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新乡市博物馆中的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河南省地市级博物馆中均位居前列。 该馆收藏的佛造像有近千件, 主要集中在南北朝、隋唐、明清时期。 本文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佛造像中选出部分精品,试作赏鉴,以飨读者,也为学界研究佛造像提供一些实物资料。
1.交脚弥勒石刻造像。 北朝时期,通高52 厘米,宽50 厘米,以深浮雕手法雕于石上。 弥勒肉髻大耳,目微闭,着交叉式披肩,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残,双脚相交而坐。 自坐处向两侧各延长一水平线,线上各阴刻一尊佛像,均为立式,身后有背光。 右侧佛像上部,阴刻坐佛和飞天各一,形似听法。 左侧佛像上部残缺, 只可见有阴刻遗痕。(图1)交脚弥勒是早期的弥勒菩萨造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后来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完全不同,在造像艺术风格上保留了比较多的印度及西域特色。 本座造像呈思维状,从背景上的飞天等装饰看,应和敦煌石窟处于同一时代,是思维菩萨的一种造像形式。
2.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17 厘米。此像,头背光,戴宝冠,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在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右手支撑在右颊下,呈在菩提树下思维之状。 两侧有两立胁侍。 底座正面图案中间为宝莲,两侧各有一卧狮。(图2)思维相,是指造像中呈现以手支颐或触额、头略低垂作思维状、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的形象, 表达造像正处于思考状态,这种思维手势和支颐姿态是思维菩萨的独特造型。半跏思维菩萨相流行于南北朝时期, 其清净、洒脱、沉静的“觉者之相”,反映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连绵的时代,人们对于思维悟道的追求。
图1 交脚弥勒石刻造像
图2 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
图3 镏金释迦铜造像
3.镏金释迦铜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21 厘米。 此像通体镏金,大背光,肉髻大耳,双目微闭,身披大氅,施禅定印,结跏趺坐。 (图3)佛造像,有高古佛造像和明清佛造像之分。 高古佛造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造像,也称汉传佛造像,内涵丰富、制作精美,历史价值高,艺术性强。 此像即属高古佛造像。 北魏前后或隋唐的高古佛造像,大多基座呈方形四角,形似板凳,故俗称“板凳佛”。 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形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尚存南亚人种的形象痕迹,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
4.石雕佛头像。隋代,通高22 厘米,宽13.5 厘米。 佛像螺发满头,头生肉髻,面相丰润端庄,弯眉细目,鼻挺唇厚,耳垂硕大,下颚圆满,神态庄重而不失柔和,呈寂静相。 (图4)此佛像为石材雕刻而成,造型古朴,脸部刻画饱满细腻。 在历史上,隋代虽然时间不长,但佛造像的遗存很多,相对前朝而言,其造型种类丰富,整体多方正肥重,头部比例稍大。
5.汉白玉菩萨头像。唐代,通高33 厘米,宽15厘米。 菩萨神情淡定,面相饱满圆润。 束发,头戴花朵装饰,双目微垂,樱桃小嘴,紧抿下唇,神态慈悲安详,法相高雅端庄,眉、眼、鼻、唇、耳、面,几乎完美而无可挑剔。 (图5)唐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佛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雄浑、丰满、温和、华丽,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丰腴饱满,神态栩栩如生,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极富时代风貌。
6.青石观音造像。 唐代,通高40 厘米,宽27厘米。 此像为青石雕刻而成,上部雕刻有菩提果造型,中间观音菩萨头戴宝冠,细眉长目,双目低敛,面颊丰润,神色慈爱祥和,胸前饰璎珞,双腿呈游戏姿坐于朝天吼上。 坐骑姿态安详,匍匐于地,造型生动,下连台座。 菩萨左右两侧各站立一弟子,肩部两侧方分别刻有净瓶和鸟造型。 此像造型古朴大方,品相完整。 (图6)
7.十一面观音铜造像。 明代,通高17.4 厘米。此像八臂十一面,通体镏金,立于莲花座上,最上层为释迦牟尼佛,其余菩萨像皆头戴宝冠,俱法相慈和。前两臂,交于胸前,手施合掌印。后六臂,手持各类法器。 下半身着长裙,璎珞蔽裙,双足直立,跣足,下承覆式莲瓣圆座。 (图7)十一面观音铜造像,是藏传佛教中的供养神。 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 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时间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7 世纪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 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中也有详细的对该造像样式的描述。 观音十一面,分上下,下有十面,三面慈相,七面怒相,最上面为无量光佛像。
8.观音菩萨铜造像。明代,通高34 厘米。 菩萨结跏趺坐,头戴宝冠,胸前饰璎珞,外披双肩大衣,内着裙。 其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细眉长目,双目微垂,微含笑意,神态宁静慈和,法相端庄,雕刻精致。 左手持净杯,右手持柳枝施甘露状。 (图8)此观音像具有明代佛像整体稳重端庄的特点。 左手持钵,右手执柳枝的立像,是洒水观音的代表形象,表“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意。 洒水观音洒下清澈的香水,洗净众生深重的烦恼和因烦恼而玷污的污垢,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
图4 石雕佛头像
图5 汉白玉菩萨头像
图6 青石观音造像
图7 十一面观音铜造像
图8 观音菩萨铜造像
图9 释迦牟尼铜坐像
图10 水月观音菩萨铜造像
图11 汉白玉雕大势至菩萨
9.释迦牟尼铜坐像。 明代,通高196 厘米。 螺发,颗粒突起,双目低垂,大耳垂肩,嘴角微微翘起,面容祥和平静。 身着对襟袈裟,前胸袒露,内着僧祇支,衣纹贴体,线条具体而清晰。 胸前有“卍”字符。 (图9)“卍”字,是一种符号标志,又作万字,意译为吉祥云海,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种好之一,诸佛都有此德相,有功德圆满,吉祥云海之义。 此为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 双手自然下垂,左手置于右手上,结跏趺坐于双层座上,第一层仰莲状,周围饰上下两圈小佛像,中间支柱,下方为第二层座,雕刻精美。该造像体形硕大,保存完好。
10.水月观音菩萨铜造像。 明代,通高164 厘米,通宽92 厘米,厚58 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 其胸前及衣裙,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身穿天衣,下身着长裙,裙边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右腿支起,踏于岩石上,右臂放于右膝上,左腿下垂,呈游戏坐姿,眼前仿佛一池清水,静看水中之月。(图10)水月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 由于此尊观音之形象,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的相应化身。
11.汉白玉雕大势至菩萨。 明代,通高146 厘米。 该造像头戴花冠,身着褒衣,胸佩璎珞,手捧宝莲,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其上刻有年份(永乐七年)和大势至菩萨名号,原在辉县白云寺供奉,当地俗称为“玉石奶奶”。 (图11)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八大菩萨之一,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极少单独供奉。 大势至菩萨能够给众生智慧之光,使众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事业有成,佛光永照,化煞化凶,吉祥如意。 大势至菩萨造像,手持法器以莲花为主,且多是头戴天冠,天冠中有宝瓶。
12.木雕断四臂菩萨造像。清代,通高40 厘米。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侧有缯带飘卷,面形圆润,神态安详,五官写实刻画,生动逼真。 宽肩束腰,结构匀称,姿态自然挺拔。 上身双肩着帔帛,虽四臂已断,断臂处依然可见精细的臂钏装饰。 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 双足结跏趺坐。 胸前及腰带下缀有连珠式璎珞,装饰华美,是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木雕作品。 (图12)
13.镏金文殊铜造像。清代,通高27.1 厘米。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宝冠,面相方圆,眉眼细长,神态沉静,耳垂环珰,宽肩细腰,造型优美。 上身袒露,胸前披饰华丽的璎珞。 下身着长裙,右腿曲盘,左脚垂踏,通体镏金,半跏趺坐于狻猊(或曰青狮)背上。 狻猊背披绵垫,呈俯卧状。 (图13)文殊菩萨,乃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因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佛教认为,常修持文殊菩萨像,可增长智能,辩才无碍,口演妙法,了知诸法真义。 清代皇帝被视为文殊菩萨的转世化身, 故文殊菩萨的造像在清宫中较为常见,用来颂扬帝王如佛陀在世护持人间。
图12 木雕断四臂菩萨造像
图13 镏金文殊铜造像
图14 镏金普贤铜造像
14.镏金普贤铜造像。清代,通高27.2 厘米。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宝冠,面相方圆,眉眼细长,神态沉静,耳垂环珰,宽肩细腰,造型优美。 上身袒露,胸前披饰华丽的璎珞。 下身着长裙,左腿曲盘,右脚垂踏,通体镏金,善跏趺坐,安坐于白象上。 (图14)普贤菩萨,也称普贤大士,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普贤菩萨的坐骑为六牙白象。 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 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而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有无量功德,添福添寿,有保佑人一切顺利如意的寓意,民间信奉者颇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