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超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经历多年探索,社会治理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并为新时代的发展积累丰富经验。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管理活动,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同步进行。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建立新的政权,扫清旧社会所遗留的落后风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础。经历了山河破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党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进行了长期的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接下来又相继出台了婚姻法和土地改革法,初步建立起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系统,有效促进了新生人民政权的稳定,顺应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期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发展战略,自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踏上了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党和政府围绕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对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快速改善。人民群众说,“我们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党多次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快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社会管理的认知,推动中国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网络不断与时俱进,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求[1]。
我党以先进的治理理念,指导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社会处于动态发展当中,社会治理需要随之而变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我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社会治理政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量变进入到质变,这一时期的社会治理展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2]。首先,这一时期的社会治理具有互动性。我党将协调社会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社会治理的目的。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时代,党所领导的社会治理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建立起相互配合、平等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系统,形成同心同德、妥协包容、上下配合的互动机制。其次,这一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协调性。成功的社会治理不是用强大的力量去破坏社会本身的发展功能,还是需要因势利导,通过相关协调工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强调对不同领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强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利益整合与互补,以激发社会的共生与联动效应,达到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是人,只有促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够保证社会有序、稳定发展。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应是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共治的管理机制。首先,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有效破解收入分配、就业、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难题。其次,加强公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力度,针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紧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领域,为公众参与社会建设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垃圾分类问题,可以通过拟定优惠政策、引导政企合作的方式让公众有机会参与进来。
人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与成果的主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我党所坚持的社会治理理念息息相关。我国政府和政党之间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我党强大的领导能力和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成就了政府强大的执行力。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应继续加强合作关系,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合力共谋发展,将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中国成就与中国速度,离不开我党对社会治理政策的灵活把握与变革。建党百年,建国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我党以先进的红色理论为导航,引领中国的大船从嘉兴驶向远方,最终带领千疮百孔的祖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奋斗之路上,党所带领的人民政府将发展与控制的双重政策工具充分运用于社会治理,促进了社会与政府的协同发展。新时代的有效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适度发展与有效控制的结合力度,赋予下属部门更多的自主性,并加强方向与政策上的引导,以促进社会力量和政府之间的松散耦联式关联。我党应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为社会治理所用,促进社会力量的发展,但又对这些力量具有一定的控制力[3]。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政府采取灵活的姿态,在有益探索中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加强政党与政府的合作,有效地将适度发展与有效控制相结合。中国成就与中国速度,过去的社会治理成果,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参考、经济与制度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基础。