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灵,万红棉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250012)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传统火针针具及传统火针疗法,主要用于痹证的治疗,如《灵枢·官针》所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燔针”即指传统火针。此后,传统火针针具突破其固有局限而不断发展,及至当代火针的出现,在丰富针具种类的同时,火针疗法的发展得到飞跃式突破。贺氏火针、师氏火针、毫火针、电火针及微火针是基于针具改良的当代火针疗法,针具特性不一,临床应用有别。笔者通过对传统及当代火针疗法的梳理,为推动火针疗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最早对传统火针有较为详尽的记载,论及针具规格、操作技巧、主治功用及禁忌等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大针”亦指火针,因其针体粗大、针尖微圆,能较好地满足火针速刺、耐高温、不易折断的特性及要求,是传统火针疗法的专用针[1]。后世火针针具便由此发展而来。《灵枢·经筋》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论及火针的操作要点,即火针针刺时快进快出,局部取穴为主,中病即止,后世火针操作多以此为据。可用于寒证、经筋病及骨病等病症的治疗,但热证不宜火针治疗。
这一时期火针针具基本沿袭了《黄帝内经》时期的传统火针,火针的制作材料、加热和操作方法等渐趋规范化,火针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用于治疗沉寒痼冷诸症,并记载了太阳病、阳明病及少阴病火针误治后的表现及误治后变证的处理[2],如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第119条“加温针(烧针)必惊”。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云:“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将火针与锋针联系起来,并对火针加热提出要求;《千金翼方》中载:“大癥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说明火针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留针。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称火针为“白针”,并最早将火针用于内脏疾病的治疗。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指出火针加热时应烧至通红,并提出,火针制作应采用熟铁为材料,韧性较大,针不宜太粗,以减轻针刺时疼痛;针刺时进针准确,浅深适度[3]。此外,依然没有打破《黄帝内经》中关于热性病不宜火针治疗的禁忌。
清代陈实功亦推崇火针疗法,“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肯定其对瘰疬、痰核等外科疾病的作用。
清朝后期至民国,火针疗法逐渐衰落。
“当代”就时间上而言,系指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相对传统火针而言,当代火针包括贺氏火针、师氏火针、毫火针、电火针及微火针。
20世纪60年代,国医大师贺普仁开始了现代火针的探索之旅。贺普仁教授认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独创性地提出了以毫针刺为主的微通、以火针为主的温通和以三棱针刺络放血为主的强通构成的“贺氏针刺三通法”,火针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火针针具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贺老致力于刺灸法的研究,创制了贺氏火针,其火针理论较前人大有突破。贺氏火针以钨锰合金为制作材料,根据火针直径大小分为3种规格——粗火针(d≥1.1 mm)、中粗火针(d=0.8 mm)和细火针(d=0.5 mm)。针具的选择直接影响疗效,如选用直径为0.5 mm的细火针针刺,既能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又减小创面,主要用于面部施术,疗效较普通火针更著[4]。操作时,需掌握“红”“准”“快”三大要点,“红”指针体烧至通红,要求烧针时针体达到一定温度;“准”指进针要准,包括选穴精准及进针深度的准确性;“快”指进针和出针要快。操作结束,可根据病症需要适当留针。此外,火针针刺后出血属正常现象,宜让瘀血尽出,待血色转为鲜红,静待自止或再行止血。
在治疗病症方面,贺氏火针突破了自《黄帝内经》以来热证和虚证不宜用火针的禁忌,“无论病情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适”;对针刺部位而言,提出面部、外阴等部位可行火针治疗[5]。
师怀堂教授认为,要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首先必须进行针具的改革。多年临床实践中,师老将古九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立了新九针疗法。
“新九针”包括鑱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及毫针。其中,火针由“古九针”中“大针”发展而来,又称师氏火针,以钨丝为材料,具有硬度强、耐高温、不退火、不弯曲断裂、韧性好和变形少等优点[6]。在传统火针的基础上,增加了火针的种类,使火针更能适应临床需要。师氏火针有6种型号,单头火针、多头火针、勾火针、平头火针、火鍉针及火铍针(将火针分别与鍉针和铍针结合,以充分发挥火针的功能)。其中,单头火针根据直径大小分为3种,细火针d=0.5 mm、中粗火针d=0.75 mm和粗火针d=1.2 mm。师氏火针治疗范围十分广泛,临床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近百种病证,还开创了火针美容、火针治疗肛肠疾病等领域。
刘恩明教授认为:“火针粗则痛甚,毫针细则气弱,火针挟火气盛,毫针纤细痛微”,因而创制了毫火针。毫火针将毫针与火针相结合,兼具毫针之纤细、火针之火力,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又称“改良火针”[7]。
毫火针“型似毫针而质非毫针”,以特质不锈钢材质为针具,直径0.25~0.40 mm,长度10~45 mm。毫火针加热,穴位刺激效能较传统火针提高,故进针较浅,疼痛轻微。针刺手法主要有闪刺法、钝刺法和留刺法,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闪刺法要求快速进针,进针后快速出针,如皮肤病的治疗;钝刺法要求快速进针,进针后缓慢出针,如慢性病的治疗;痹以久留,留刺法延长治疗时间,适用于痹证的治疗。
毫火针是火针针具发展史上又一大突破,较传统火针而言,具有诸多优势。毫火针为一次性针具,使用方便,便于临床推广;针体较细、针孔较小,故针刺时疼痛较轻、创口极小及不易感染,临床可用于颜面部以及较大面积皮肤病的针刺治疗;针体导热性能好,烧针时间短,针刺深度较浅,故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穴位效应强,入针即得气,起效快;兼具毫针和火针之长处,体现在对穴位刺激后的机械刺激、热刺激和局部可控性灼伤,三效合一,可补可泻;针体细小,便于行留刺法,有人认为,毫火针留刺在毫针的机械刺激基础上延长了火针的良性刺激[8],且毫火针留针治疗不易复发,具有更好的中长期疗效。
临床上电火针类型不一,以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仪为例。针具直径0.3~0.9 mm,分为长火、短火两种模式,长火宜浅刺,短火宜深刺。为笔触式操作,触头选择30号毫针[9],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进针深度控制在1~45 mm。操作时以“红、准、快”为要点,即“针要红快,手要准稳”。
电火针可自主控制针体温度、进针速度和部位[10],对火候的控制较传统火针更为稳定,避免留疤及感染等,因而安全性更高;采用笔触式操作,易于控制进针深度,减轻针刺时的疼痛,针刺部位较局限,不适合大面积治疗。临床上多用于头面部疾病及皮肤病的治疗,如电火针治疗痤疮、斑秃、面部粉刺和面肌痉挛等疾病多有报道。
微火针以普通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为针具,直径约为0.3 mm,针体细微,疼痛轻微,创口极小,不留瘢痕。操作及作用机理同毫火针,进针要快,以免折针,进针后可留针。因其针体细小,对医者操作要求稍高。与毫火针相比,二者针体均较细,但制作材质有异,前者采用普通一次性毫针为针具,操作方便,后者为特质不锈钢材质,导热系数较低。
查阅文献,以微火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经筋病、骨病为多,王巨庆等认为微火针“一针三通”,即同时具有“温通”“微通”和“强通”作用。此外,微火针刺激较强,孕妇及气血亏虚者忌用[11]。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泄虚实之害。”又云:“盖火针大开其针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指出火针大抵有3方面的作用——温阳、行气和散邪。火针性善温通,温而不火,通则不滞,李岩等认为火针对脏器组织有双向调整作用,因而具有“损益兼用、补虚泻实”的双重功效[12],使机体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火针作用的发挥与针具的选择即刺激强度相关,从火针针刺经验来看,细火针补益作用较强而中粗火针疏通作用较强。临床上应用火针治疗痛症、瘀症和偏瘫性疾病疗效令人满意。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火针借助火力,善温经通络而止痛。毫针善通经络,毫火针温中有通,贺氏中火针疏通作用较强,电火针针刺时疼痛较轻,作用部位较为局限,适用于带状疱疹、痹证等本虚标实之证,使病变局部“通则不痛”。
黄石玺教授[13]等观察毫火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加巴喷丁配合假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结果表明,毫火针加温和灸能明显缓解疼痛,即刻止痛效果好,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早。覃兴乐等[14]采用贺氏中火针治疗32例跟痛症患者,以足跟部压痛最明显处作为治疗点,结果:愈显率达87.5%,总有效率100%。郑学良[15]应用电火针治疗跟痛症患者60例,以太溪、跟痛穴为主穴,配以申脉和大钟,将电火针接通电源,针尖烧至通红后施术,结果60例患者中45例痊愈、11例显效、4例有效,治愈率75%,总有效率100%。
火针治痛,一者与火针刺激量大、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的强度大有关[16];二者火针通过灼烧针体周围病变组织至炭化,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粘连、钙化、挛缩和缺血等中医学归属于“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局部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此外,针刺时出现应激性损伤炎性因子聚集而止痛[17]。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宜火针温而通之,以温促血行。贺氏火针规格不一,可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中粗火针通行血气之效尤佳,师氏火针亦可治疗瘀阻型痹痛。
贺普仁教授运用中粗火针点刺曲张血管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贺老认为该病的病机以“寒”“瘀”为主[18]),温通、强通两法合用,温通能祛寒,强通能行气破瘀,直指病机,使瘀血排出,祛瘀生新;此外,火针的温热作用还可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曲张血管壁张力的增加、静脉瓣膜功能的恢复,以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19]。杨选频等[20]应用师氏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双膝关节积液患者,以中号火针刺入液点后施罐,使积液流出,再用细火针点刺血海、犊鼻、阴陵泉及阳陵泉等穴,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盖火针针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或改善局部无菌性炎症,促进组织修复及血管再生。
吴中朝教授亦认为,火针扬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与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促进慢性炎症吸收及加快局部循环、促进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有关[21]。
火针假借火力以助人体之阳,阳生而阴长,“温而养之”,可治疗各种虚性症候;“阳则养筋”,可濡养筋宗而缓筋急,故能止痉。电火针可自主控制火针温度、进针深度,针刺时疼痛轻微,避免留疤及感染,安全性高,适用于颜面部针刺治疗。毫火针、微火针针体纤细,补益作用较强,可缓筋急、利关节、降低肌张力。
陈琰东等[9]以电火针为主综合治疗面肌痉挛患者36例,局部肌肉跳动处施以电火针,1~3 s后出针,再行他法治疗。结果痊愈1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朱晓玲等[22]观察毫火针联合综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肢体肌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发现,毫火针联合疗法在减轻症状、促进患肢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更优。有学者认为,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得益于火针改善微循环并加强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患处周围神经兴奋性而止痉等治疗作用[23]。李宝华等[24]观察全身中药熏蒸配合微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温针灸治疗,结果发现,全身中药熏蒸配合微火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
伴随着火针针具的改良,当代火针克服了传统火针的不足,具有创口小、不易感染和疗效确切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有研究表明,火针治疗癌痛方面,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火针疗法能显著缓解乳腺癌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5];在皮肤科、一些外科手术方面,如瘰疬痰核、良性肿瘤的切除术,火针很有可能取代现代医学的引流术、切除术等,成为新型的治疗手段;火针治疗皮肤病(带状疱疹、痤疮等)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或将成为首选;目前现代医学对克罗恩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有报道火针对其有效[26];白癜风尚无根治之法,火针配合穴位注射驱虫斑鸠菊有明显疗效[27]。此外,要拓展火针疗法在儿科、癌症、肛肠科、不孕不育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的应用。
目前有关火针疗法的文献多是临床疗效的总结,需不断深入火针疗法临床疗效的证实、治疗标准的制定以及火针治病机理的研究。今后的工作可着眼于以下几方面:规范火针操作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及相关适应症的研究;对火针针体温度及进针深度引起的刺激,转化为生物学信息的机制研究;对火针的温热传导机制、靶器官效应机制的研究[28];对火针特异性机理的研究等。需从临床实践中加以总结,借助动物实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分子、基因甚至能量场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传统火针针体粗大,操作难度较大,对临床医生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患者亦对火针存有畏惧心理,因而治疗病症较为局限,热证不宜火针治疗。火针针具的改良与火针治疗范围的扩大、治疗禁忌的突破、操作方法的改进以及火针疗法的发展前景等密切相关。较传统火针而言,当代火针针体较为细小,对皮肤损伤轻,减轻了病人的疼痛感,减少了局部感染的危险,且易于操作,便于临床普及应用。此外,由传统火针发展而来的当代火针,如贺氏火针、师氏火针和毫火针等,是每一代中医人扎根临床的心血,各有其特性,各尽其能,故临床适用范围得以扩展。火针针具的改良与创新,使火针疗法得到极大的发展。笔者通过总结火针疗法的发展概况、各型火针针具的特性、操作及用途等,以期推动临床上火针疗法的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