%、8.5%、3%、3.8%、4.5%、5.3%,呈逐步上升趋势。

笔者在近4年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地区为羊、牛泰勒焦虫感染区,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感染率为100%。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应用中西结合综合治疗牛、羊焦虫病,疗效满意,其中共收治感染病牛36头,治愈32头,无效4例,治愈率达88.9%。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自然环境概况

天祝是一个牧业大县,其中西南山区莫科片牦牛存栏2万多,该地平均海拨2200~3800 m,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属高山地型,平均温度8℃~15℃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20 d,天然草场丰富,天然林植被良好,与青海省互助县接壤,属半干旱山区,非常适宜牦牛以及山绵羊放牧。

2.2 发病季节

该蜱若虫与成虫于每年3月开始出现,4月、5月最多,9月个别第二次出现,11月上旬消失,以1岁龄牛犊、初生羔羊和1岁羊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主要流行于3~6月,4~5月为发病高峰期。第二次发病为当年秋季8~10月,9月为高峰期,一年当中二次集中发病,秋季发病后,病情比较严重,常常感染膘肥体壮的羔羊。

2.3 发病地域性

焦虫病存在有一定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阳坡带为主发区域,这些地域非常适宜蜱类存活,如果放牧时牛羊在此草地吃草经过,发病季节牛羊被蜱侵袭率几乎达100%,因此由蜱传播的牛羊焦虫病发生就非常普遍[1]。二是海拔较低的大通河,石门河流域,多属灌木山区,阴冷潮湿,不利于蜱类生存及活动,所以放牧的羊发病相对较少。三是处于流行区域的规模化羊场舍饲圈养方式比较封闭,场内外驱虫消毒灭源等保护措施比较完善相对感染少,相比同区域的散养牛羊来说感染焦虫病的几率就少很多。

2.4 传播媒介

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血蜱属的青海血蜱,主要寄生于山羊、绵羊、其次是牦牛,少数寄生于马。传播牛羊泰勒焦虫病是该蜱的若虫和成虫阶段,羊泰勒虫为青海血蜱传播,这也就成为传播牦牛焦虫病主要媒介。每年春节开始,在孳生地放牧的牛,羊体表和颜面两耳根部、及四肢胸部等部位,均附着有大量的各种蜱的幼蜱或若蜱或成蜱,蜱大量叮咬吸血产生的毒素使牛发生消瘦贫血,抗病力下降,极易造成牛羊的死亡。

2.5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羊通常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0℃~42℃,离群,不愿行走,呼吸促迫,脉搏加快,喘促、心律不齐,先便秘后腹泻。体表淋巴结(肩前,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痛感,眼结膜初期充血、肿胀,后期贫血黄染,心跳加快,呼吸增快,食欲及反刍大减或废绝。有的出现磨牙、呻吟、肢体行走僵硬、形体消瘦、头部肿大(发痒、在阳光照射下尤为明显)、喜阴、腹胸下发生水肿,中后期可视粘膜及肛门,阴门等处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以及严重贫血,红细胞数减至300万/mm³以下,血红蛋白下降至30%~20%血沉加快,肌肉震颤卧地不起,多在发病后1~2周内衰竭死亡,濒死前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以下。

牛的症状根据观察各年龄段的牦牛均可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到41℃度,呈稽流热,食欲减少,呼吸加快90~120次/min,心跳加快80~120次/min,眼结膜潮红,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特别在额头、耳根、下颌、咽喉部皮肤上寄生成堆成片数量较多的蜱;中期病牛食欲明显减少,出现不愿意行走,肢体僵硬,个别病牛食欲废绝,尿少,尿色深,可视粘膜苍白萱染。后期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鼻镜干裂,卧地不起,呻吟磨牙,血液稀薄,在眼睑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血斑点,直至衰竭死亡。

纵观以上,共同症状是食欲废绝、消瘦、喘促、体温升高、流鼻涕、部分腹泻、磨牙、眼结膜由红色转为苍白;腹部紧缩,眼睑肿胀,流泪或眼中有脓性分泌物。

2.6 发病牛年龄特征

在流行区,1~2岁龄牛犊多发且病死率高,3岁以上发病较少。

2.7 发病主体

经常性以放牧为主的牦牛多发此病,舍饲养殖的发病较少,牦牛、绵羊、山羊均能患病,且绵羊发病率多于山羊。此病主要危害羔羊,以2~6月龄的羔羊为最多,1~2周岁的青年羊次之,2岁以上的成年羊多为带虫者,成年羊几乎发病很少。根据近年发病数量统计山羊发病率为45.3%,致死率为20.6%,绵羊的平均发病率为36.15%,致死率19.11%,主要是从羔羊和一周岁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量上得以体现。不论规模化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引进的外地羊或牦牛要比本地牦牛或羊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要多的多,并且发生应激反应的发病率要高的多。

2.8 发病机理

牦牛羊感染焦虫病是蜱在同一时代传播幼蜱或若蜱,吸食带蜱液后在其体内发肓后进入肝脏和胆管及其他器官中,并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内部的网状内皮细胞里大量繁殖,同时释放出大量有毒物质,从而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因素,并使其造血机能发生功能性障碍。

2.9 剖检病理变化

淋巴结。见肩前颌下淋巴结肿胀,穿刺切而多汁,有暗红色和灰白色大小不一的结节肩前淋巴结肿大,外观呈紫红色,大网膜呈黄色,有出血点。

心包积液,肿大,呈黄色,以心脏尖端出血最显著,心脏脂肪周围呈黄色胶样浸润,心外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胸腹部腔下组织水肿.

肺气肿,有小的出血点,肺门淋巴结肿大,肺脏淤血,侧肺部损害呈纤维蛋白性肺炎。

脾脏肿大,脾质软化,被膜出血,呈紫红色。

肠系膜有出血点,皱胃黏膜肿胀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结节有的结节坏死,胃黏膜肿胀,肠道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皱胃黏膜表面有大量捻转血毛线虫。

肝脏肿大,质脆、硬呈棕黄色出血点,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病灶,肝门淋巴结肿大,呈黑褐色,部分牛羊肝脏与腹壁粘连。

接触于胆部位腹腔内黄染,胆囊高度肿涨如鸡蛋大大小,胆汁浓稠、外溢。

肾脏皮质和肾盂呈黄色,肾脏呈黑褐色,肿大质软,有淤血斑。

剖检见血液稀薄,呈暗红色,凝固不良,全身肌肉色泽变淡,皮下脂肪黄染。

根据贫血、黄疸、发热、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压积下降,以及地域特征、温暖季节多发流行病学等特征,再结合镜检血涂片即作出确诊。

2.10 流行血蜱的采集及鉴定

2002–2016年,省兽研所专家到天堂镇朱岔村采集牦牛,山绵羊血蜱样本,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不同阶段蜱近千只,经实验室诊断,均为青海血蜱,在每年春秋季青海血蜱是我县羊泰勒焦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孳生于地势低洼山地。次生林地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带虫过性症状。羊只牦牛整个体表被毛内寄生着各期蜱虫叮咬吸血,这种羊临床症状不表现,精神状况良好,能自由采食,体温变化不明显,此类羊主要以成年羊为主,抗焦虫病的能力强,采集制作血涂片染色检验时可见虫体出现。另一种是幼畜抗病能力弱,很容易造成焦虫病感染。

2.11 实验室诊断

通过采集病羊,牦牛耳类涂片和静脉采血各400只,每只2管10 ml,姬姆染色,镜检,均发现血片中有羊泰勒焦虫,虫体为梨形,圆型,直径0.5~2 mm染蜱在1.2%~12%之间,血片检蜱98%。

2.12 典型病例

(1)天堂镇菊花村秦某自家养殖牦牛30头,2020年1月从外地购进1岁牛犊40头,3月份开始陆续发病,其中发病牛犊23头,成年牛发病2头,牛犊死亡6头,其间出现离群,呻吟,卧地不起等症状,养殖户前来求诊,随畜主经过出诊就诊,症见:体温40℃~42℃,可视黏膜苍白,有的黄染,心跳81~98次/min,粪便先吊有粘液后干燥,行走僵硬,肩前淋巴结明显肿大,呻吟,听诊肺部有温罗音,呼吸加快,耳及颈部,腹部皮肤上附着大量的软蜱;肩前淋巴结穿刺液和耳静脉血送天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红细胞中有梨形虫体,诊断为牛焦虫病。

(2)天堂镇朱岔村秦某,饲养藏羊55只,其中羔羊25只,感染15只,两岁羊13只,发病6只,于2019年3月份开始发病,死亡5只,该病发病多呈急性过程,症状同上。

2.13 治疗方法

中药:病初用当归50 g、板蓝根30 g、栀子30 g、青蒿30 g、龙胆草30 g、郁金2 0g、黄芩20 g、木通20 g、大黄30 g、泽泻20 g 或加本地藏茵陈30 g,煎汤5000~7000 ml,发病畜牦牛每头500 ml,牛犊250 ml,羔羊每只80~100 ml,一岁羊每次100~150 ml进行煎汤灌服,或放置于盆内,让其自由饮用。中期:党参20 g、黄芩30 g、当归30 g、丹参30 g、青蒿20 g、郁金20 g、知母20 g、栀子20 g、柴胡20 g、鱼腥草30 g,甘草20煎汤灌服,方法同上。

西药:(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30 ml,清开灵注射液20 ml,加适当能量合剂。(2)板蓝根注射液10 ml,柴胡注射液10 ml,安乃近10 ml,混合肌肉注射,1~2次/d。(3)黄色素(盐酸吖啶黄)10 ml静脉注射。

2.14 综合治疗

(1)维生素B122 ml/kg,肌肉注射。

(2)盐酸络美沙星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用量0.07 ml/kg,1日1次,连用3日,同时配合补液,强心,补充能量。

(3)服用血虫杀(青蒿琥脂片)牛1片/15 kg、羊1片/10 kg;复方磷酸伯氨喹片,每公斤体重1.6 mg。药理作用:对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阻止复发及中断传播的有效药物。本品可杀灭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组织期的虫株,尤以间日疟为主,也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对恶性疟的作用尤强,使之不能在蚊体内发育以阻断传播,该药能抑制线粒体的氧化作用,使疟原虫摄氧量显著减少,破坏疟原虫的糖代谢及氧化过程。

(4)蒿甲醚注射液2 mg/kg用于预防和治疗,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5)鱼腥草(10 ml/支)作稀释液,稀释血虫净(注射用三氮脒,5 mg/kg)配合用20%土霉素注射液(0.1 ml/kg),对发已经发病的牦牛进行深部肌肉注射,重症1次/d,连用3 d。

3 讨论与体会

牛羊感染泰勒焦虫病的发病和死亡率较高,多呈急性经过,蜱在本地分布广泛,已成为传播和诱发该病的主要媒介,放牧的牛羊多发,山羊较绵羊发病率高,并带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性,发病高峰期放牧牛羊在海拔2800~3000 m以上草地很少感染,反之,海拔愈低蜱的生存就很活跃,危害性亦愈大。因此,放牧牛羊避免到该山地阳坡,次生林地等蜱孳生地放牧,防止带虫感染。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标本兼顾,效果良好,西药杀灭血液原虫后再进行输液,强心,利胆消炎,抑制焦虫基体DNA的合成,从而阻断虫体内代谢,抑制其生长繁殖,对梨形虫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同时避免使用激素或抗菌素,因为激素可能给焦虫供给营养。中药清热解毒、利胆清肺、泄热凉血、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二者结合,相辅相成,因症施治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青海血蜱是该地牦牛、羊焦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吸附在牛羊的耳、颈、胸、腹部,在发病季节养殖户要提前预防,可定期药浴或用驱虫药,如伊维菌素,分2次灌服;预防注射性用贝尼尔或用蒿甲醚注射液,可减少感染率和发病率。

养殖户还可对牦牛、羊进行剪毛、药浴等物理因素干扰,通过体表灭虫降低蜱类传播风险,经常喷洒灭蜱是养殖环节中灭蜱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病畜剧烈运动,以免造成心衰,引起死亡。

从外地引进来的羊或牦牛很多会出现水土不服,发生应激反应,从而继发感染焦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比本地牦牛或羊要高的多。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少用抗生素类药物。

猜你喜欢
焦虫天祝出血点
牛、羊焦虫病的诊治措施探微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12
牛焦虫病防治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Mutually Beneficial
Beijing Review(2016年32期)2016-08-30 02:42:51
浅析牛焦虫病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丝绸之路(2015年16期)2015-12-26 05:47:34
一起暴发性牛焦虫病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